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吧 关注:51,507贴子:669,520

原创亲拍·曲阜三孔、颜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7-03-10 21:38回复
    提前一天来到曲阜,晚上在孔庙附近拍下这几张:
    南面几座城门中较大的一个,在孔庙东侧的一段城墙上。中间的石匾上书“曲阜明故城”,看起来应该是新修的,三个门道,颇有正门的气势。
    另一处城门

    南城墙瓮城两侧的石碑


    2楼2017-03-10 21:49
    回复
      颜庙单独收门票么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3-10 21:51
      收起回复
        当年去的时候还毛都不懂。。


        IP属地:江苏4楼2017-03-10 22:28
        回复
          静待出图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7-03-10 22:33
          回复
            图片老是上传失败,我只好先想办法压缩它们……搞了好一会终于解决问题了。
            首先贴孔庙的部分

            棂星门前有横街,如今已被封闭,成为孔庙景区的一部分,无法通行了。不过作为惯例的两座牌坊还是好好保留下来了(正好堵门用)。这是西侧的牌坊,东侧的大抵相同,就没有专门拍。
            南城墙的瓮城
            早上有个“开城仪式”的表演。若干人围观……节目有些做作,加上服装比较廉价,形制又难以言状……我不知其他人怎么看待,反正我看来,场面一度比较尴尬。
            表演结束,静静的神道古柏参差,颇有些气势。可惜规整的矮栏杆有些破坏氛围。曲阜明故城规模整体不大,而且整个城池基本就是专门为孔庙设计的。古时候这神道两侧恐怕是旷野,也许就是农田。不由想起明十三陵神道的旧照片……即使建筑物和古树保存了下来,周围环境的无法避免的变化也使得古迹的实地效果有明显的变化。

            南城门直接正对着孔庙正门
            文保碑。经常被戏称为“身份证”
            南门城楼(自北向南)
            世遗碑


            6楼2017-03-10 22:44
            收起回复
              曲阜孔庙最大的特点就是门多。最核心的廊院其实就是常规的正殿、寝殿、中门、各一,再加两庑的布局。但是在此之前的漫长前导区却有多达8座门、坊,自南向北分别为:金声玉振坊、棂星门、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

              首先,金声玉振坊,明嘉靖十七年(据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所附平面图,本贴引用的孔庙内建筑年代大体援引此处)。这个造型是曲阜明清时期最常见的牌坊形制。孔庙、孔林的许多牌坊都是以此为“标准模式”的。孔庙前的四座牌坊式建筑中,除了棂星门造型比较“别致”,其余三座皆大体如此。
              棂星门,乾隆十九年。四座牌坊式建筑中最别致的一座。依例设泮桥。
              另一个角度。
              太和元气坊,明嘉靖十三年。当代的“标准化”牌坊。
              院子里的草地和树木。

              棂星门以内的的一个院子原本是有横街穿过的。东西二门分别上书“德侔天地”、“道观古今”。街道窄窄的,维持着古代正常交通条件下的尺度。

              至圣庙坊,清雍正七年改。一个改字比较让人在意,难道实际创建更早?从造型看,基本是个“标准型”,但多了日月板,一副棂星门的架势。后面紧挨着圣时门,从空间序列考虑,或许这才是应当设置棂星门的位置。


              8楼2017-03-10 23:14
              收起回复
                孔庙的第一道门屋,圣时门,明弘治十七年。砖砌墩台上开了三个拱券,两侧有衔接在院墙上的八字影壁,因而位置较院墙向北凹入。从这个基本形制看,更近似北京官式寺庙的第一道正门。大概在创建时,这就是作为正式的庙门设计的。


                斗栱的样式已经是比较明确的晚期官式了,柱头科上加粗的梁头、窄窄的平板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就这么个东西,它正脊是有升起的。曲阜孔庙的建筑多较为晚近,但正脊升起似为通例。
                拱券内部为了容纳门板,又砌出了这个小室。


