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8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建构中国好地发展模式》专题研讨会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大厦举行。会议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和北京人民好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方正县、资溪县、荔波县、莘县的领导以及联合国项目署、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平安集团、浩仁元泰集团的官员、学者、业界精英与会,探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全国两会精神,共同建构中国好地发展模式。
参加本次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中国好地大型公益科考报道活动和中国好地产业链服务平台发起人张川,北京人民好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华,黑龙江省方正县委书记董文琴,贵州省荔波县人大常务会副主任韦永达,江西省资溪县政协副主席元新东,山东省莘县人大常委翟广华,联合国项目事务署项目主管李敏,中国好地智库专家、联合国项目署食品安全特别顾问马东,中国好地产业链服务平台合作伙伴、浩仁元泰集团董事长赵章山,国家粮食局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研究处处长、中国好地智库专家胡文国等。
中国好地为“绿水青山”争得定价权
张川(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中国好地产业链服务平台发起人)
中国好地到底是什么。
第一,中国好地是一个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是中国好地的思想核心和原动力,是我们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技术发展,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人文发展规律的洞悉,对透明化社会的一种主动适应的态度。
第二,中国好地是一个公益科考报道项目。这种公益活动的运作模式2016年在荔波开始构建的,荔波县领导亲自带队,到山野里面去,带着科技人员、科考志愿者队伍和媒体,扛着摄像机,在指定的区域里面采集土壤、水、空气,对环保价值进行监测和评估,完成在时间标签、空间标签下的状态数据、过程数据和痕迹数据的采集。
第三,中国好地是一个数据平台。容纳了数据存储、数据挖掘等功能的数据平台,为产业园区、新闻媒体、研究机构、投资机构等提供精准数据,这是我们工作的一个核心,在田野里面采集真实的数据,最大程度的透明,消除暗箱操作的环境,拒绝“伪造数据”。中国好地的核心任务是提供原始数据、精准数据、根数据。
第四,中国好地是一个产业服务大数据应用平台。基于中国好地对土壤环保价值的透明化评估,建立基于土壤的供应链品牌价值数,通过创新信用链,聚合土地、人力、资本三大供给侧要素,为供应链提供整合服务。所有的这些服务包括什么?整合传播、可追溯技术、新业态渠道、量化评估、标准咨询等等。
第五,中国好地是一个具象的发展空间--中国好地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1.0版是一二产联动的基地模式,2.0版将升级为一二三产联动的示范园区模式,这种模式的运营核心是基于精准数据和大数据的“土地到餐桌”新业态。
通过“中国好地百县合作大会”组织,我们要实现五方面的打通:
第一,实现数据打通。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孤岛,实现中国好地绿水青山县份发展大数据、公有云服务,切实做到中国好地的宗旨,解码绿水青山,透视食品安全,进而实现产业互补,跨地区优势产业合作。
第二,实现技术打通。拥有中国好地的县市区共享信息资源,为我们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共同目标提供可持续的标准化和技术的支持,打破技术领域的信息不对称。
