审判日
认可奇点的并非只有美国人。英国电讯(BT)前研究部门负责人Peter Cochrane认为,人类与机器之间的智力比较“差不多仅依赖一个因素——联网传感器的数量。智能更多的体现在感知能力,而不是记忆和运算能力”。从2006年起,互联网的容量已经超过单个人类大脑的容量,他接着说。“我预计,2020年之前机器智能将出现重大突破”。并且,他说:“到2030年,这个智能体会被关闭”。
在这次峰会上,类似的预言满天飞。想象一下,那时相当于人脑规模的大脑成本仅有一美元,你的口袋里可以装满这些东西,互联网将像该亚[译注4]那样醒来。为此,EarthWeb以及最近的Radar Networks(该公司是Twine.com的创立者)创始人Nova Spivack引用了弗里曼·戴森[译注5]的一段话:“当大脑变的超越我们理解能力之时,上帝便随之而来”。
光听这些,你可能很难想象,人工智能已经停滞二十年之久了。人工智能学科奠基者之一,约翰·麦卡锡于1956年首次召开该主题的讨论会议,当时他们有能力在六个月内搞定一切。现在,麦卡锡将奇点斥之为“毫无意义”。
即使如此,但有许多流行技术,比如语音识别,机器翻译,以及IBM那台击败人类国际象棋大师的计算机“深蓝”似乎都像是人工智能的某种萌芽。谷歌(Google)模仿CNBC记者Bob Pisani的声音接听观众打来的电话,他对此万分惊讶,“原来只是跟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对话,真是令人难以致信的智能”。这类技术进步提醒我们,即便对那些最为狂野的想法做出尝试也是值得的,因为或许会有宝贵的发现。
IBM阿马丹实验室认知计算小组负责人Dharmendra Modha正在领导一项“探索”计划,目的是“理解并建立一个尽可能廉价和尽可能快速的大脑”。去年,他的小组使用带有8T内存,32K(32768)个处理器的IBM Blue Gene 超级计算机,成功建立了一个相当于老鼠规模的大脑皮层模型,包含5500万个神经元,4420千亿个突触。他表示,关键在于突触,而不是神经元,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电学-化学-电学的连锁反应进行联系。而生物电路是粗糙的,本质上所有哺乳动物都有类似的结构。“人类的强大之处在于突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