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
1.院内感染是指(狭义是住院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住院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包括在住院期间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在院外发生的感染)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指(病原体来自于病人自身所引起的感染)
3.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胞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
4.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的,以及细菌芽胞)
5.热力消毒灭菌分为(干热及湿热法),干热灭菌(所需温度较高,时间较长),湿热灭菌(所需温度较低,时间较短),属于干热消毒的是(燃烧法,干烤法),属于湿热消毒的是(煮沸消毒法)
5.燃烧法用于(无保留价值的污染物品)如(污染纸张,及破伤风,气性坏疽,铜绿假单胞菌等感染的敷料)等,(锐利剪刀)除外,以免(刀刃变钝),注意燃烧时忌(中途添加乙醇)
6.干烤法适用于(油剂,粉剂,玻璃器皿,金属制品)等
7.湿热消毒法适用于(耐湿热,耐高温的金属,搪瓷,玻璃,橡胶制品)的灭菌,(水煮沸后)开始计时,在水中加入(1-2%碳酸氢钠),沸点可(提高至105℃),既可(增强杀菌作用),又可(去污防锈),应注意物品需(全部浸没水中),轴节(打开),相同大小物品不能(重复叠放),若途中加入其他物品应(等再次水沸后)开始计时,海拔每增高300m,煮沸时间(延长2分钟)
8.临床应用最广泛,效果最可靠的首选灭菌方式是(压力蒸汽灭菌),注意灭菌包不宜(过大,过紧),灭菌包之间应(留有空隙)以(利于蒸汽进入),布类物品放在金属,搪瓷物品(上方)
9.预真空压力灭菌压力值为(205kpa),温度(132℃),保持(4-5分钟)即可达到灭菌效果
10.灭菌效果监测最可靠的方法是(生物监测)
11.日光暴晒(6小时)可达到灭菌效果
12.臭氧灭菌消毒结束后(30分钟)方可进入
13.微波消毒灭菌不适用于(金属物品)的消毒
14.采用化学消毒法注意消毒液中一般不放置(纱布),以免(因吸附消毒剂而降低消毒效力),浸泡消毒后物品使用前应(先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15.化学消毒法的分类及适用范围(分为浸泡法,擦拭法,喷雾法,熏蒸法,浸泡法适用于不耐热耐湿的物品如锐利器械,精密器材,擦拭法适用于桌椅,墙壁,地面的消毒,喷雾法适用于空气消毒,熏蒸法适用于室内空气和不耐湿热物品的消毒)
16.空气消毒常用的消毒剂(纯乳酸为0.12ml/m³,食醋为5-10ml/m³)
17.戊二醛为(灭菌剂),常用于(浸泡不耐热的医疗器械,精密仪器如内镜等),灭菌时间(10小时),浓度为(2%),使用前加入(0.5%亚硝酸钠)以(防锈),宜(现用现配),灭菌后物品使用前应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18.甲醛为(灭菌剂),应用时调节温度为(52-56℃),相对湿度为(70-80%)
19.无菌操作时(手臂保持在腰部以上或操作台面以上),无菌物品一旦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得放回无菌容器),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有污染时(不可再用),应(予以更换或重新灭菌),一套无菌物品(仅供一位病人使用)以防(交叉感染),无菌物品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有效期为(7天)
20.浸泡无菌持物钳时消毒液液面需浸没(轴节以上2-3cm或持物钳1/2处),取出无菌持物钳时前端(不可触及容器边缘及消毒液液面以上的容器内壁),始终保持无菌持物钳(前端向下),不可(倒转向上),无菌持物钳只能用于(夹取无菌物品),不可(夹取油纱布或进行换药,消毒等操作),如取远处无菌物品,应将无菌持物钳(放入容器一同搬移使用),使用频率较高的如手术室,换药室,注射室等应(每日)更换一次
21.打开无菌容器时手不可触及(盖的内面),若放置桌上盖的内面应(朝上)
22.取用无菌溶液前先(核对标签)包括(名称,剂量,浓度,有效期)后检查(瓶盖有无松动,瓶壁有无裂痕,倒转瓶体对光检查溶液有无沉淀,浑浊,变色,絮状物)等,倒液时先(一手握住溶液瓶签)后(倒少量溶液)以(冲洗瓶口),倒完后(注明开瓶日期及时间),无菌溶液有效期为(24小时),倒溶液时,溶液瓶应与无菌容器(保持一定距离),不可触及(无菌容器),也不可(将无菌敷料或非无菌物品堵塞瓶口倒液或伸入无菌瓶内蘸取溶液),翻转盖瓶塞时,手不可触及(瓶塞盖住瓶口的部分),无菌溶液一旦倒出,虽未使用,也不可(倒回瓶内)以免(污染瓶内液体)