第三,实现标准打通。共同研究制订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绿水青山发展模式,要制定中国好地产业标准,包括我们的中国好地基地认证标准,包括我们一二三产业闭环管理标准,包括我们的透明化可追溯标准。
第四,实现市场打通和业态打通。基于一县一物、一村一品,各中国好地县份共享中国好地新零售业态,共同开辟一条安全食品供应通道,代表中国农业创新生产力走出国门,同时实现中国好地县份的市场共享,
第五,资金打通。推进成立中国好地产业投资基金,为中国好地县份当中的“中国好地发展基地和示范园区”提供金融资本合作。
绿水青山生态县要合作共赢
董文琴(黑龙江省方正县委书记)
方正县是一个农业县份,面积是3000平方公里,下辖4个镇、4个乡,我们耕地面积是126万亩,其中水田是100万亩,是一个水田大县,占我们总耕地面积的80%。
我们提出,方正农业应该实现一个规模化、标准化、功能化、品牌化、国际化的方正模式。第一是规模化,它主要就是依托我们土地确权之后,土地已经实现了三权分制,可以实现土地流转,我们100万亩的水田已经实现扭转30万亩,现在全县的合作社已经达到了400多个,大的合作社已经达到了几万亩,小的都在3000亩以上,首先实现了水田的规模化种植。第二,我们在水稻产业发展当中,我们立足一个标准化。我们致力于在原有的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打造方正的标准化。第三,在水稻发展上,我们要做文章,延长产业链,开发新的产品。第四,我们在品牌上还要提升。现在方正大米是中国驰名商标,但是方正大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远远不够。所以如何把这个品牌打造起来,我们应该下大力气。第五,我们还是想要走国际化的路线。我们现在采取的是请进来走出去,我们现在有两个合作社,就是日本的专家,完全是用日本的栽培技术在方正种大米,也就是说在方正的大地上,种出来达到日本市场标准的米,这是我们的一个请进来。再一个就是我们走出去,我们采取一个是派专家出去学技术、学管理,还有就是我们的栽培人员,农民走出去。
中国好地荔波行动,造福地方百姓
韦永达(贵州省荔波县人大常务会副主任)
荔波在贵州省的南部,跟广西交界的地方,全县只有18万人口,有2400多平方公里。绝大部分都是原始森林,没有人烟,是国家级的贫困县。
以前交通不太方便,所以老祖先就留下了这么一块宝地,一块净土。2007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自然遗产,樟江国家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拥有几张世界级的名片。我们有这么好的资源,现在还是国家级贫困县,我们有10多万亩的精品水果林,因为交通信息等等的不便,果农出现了卖难,我们曾经一斤蜜柚卖到四五毛,三毛的都有,没人买,坏掉了,很可惜。中国好地项目介入后,我们今年蜜柚卖到了一 块四、一块五的价格,翻了几番,农民群众得到了很大的效益。“百县合作大会”,我们一定主动参与进来,做好先行者该做的事情。
积极参与中国好地项目,形成百县优势互补
元新东(江西省资溪县政协副主席、总工会主席)
我们资溪概括起来有五个优:第一,生态优。资溪是生态王国,森林覆盖率达到87.3%,目前在全国县市里面比较排名第七位。第二,人文优。资溪的人文有特殊的结构,也是典型的移民县,资溪有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是老资溪人,三分之一是浙江人,还有三分之一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第三,面包优。资溪的面包走天下,资溪是中国面包之乡,现在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俄罗斯、缅甸、越南等地区都有资溪的面包。第四,旅游优。资溪现在被评为全国的旅游示范县。第五,有机优。我们资溪的白茶,包括大米、油茶等有机产品脱颖而出,资溪是一个生态示范县。
中国好地让农产品实现质优价优
翟广华(山东省莘县人大常委、中国好地智库专家)
这些年,我们在产业发展的定位上,跟前几年相比有一个比较大的调整,现在主要是瞄准中高端市场,来提高产品的品质,来实现农产品价值的增长,围绕这个事来做。另外,在农业整个体系的创新上,不是一个县和一家企业能做出来的。真正形成规模效应,或者是产生比较大的品牌效应,需要我们采取共创、共赢、共享的一种模式开创新模式。
透明化安全食品信息,消费端有效传达
李敏(联合国项目事务署项目主管)
