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吧 关注:161,559贴子:1,285,152
  • 13回复贴,共1

只留欢笑在人间——悼范振钰先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位又一位相声前辈与我们诀别了,一个又一个相声时代在我们的眼前永远的谢幕了…内心的伤感是难以名状的——不仅仅是怀念他们精湛的艺术,更因为思绪会蓦然回到20多年前,与他们曾经的点滴相处,已成为我一生珍视的难忘回忆。范振钰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让我敬仰与怀念的相声老人。关于他退休后的人生,一是我了解的确实不多,再是网络上介绍的也不算少,我就不多说了,适逢老人家即将在天津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谈一点90年代以前特别是高范时代的范先生和他与高先生两位大家合作的一些佚事,来表达我作为一个普通相声爱好者的哀思与追忆吧。

提到范先生,就不能离开高英培这个名字,两人从1954搭伙,一直到80年代中后期,合作30余年,焦不离孟,共创了一段相声界的传奇。回首他们的艺术之路,可以说天津是他们艺术成长的摇篮,北京是他们功成名就的舞台。

两位前辈都是喝海河水长大的天津人,自幼就常泡在茶馆儿和相声园子,痴迷于相声艺术,逐渐也能票几段儿,显示出各自的表演天赋,48年,两位分别被独具慧眼的相声前辈赵佩茹和班德贵纳为弟子,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相声艺术生涯。1954年,机缘巧合,两位名家聚首天津市和平区曲艺团,并迅速成长为骨干演员,凭借几段拿手活如《白事会》、《山东话》、《八扇屏》和新作《英雄岛》、《离婚》等开始享誉津沽。但最终让他们火穴大转的,就是那段他们的代表作——《钓鱼》。

《钓鱼》可称是高范的代表作,这个段子的品牌效应,恐怕只有郭荣启先生的《打牌论》可以相提并论。这个段子火到什么程度呢?——60年代的和平曲艺团在天津的小相声园子演出,那时候没有固定的门票,零打钱,毛儿八分的能听十分钟,有那会过的天津观众,就带1两毛钱到园子,听完自己想听的角儿和段子抬屁股就走不多呆一分钟,可如果高范登场,情形就不一样了——不管你二位跟台上说多久,说几段儿,观众都等着,等什么呢?就等这段儿《钓鱼》。换句话说二位不说《钓鱼》,演员也是下不了场的。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呢?很简单——贴近生活,鲜明生动,外加演员对这个段子的千锤百炼,才使得这段不长的段子家喻户晓,百听不厌。

《钓鱼》最早是天津相声名家郭荣启先生根据天津市井流传的一个小笑话儿整理出来的,50年代初期由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和张庆森先生加工后成为了一段7分钟左右的对口相声。而1958年,高范二位对这个段子进行了重新的剖析和解构,又通过多次的舞台实践,终于创作出了一段全新的、青出于蓝的新版《钓鱼》。首先,马大师对整个故事的评述冷峻、平和,更像个置身事外的第三者;而高范在表演中舍去了原版钓鱼中近乎白描的表现方式,更注重“二他爸爸”第一人称的性格和语言刻画,让一个“大话王”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生动。其次,把原版中一带而过的“烙糖饼”这个细节强化、深入,变成了“鱼啊你是一条没钓来,你这饭量可见长”的点睛之笔。另外,增加了“同院的姥姥”这个角色,以他人之口点出了人物百无一能、夸夸其谈的人物实质,并为后边的情节发展和主题升华做好了铺垫。而段子的高潮部分,高范也进行了精心的处理——“二他爸爸”买鱼回来的这段儿,马张版是平铺直叙的交待,而高范版处理为高门儿大嗓儿扬扬自得,直接点出自以为小聪明能得逞的得意心态,与最后得意过头吐了实话丢人到底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强烈了许多。可见,最早表演这段相声的马三立大师等,使用平和的口吻给大家讲一个可乐的故事,而高范则是重新对人物的思想、语言、行为和心理做了进一步的挖掘和丰富,使这个作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一个简单的市井笑话最终成为了中国相声的一段佳作精品,正所谓一遍拆洗一遍新,不单是这段《钓鱼》,那么多的传统节目每次演出都受欢迎,不也正是经过我们演员的千锤百炼,不断吸取观众的意见,迎合观众的口味,通过演员不断加工、修改、研究而逐步提高,最终成为不朽之作的么?



1楼2008-11-19 15:20回复
    一生都在为相声付出的人.再给范老鞠一躬.


    4楼2008-11-19 15:36
    回复
      2025-07-31 01:18: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总感觉每当一位老先生离世都是相声重大的损失.在他们用毕生的心血浇灌培育的相声身上撕去了一块肉,带走了.相声坎坎坷坷这些年受的伤太多了.这些伤需要让后辈年轻的相声演员来治愈.


      5楼2008-11-19 15:56
      回复
        你这小孩儿也够算计的……不就差0.5么!

        葡萄干儿没吐干净就死了……

        我骄傲什么我骄傲!……一共两段儿刨出葡萄皮儿没嘛儿啦!

        我有点儿遗憾……那个漂亮的小姑娘……打我一个嘴巴……光打那边儿没打这边儿我有点儿不过瘾……

        ……确实是回味无穷


        7楼2008-11-19 18:35
        回复
          • 123.116.35.*
          你听说的是你看见的。打零钱?
          还是说说高范为嘛裂穴的吧


          8楼2008-11-19 20:37
          回复
            恩,范老说话跟真事儿似的,有时候还有点坏的感觉,真事太好笑了,呵呵


            IP属地:湖北9楼2008-11-19 20:46
            回复
              老艺术家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相声事业,当回首观看,艰辛与汗水铺满了人生旅程,换来的是无数听众的笑声,一代笑星就此谢幕


              IP属地:湖北10楼2008-11-19 22:36
              回复
                关于零打钱这一块,可以见2007年《曲艺》杂志中一篇关于五六十年代天津小剧场相声的介绍,关于高范、马三立赵佩茹等前辈在小剧场表演的情况描绘的很详细——我们没听说没看见过的多了,谈事情,特别是我们的相声历史,很多当然要依靠历史资料。如果说我们没有亲身经历就没有发言权的话,那么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不就是纯扯淡了么?

                关于高范裂穴的原因有两种说法,都不令人愉快,但是第一我没有看到确切的文字记述,仅仅是道听途说;第二范老尸骨未寒,我认为在缅怀和寄托哀思的此时此刻探讨这个问题并不合适,所以没必要说什么,您如果觉得这个时候谈这个很合适,8楼这位您尽可以说,至少我觉得在人家的灵前大谈道听途说来的“秘闻”不是什么厚道的事情。


                11楼2008-11-20 01:59
                回复
                  2025-07-31 01:12: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125.34.125.*
                  向范老致敬!
                  很喜欢他和高先生互相抬杠拌嘴的风格


                  13楼2008-11-20 21:51
                  回复
                    王二姐思夫:传统曲目。又名《摔镜架》。短段。发花辙。原为清末民间传唱的长篇莲花落(回杯记)中的一段。故事源于明人小说《警示恒言》中的《张廷秀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16楼2014-04-26 22: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