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芒书房吧 关注:8贴子:17
  • 0回复贴,共1

【飞芒书房】 扫书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扫书记
昨日有群友感慨:“站着一本书一本书扫,腰都残了”。一句话勾起我当初扫书时的“心酸”。
大约在半年前,我就辗转弄到了飞芒君给的“小白老鼠”版,到手第一件事,当然也是扫书。但一抬眼满满三大书架近千册书,颇有点望而生畏,但吾辈读书之人,岂畏书多?于是一咬牙,举起手机径直奔向书山。
一开始也是站在书架前,左手擎书,右手举着手机在书尾巴上晃来晃去,使书的条码变得清晰,然后听到叮地一声,手机报告“已识别”,左手赶紧放下书,去帮右手把书【放入书房】,匆匆点两下,也没细看,立刻去拿下一本——有那么多书等着扫呢,互联网时代要讲效率!
很快,腰也酸了,腿也麻了,手也僵了,就连手指头都有点不听话了(好吧,这只是文艺界合理的夸张)。但扫进来的书,却还没有几本。于是开始反思,调用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进行深刻分析,得出结论:影响效率的最大因素是一手拿书一手拿手机扫码的动作,使得左手的工作负重太大,而且两个手都在动,扫码对焦时间太长,也影响效率。
找到问题的关键就好办,立马改进方法:一次从书上取20本书,搬到旁边书桌上,每本书都露出一个条码摆开了扫,这下效率成倍增长,而且在扫的过程中发现意外惊喜:这个飞芒居然是可以连续扫码的!20本书我一口气扫完,没见异常,于是又搬来20本,扫完后还是如常,再搬,这次只扫了一半,就扫不动了,再点放入书房,又可以接着扫。看来连续扫的极限就是50本了,这也很不错啊,如果我又个足够大的书桌,一次排开50本,一百本也就扫两次就行,一千本不也就是20扫次么……当然这纯属非现实主义的狂想。因为扫书的进度虽然成50倍地增长,但突然发现的另外一个问题让我几乎崩溃:前面扫进去的近200本书,居然全部挤在一个叫【未分类】的格子里!作为一个互联网+的书房,怎么能够【未分类】?把房龙的《宽容》与《互联网+》还有《小户型装修一点通》以及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再加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和《开车带狗去西藏》《家常南北卤酱一本全》乱七八糟地挤在一起——还好我不是处女座,不然当场就疯。
然而给书分类却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因为这处决于个人对于自己的书的了解,还有就是自己与这些书的亲疏远近的关系——有些书是自己百看不厌,有些书纯粹是用来假装高人的,还有些书是虽不喜欢但又必须要有的……。此时只有静下心来,对着已经扫进来的200来本书逐一揣摩,力图让每一本书都能放进一个名字相配的书架。于是,只花了我不到一小时扫进来的书,却足足花了两个多小时才把它们安置妥当。然而这两个小时,却又有意外的收获,只花了两个来小时,却差不多把这两百本书重新温习了一遍,而有些藏在书堆深处的书,突然又被翻了出来,很有一种重见故人的惊喜。
这时我醒悟过来,建立一个自己的数字化书房,并不是简单地把书扫进来就了事,而应该是对自己的书,说大一点甚至是对自己的阅读历史,进行一次彻底梳理。所以我重新制定了一个小规划:先对自己要扫的书做一个大致分类,每一个类型的书放在一处,然后在飞芒里建一个对应的空书架,当然书架的名字要与要扫进来的书相匹配,进入到这个书架的页面,使用从书架里添加图书的功能,再结合开始的连续扫书的技巧,不唯求快,更求分类准确。
事实上把我所有的书扫完,也就花了不到一个月的业余时间——其中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因为在整理书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又看书去了——那些三五年前、十年前甚至是年少时看过的印象深刻的书,此刻再读,却又别是一番风味。
所以,虽然是互联网+的时代,但快却不是唯一的途径,特别是对于阅读,慢下来,会有更多收获。


IP属地:河南1楼2017-03-10 17:2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