食品安全方面要从三个角度关注,第一是标准化,品牌怎么宣传,要有标准化,标准定的时候要结合国内和国际的要求,量化了之后才能宣传品牌。第二,透明化,很多安全的食品,好的大米、蜜柚、面包、香瓜和菌,怎么能够让消费者知道,能够把安全的信息让消费者知道,这个透明化很重要。第三,国际化,我们的产品要走出来,要搭一个国际化的平台,我们也希望能够尽我们自己的一己之力帮助大家提升农业的产值。
凭良心做事,让好人得好报
赵章山(中国好地产业链服务平合作伙伴,中国好地公益项目联合发起人之一、浩仁元泰集团董事长)
我一直想解决食品安全的事情,我们做了几年努力了,付出了很高的成本,却没有得到相应到经济效益提升,只是凭着我们农业团队的良知在支撑。中国好地这个平台真正的让好的一些有良心的企业能得到好的经济效益,好地和好的农产品能得到的宣传,让这个社会越来越趋向于好的方向。
实现“良心中国”第一步:不上贼的船,不让贼上船
高华(北京人民好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好地一旦做了之后,我们走一条为了食品安全大家共同努力的船。有了我们这套可追溯系统,我们可以确保一件事,不让贼上船。现在我们大家在一条船上,但是我们怎么样保护自己。我们这套可追溯系统就是确保贼上不了我们的船。随着我们的推广,大家达到共识了以后,每个企业都是良心企业,有好地,有好产品,有好人,不管你好心还是坏心,你都遵循我们的可追溯体系,大家如果都遵循这个法则了,所有的产品都是安全的食品,就四个字,天下无贼。
聚集优质农产品,建造中国好地产业链体系
胡文国(国家粮食局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研究处处长、中国好地智库专家)
什么是好的商品?首先,地要是好的,没有一块好地,你不可能生产出好质量的产品。因此,我们基于中国好地,地的质量上,我们要严格把关。第二,生产资料,包括农药、化肥的使用,我们要严格把关。生产优质生态的农产品。最后我们通过一个运作的公司,和农户签订订单,它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啊、消费者的需要来签订订单,他们按照订单来进行生产,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我们经过检验之后,对它进行加工、仓储,最终放入市场,投入消费者消费。
整个过程中,我们要建立一套透视化系统,保证我们生产过程是安全的,是可靠的。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消费者能查到我们购买的商品是哪个地方生产的,哪个地方加工的,我们用一个可视的系统展示出来。要建立一套资金的支持系统,要将这里面产生的利润反馈到生产者当中,让他们能够获得收益,要把一部分利润留给生产者,要共赢。
建立标准化体系,聚焦食品安全管理问题
马东(中国好地智库专家、联合国项目署食品安全特别顾问)
安全在食品当中是最基本的条件,不是一个可选择的条件,但是我们现在之所以谈食品安全管理,其实是四个方面:一个是信仰,一个是信任,一个是信用,最后一个是信心。
中国好地搭建一个品牌的平台,我们有了大品牌,未来还有子品牌,未来各个县的农产品是子品牌,恰恰跟发达国家的管理是吻合的,国外的管理政府是出法律,标准都是商业机构来做,认证也是商业机构来做。某一个协会的标准被这个协会的成员,被全球其他的组织承认,就变成一个国际的标准,通过像认证、审核这种方式,最后形成一个信用。
从农田到餐桌,是由多方的经营者,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最后实现的,最后一定要有信任的管理。中国信任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中国好地整个平台当中,有各个方的利益,政府、协会、提供服务者、经营者等等,我们怎么形成共赢,其实共赢的基础一定是信任,最终实现消费者的信心。
参加本次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中国好地大型公益科考报道活动和中国好地产业链服务平台发起人张川,北京人民好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华,黑龙江省方正县委书记董文琴,贵州省荔波县人大常务会副主任韦永达,江西省资溪县政协副主席元新东,山东省莘县人大常委翟广华,联合国项目事务署项目主管李敏,中国好地智库专家、联合国项目署食品安全特别顾问马东,中国好地产业链服务平台合作伙伴、浩仁元泰集团董事长赵章山,国家粮食局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研究处处长、中国好地智库专家胡文国等。
中国好地为“绿水青山”争得定价权
