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话说“浈阳”
■英德掌故
作者:翁水忆渔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在这历尽沧桑和劫难的世界上,流动不羁的永远是那纷繁芜杂的人和事,而亘古不变的却是那“不舍昼夜”踽然前行的江河。
英德作为有2000多年建置史的古州邑,在有史可查的资料中,目前所辖大部分地区最初为浈阳所辖。史载,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国丞相吕嘉叛汉,汉遂遣两路兵马南下平叛:一路以伏波将军路博德领兵出桂阳、下湟水;另一路以楼船将军杨仆领兵出豫章、下浈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浈阳、含洭两县。
从建置开始,浈阳即作为一个独立县与当时的含洭(今写作“浛洸”)县毗邻。当时含洭、浈阳两县所覆盖的区域虽不能与今天的英德市完全重合,但根据史料所载,当时的含洭县境包括今天的英德市英西地区,浈阳县境则包括今天的英德市英中、英东地区及翁源、新丰和佛冈县部分地区。可见,当时的浈阳县版图并不仅仅限于今天的英德市英中、英东地区。
尽管历史上今天的英德曾经历州、郡、府、路等相当于省级或地级市行政区划的复杂变化,但“浈阳”作为古建置县名却一直比较稳定地使用。虽然隋开皇十年(590年)和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浈阳县曾先后改名为贞阳县(属循州)和真阳县(属英州),但“浈阳”作为古建置县名一直清晰可见。直至延祐元年(1314年),废真阳、浛洸二县并英德州,“浈阳”作为古建置县名才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浈阳”作为古地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作为古地名,“浈阳”一词是如何得来的呢?首先,“浈阳”作为古建置县名,其最初得名正如《元和郡县图志》所说的“县本以山水立名”那样,应当与当地的山水密切相关。具体说来,它命名的最初缘由应该关涉到流经其当时所辖区域的主要河流——浈水。
设县之初,流经浈阳县境内的主要河流有二:一为溱水,即今天从曲江县境流入英德,自北向南贯穿英中地区的北江;一为浈水,即今天从翁源县境流入英德,自东北向西南斜插英东、英中地区的滃江。今天从阳山县境流入英德,自西北向东南流经英西地区的连江(小北江),古称洭水(湟水),是当时含洭县境内的主要河流。
对流经古浈阳县境内的主要河流中到底哪一条才是浈水,历史上曾存在不同的看法。
按古人“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的方法,我们先来看看文献资料对浈水的记载。东汉应劭在《汉书。地理志》中说,“浈水出南海龙川,西入秦”。道光版《英德县志》(以下简称县志)据此进而指出,“浈水出南海龙川县,西经浈阳县南,右注溱水”。这里所说的浈水乃是指发源于今天河源市连平县境内,流经翁源县和英德市英东广大地区,最后在英德市大站镇境内汇入北江(溱水)的滃江。
无论是《汉书》,还是《水经注》,它们都不约而同地记载着同一不争的史实——“浈水出龙川”。而《大清一统志》则在此基础上有着更为详细的记载:“连平西三十里杨梅坪一水西流,至银梅舖曰银梅水,为浈水源。”据考,今天的连平县正是古代的龙川故地。县志称,“梁始割浈阳地置翁源,汉时浈阳实与龙川接境。故浈水出龙川,经浈阳,而县因以名也。”
至于唐以后有人把发源于南雄保昌境内,流经始兴、韶关、曲江,再流入英德的河流称为浈水,其错误则可能是依了前人典籍中“溱水出浈阳峡,左则浈水”那句话断章取义所致。殊不知,唐以前的“浈”和“溱”就如泾渭一样分明,“溱水出浈阳峡”中的“出”并非“源出”而是“流经”之意,而县志所说“溱至浈阳与浈水会,世亦称浈水”的解释,则更近情理。
弄清了这一点,“浈阳”作为古建置县名就不难解释了。因为其治所一直都在今英德市区的老城区,正对着浈水(滃江)流入溱水(北江)的水口。无论是唐朝之前世人所称之“浈”,还是唐朝之后的“浈”(实为“溱至浈阳与浈水会”后之“浈”),以它们为参照,其治所都居于北岸,受古代“山南曰阳,水北曰阳”的阴阳概念影响,自然就被称为“浈阳”。
至于后人在注释《水经注》所说的“溱水出浈阳峡”,则应属峡“因县得名”的后起之事了。