23.无菌包有效期为(24小时)
24.铺无菌盘时应呈(扇形折叠),(内面)向外,有效期为(4小时)
25.戴无菌手套时注意(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已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位戴手套的手及手套的内面)
26.清洁区是指(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更衣室,配膳室,值班室,治疗室,库房)
27.半污染区是指(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医护办公室,化验室,病区内走廊)
28.污染区是指(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病室,厕所,浴室)
29.工作人员在穿隔离衣之前应(计划周密,并备齐所用物品),穿隔离衣后只能在(规定范围)活动,污染物品不得放于(清洁区)内,任何污染物品必须经过(消毒后)再处理,病人接触过的物品需经(严格消毒)后方可递交如(病人衣物,信件,书籍)等需经(消毒)处理后才能(交给家属带回),病人的传染性分泌物经(三次)培养感情结果(均为阴性)或(确已度过隔离期),经(医生开出医嘱后)方可(解除隔离),病人出院后被服先(消毒)后(清洗)
30.口罩摘下后污染面(向内)折叠,使用一次性口罩不得超过(4小时)
31.刷手时身体应与水池(保持一定距离)以免(隔离衣污染洗手池边缘或消毒盆),流动水冲洗时,腕部应(低于)肘部以防(水流入衣袖)
32.穿脱隔离衣:有手口诀
穿:手持衣领伸左手,再伸右手齐上抖,系好领口系袖口,折襟系腰半屈肘
脱:松开腰带解袖口,塞住双袖消毒手,解开衣领脱衣袖,对肩折领挂衣钩
33.挂隔离衣时若挂在半污染区隔离衣(清洁面)向外不得露出(污染面),若挂在污染区则(污染面)向外不得露出(清洁面),隔离衣应(长短合适,能完全覆盖工作服),系领口时衣袖勿触及(面部,衣领,工作帽),穿隔离衣后不得进入(清洁区),隔离衣(每天)更换一次
34.使用避污纸应从(上面)抓取,不可(掀页)抓取
35.穿和脱隔离衣过程中始终是无菌的部位是(衣领)
36.取无菌溶液时,应首选检查(瓶签是否正确)
1.院内感染是指(狭义是住院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住院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包括在住院期间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在院外发生的感染)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指(病原体来自于病人自身所引起的感染)
3.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胞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
4.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的,以及细菌芽胞)
5.热力消毒灭菌分为(干热及湿热法),干热灭菌(所需温度较高,时间较长),湿热灭菌(所需温度较低,时间较短),属于干热消毒的是(燃烧法,干烤法),属于湿热消毒的是(煮沸消毒法)
5.燃烧法用于(无保留价值的污染物品)如(污染纸张,及破伤风,气性坏疽,铜绿假单胞菌等感染的敷料)等,(锐利剪刀)除外,以免(刀刃变钝),注意燃烧时忌(中途添加乙醇)
6.干烤法适用于(油剂,粉剂,玻璃器皿,金属制品)等
7.湿热消毒法适用于(耐湿热,耐高温的金属,搪瓷,玻璃,橡胶制品)的灭菌,(水煮沸后)开始计时,在水中加入(1-2%碳酸氢钠),沸点可(提高至105℃),既可(增强杀菌作用),又可(去污防锈),应注意物品需(全部浸没水中),轴节(打开),相同大小物品不能(重复叠放),若途中加入其他物品应(等再次水沸后)开始计时,海拔每增高300m,煮沸时间(延长2分钟)
8.临床应用最广泛,效果最可靠的首选灭菌方式是(压力蒸汽灭菌),注意灭菌包不宜(过大,过紧),灭菌包之间应(留有空隙)以(利于蒸汽进入),布类物品放在金属,搪瓷物品(上方)
9.预真空压力灭菌压力值为(205kpa),温度(132℃),保持(4-5分钟)即可达到灭菌效果
10.灭菌效果监测最可靠的方法是(生物监测)
11.日光暴晒(6小时)可达到灭菌效果
12.臭氧灭菌消毒结束后(30分钟)方可进入
13.微波消毒灭菌不适用于(金属物品)的消毒