                9楼2017-03-10 23:27
                回复
                  过了圣时门,是一个南北长度超过100m的巨大而空旷的院落。甬道两侧古柏参天,尽头端坐着碧水桥和弘道门。至此,圣庙的恢弘气势扩散开来。

                  据导览牌,此处在明初时为孔庙正门。故而碧水桥事实上也可用看做泮桥。这个院子实际是前一个院子的重复。至圣庙地位崇高,历代不断加建门、坊以示尊称,令前导区域变得冗长而反复原本只需要一门一坊解决的问题,在这里不断反反复复。








                  梁思成的平面图上给出的时代是雍正七年,但注有问号。至少从形制上看清雍正是没有问题的。作为距离北京较远的建筑,曲阜孔庙的官式算是比较纯正的,此门即为其中代表。相比圣时门,柱头科加宽的更加肆无忌惮,不过,正脊曲线却更加明显了。
                  相比大木作,不知是何时所作的彩画就不那么规矩了,内檐梁栿上画着各种各样的包袱,同时也混用了看不清是画着山水还是花鸟的枋心。


                  10楼2017-03-11 00:00
                  收起回复
                    过了弘道门,就进入了孔庙的第三进院落。然而这依然是个空旷的院子,除了甬道和松柏,几乎再无它物。不过走在古树之间,古庙的氛围意外的好。
                    院落尽头,又是一道门,名曰“大中门”。断代为“弘治十七年?”。且不论时代如何,就建筑本身看,这实是一座没有多少特点的门殿。

                    如图所示,斗栱只有一斗三升,进深止四架而已。



                    几乎所有结构都透着因陋就简的意味,似与至圣庙中轴线这至为隆重的位置不符。看起来并不能用单纯的“追求变化”解释……盖不知此门形制如此简略的原因。比较令人吃惊的是明间前后檐位置的四枚柱础,居然是颇具唐风的莲花纹柱础,而且形象饱满丰腴,与一般的晚期作品有别。


                    12楼2017-03-11 00:41
                    收起回复
                      好帖帮顶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3-11 06:01
                      回复


                        大中门的正面和背面。


                        16楼2017-03-11 18:54
                        回复
                          穿过大中门,进入孔庙的第四进院落。
                          此院以奎文阁为北侧边界(同时也是主体建筑),奎文阁两侧为东西腰门与值房,再外侧则是两个独立的小院子,东曰驻跸、西曰斋宿……都没开放。
                          几乎在院落正中间位置的,是同文门(明弘治十七年?)。这是一道两侧无墙,不具有实际功能的屋宇式庙门。形态上更近乎殿。









                          同文门的外檐。第一眼给人的感觉,是出檐极为深远,视觉效果上匹敌唐宋。由于透视效果,实地观感甚至让人有两山出檐超过梢间广的错觉。
                          同文门的柱头科昂、梁头次第加宽,整体呈现倒梯形的做法近似圣时门,而平身科做法尤为特殊:开间宽窄不一,但攒数雷打不动。以至于明间柱头科呈现出夸张的不对称样貌,而各间平身科的形态也胖瘦不一。
                          另外,这是孔庙自南向北数第一座使用黄色琉璃瓦屋顶的建。由此往后,进入建筑物密集排布的区域。


                          17楼2017-03-11 19:16
                          收起回复
                            导览牌
                            明间的匾额
                            前檐空间
                            后檐空间



                            梁架和转角做法,最后一图清晰可见进深方向和面阔方向攒距和横栱长度差别极大。


                            18楼2017-03-11 19:27
                            收起回复
                              同文门两侧,围绕同文门布置有四座大石碑,西侧偏北永乐碑、西侧偏南弘治碑、东侧偏北洪武碑、东侧偏南成化碑。四座石碑形制统一,原有碑亭,后毁。唯北边两座碑文时代稍早的,民国时又重建了碑亭(不过都没有斗栱,外观较为简略)。



                              弘治碑与其碑文。




                              永乐碑、碑文,以及民国碑亭


                              19楼2017-03-11 20: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