■英德掌故
作者:翁水忆渔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在这历尽沧桑和劫难的世界上,流动不羁的永远是那纷繁芜杂的人和事,而亘古不变的却是那“不舍昼夜”踽然前行的江河。
英德作为有2000多年建置史的古州邑,在有史可查的资料中,目前所辖大部分地区最初为浈阳所辖。史载,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国丞相吕嘉叛汉,汉遂遣两路兵马南下平叛:一路以伏波将军路博德领兵出桂阳、下湟水;另一路以楼船将军杨仆领兵出豫章、下浈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浈阳、含洭两县。
从建置开始,浈阳即作为一个独立县与当时的含洭(今写作“浛洸”)县毗邻。当时含洭、浈阳两县所覆盖的区域虽不能与今天的英德市完全重合,但根据史料所载,当时的含洭县境包括今天的英德市英西地区,浈阳县境则包括今天的英德市英中、英东地区及翁源、新丰和佛冈县部分地区。可见,当时的浈阳县版图并不仅仅限于今天的英德市英中、英东地区。
尽管历史上今天的英德曾经历州、郡、府、路等相当于省级或地级市行政区划的复杂变化,但“浈阳”作为古建置县名却一直比较稳定地使用。虽然隋开皇十年(590年)和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浈阳县曾先后改名为贞阳县(属循州)和真阳县(属英州),但“浈阳”作为古建置县名一直清晰可见。直至延祐元年(1314年),废真阳、浛洸二县并英德州,“浈阳”作为古建置县名才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浈阳”作为古地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作为古地名,“浈阳”一词是如何得来的呢?首先,“浈阳”作为古建置县名,其最初得名正如《元和郡县图志》所说的“县本以山水立名”那样,应当与当地的山水密切相关。具体说来,它命名的最初缘由应该关涉到流经其当时所辖区域的主要河流——浈水。
设县之初,流经浈阳县境内的主要河流有二:一为溱水,即今天从曲江县境流入英德,自北向南贯穿英中地区的北江;一为浈水,即今天从翁源县境流入英德,自东北向西南斜插英东、英中地区的滃江。今天从阳山县境流入英德,自西北向东南流经英西地区的连江(小北江),古称洭水(湟水),是当时含洭县境内的主要河流。
对流经古浈阳县境内的主要河流中到底哪一条才是浈水,历史上曾存在不同的看法。
按古人“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的方法,我们先来看看文献资料对浈水的记载。东汉应劭在《汉书。地理志》中说,“浈水出南海龙川,西入秦”。道光版《英德县志》(以下简称县志)据此进而指出,“浈水出南海龙川县,西经浈阳县南,右注溱水”。这里所说的浈水乃是指发源于今天河源市连平县境内,流经翁源县和英德市英东广大地区,最后在英德市大站镇境内汇入北江(溱水)的滃江。
无论是《汉书》,还是《水经注》,它们都不约而同地记载着同一不争的史实——“浈水出龙川”。而《大清一统志》则在此基础上有着更为详细的记载:“连平西三十里杨梅坪一水西流,至银梅舖曰银梅水,为浈水源。”据考,今天的连平县正是古代的龙川故地。县志称,“梁始割浈阳地置翁源,汉时浈阳实与龙川接境。故浈水出龙川,经浈阳,而县因以名也。”
至于唐以后有人把发源于南雄保昌境内,流经始兴、韶关、曲江,再流入英德的河流称为浈水,其错误则可能是依了前人典籍中“溱水出浈阳峡,左则浈水”那句话断章取义所致。殊不知,唐以前的“浈”和“溱”就如泾渭一样分明,“溱水出浈阳峡”中的“出”并非“源出”而是“流经”之意,而县志所说“溱至浈阳与浈水会,世亦称浈水”的解释,则更近情理。
弄清了这一点,“浈阳”作为古建置县名就不难解释了。因为其治所一直都在今英德市区的老城区,正对着浈水(滃江)流入溱水(北江)的水口。无论是唐朝之前世人所称之“浈”,还是唐朝之后的“浈”(实为“溱至浈阳与浈水会”后之“浈”),以它们为参照,其治所都居于北岸,受古代“山南曰阳,水北曰阳”的阴阳概念影响,自然就被称为“浈阳”。
至于后人在注释《水经注》所说的“溱水出浈阳峡”,则应属峡“因县得名”的后起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