14.采用化学消毒法注意消毒液中一般不放置(纱布),以免(因吸附消毒剂而降低消毒效力),浸泡消毒后物品使用前应(先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15.化学消毒法的分类及适用范围(分为浸泡法,擦拭法,喷雾法,熏蒸法,浸泡法适用于不耐热耐湿的物品如锐利器械,精密器材,擦拭法适用于桌椅,墙壁,地面的消毒,喷雾法适用于空气消毒,熏蒸法适用于室内空气和不耐湿热物品的消毒)
16.空气消毒常用的消毒剂(纯乳酸为0.12ml/m³,食醋为5-10ml/m³)
17.戊二醛为(灭菌剂),常用于(浸泡不耐热的医疗器械,精密仪器如内镜等),灭菌时间(10小时),浓度为(2%),使用前加入(0.5%亚硝酸钠)以(防锈),宜(现用现配),灭菌后物品使用前应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18.甲醛为(灭菌剂),应用时调节温度为(52-56℃),相对湿度为(70-80%)
19.无菌操作时(手臂保持在腰部以上或操作台面以上),无菌物品一旦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得放回无菌容器),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有污染时(不可再用),应(予以更换或重新灭菌),一套无菌物品(仅供一位病人使用)以防(交叉感染),无菌物品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有效期为(7天)
20.浸泡无菌持物钳时消毒液液面需浸没(轴节以上2-3cm或持物钳1/2处),取出无菌持物钳时前端(不可触及容器边缘及消毒液液面以上的容器内壁),始终保持无菌持物钳(前端向下),不可(倒转向上),无菌持物钳只能用于(夹取无菌物品),不可(夹取油纱布或进行换药,消毒等操作),如取远处无菌物品,应将无菌持物钳(放入容器一同搬移使用),使用频率较高的如手术室,换药室,注射室等应(每日)更换一次
21.打开无菌容器时手不可触及(盖的内面),若放置桌上盖的内面应(朝上)
22.取用无菌溶液前先(核对标签)包括(名称,剂量,浓度,有效期)后检查(瓶盖有无松动,瓶壁有无裂痕,倒转瓶体对光检查溶液有无沉淀,浑浊,变色,絮状物)等,倒液时先(一手握住溶液瓶签)后(倒少量溶液)以(冲洗瓶口),倒完后(注明开瓶日期及时间),无菌溶液有效期为(24小时),倒溶液时,溶液瓶应与无菌容器(保持一定距离),不可触及(无菌容器),也不可(将无菌敷料或非无菌物品堵塞瓶口倒液或伸入无菌瓶内蘸取溶液),翻转盖瓶塞时,手不可触及(瓶塞盖住瓶口的部分),无菌溶液一旦倒出,虽未使用,也不可(倒回瓶内)以免(污染瓶内液体)
23.无菌包有效期为(24小时)
24.铺无菌盘时应呈(扇形折叠),(内面)向外,有效期为(4小时)
25.戴无菌手套时注意(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已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位戴手套的手及手套的内面)
26.清洁区是指(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更衣室,配膳室,值班室,治疗室,库房)
27.半污染区是指(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医护办公室,化验室,病区内走廊)
28.污染区是指(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病室,厕所,浴室)
29.工作人员在穿隔离衣之前应(计划周密,并备齐所用物品),穿隔离衣后只能在(规定范围)活动,污染物品不得放于(清洁区)内,任何污染物品必须经过(消毒后)再处理,病人接触过的物品需经(严格消毒)后方可递交如(病人衣物,信件,书籍)等需经(消毒)处理后才能(交给家属带回),病人的传染性分泌物经(三次)培养感情结果(均为阴性)或(确已度过隔离期),经(医生开出医嘱后)方可(解除隔离),病人出院后被服先(消毒)后(清洗)
30.口罩摘下后污染面(向内)折叠,使用一次性口罩不得超过(4小时)
31.刷手时身体应与水池(保持一定距离)以免(隔离衣污染洗手池边缘或消毒盆),流动水冲洗时,腕部应(低于)肘部以防(水流入衣袖)
32.穿脱隔离衣:有手口诀
穿:手持衣领伸左手,再伸右手齐上抖,系好领口系袖口,折襟系腰半屈肘
脱:松开腰带解袖口,塞住双袖消毒手,解开衣领脱衣袖,对肩折领挂衣钩
33.挂隔离衣时若挂在半污染区隔离衣(清洁面)向外不得露出(污染面),若挂在污染区则(污染面)向外不得露出(清洁面),隔离衣应(长短合适,能完全覆盖工作服),系领口时衣袖勿触及(面部,衣领,工作帽),穿隔离衣后不得进入(清洁区),隔离衣(每天)更换一次
34.使用避污纸应从(上面)抓取,不可(掀页)抓取
35.穿和脱隔离衣过程中始终是无菌的部位是(衣领)
36.取无菌溶液时,应首选检查(瓶签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