张川(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中国好地产业链服务平台发起人)
中国好地到底是什么。
第一,中国好地是一个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是中国好地的思想核心和原动力,是我们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技术发展,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人文发展规律的洞悉,对透明化社会的一种主动适应的态度。
第二,中国好地是一个公益科考报道项目。这种公益活动的运作模式2016年在荔波开始构建的,荔波县领导亲自带队,到山野里面去,带着科技人员、科考志愿者队伍和媒体,扛着摄像机,在指定的区域里面采集土壤、水、空气,对环保价值进行监测和评估,完成在时间标签、空间标签下的状态数据、过程数据和痕迹数据的采集。
第三,中国好地是一个数据平台。容纳了数据存储、数据挖掘等功能的数据平台,为产业园区、新闻媒体、研究机构、投资机构等提供精准数据,这是我们工作的一个核心,在田野里面采集真实的数据,最大程度的透明,消除暗箱操作的环境,拒绝“伪造数据”。中国好地的核心任务是提供原始数据、精准数据、根数据。
第四,中国好地是一个产业服务大数据应用平台。基于中国好地对土壤环保价值的透明化评估,建立基于土壤的供应链品牌价值数,通过创新信用链,聚合土地、人力、资本三大供给侧要素,为供应链提供整合服务。所有的这些服务包括什么?整合传播、可追溯技术、新业态渠道、量化评估、标准咨询等等。
第五,中国好地是一个具象的发展空间--中国好地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1.0版是一二产联动的基地模式,2.0版将升级为一二三产联动的示范园区模式,这种模式的运营核心是基于精准数据和大数据的“土地到餐桌”新业态。
通过“中国好地百县合作大会”组织,我们要实现五方面的打通:
第一,实现数据打通。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孤岛,实现中国好地绿水青山县份发展大数据、公有云服务,切实做到中国好地的宗旨,解码绿水青山,透视食品安全,进而实现产业互补,跨地区优势产业合作。
第二,实现技术打通。拥有中国好地的县市区共享信息资源,为我们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共同目标提供可持续的标准化和技术的支持,打破技术领域的信息不对称。
第三,实现标准打通。共同研究制订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绿水青山发展模式,要制定中国好地产业标准,包括我们的中国好地基地认证标准,包括我们一二三产业闭环管理标准,包括我们的透明化可追溯标准。
第四,实现市场打通和业态打通。基于一县一物、一村一品,各中国好地县份共享中国好地新零售业态,共同开辟一条安全食品供应通道,代表中国农业创新生产力走出国门,同时实现中国好地县份的市场共享,
第五,资金打通。推进成立中国好地产业投资基金,为中国好地县份当中的“中国好地发展基地和示范园区”提供金融资本合作。
绿水青山生态县要合作共赢
董文琴(黑龙江省方正县委书记)
方正县是一个农业县份,面积是3000平方公里,下辖4个镇、4个乡,我们耕地面积是126万亩,其中水田是100万亩,是一个水田大县,占我们总耕地面积的80%。
我们提出,方正农业应该实现一个规模化、标准化、功能化、品牌化、国际化的方正模式。第一是规模化,它主要就是依托我们土地确权之后,土地已经实现了三权分制,可以实现土地流转,我们100万亩的水田已经实现扭转30万亩,现在全县的合作社已经达到了400多个,大的合作社已经达到了几万亩,小的都在3000亩以上,首先实现了水田的规模化种植。第二,我们在水稻产业发展当中,我们立足一个标准化。我们致力于在原有的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打造方正的标准化。第三,在水稻发展上,我们要做文章,延长产业链,开发新的产品。第四,我们在品牌上还要提升。现在方正大米是中国驰名商标,但是方正大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远远不够。所以如何把这个品牌打造起来,我们应该下大力气。第五,我们还是想要走国际化的路线。我们现在采取的是请进来走出去,我们现在有两个合作社,就是日本的专家,完全是用日本的栽培技术在方正种大米,也就是说在方正的大地上,种出来达到日本市场标准的米,这是我们的一个请进来。再一个就是我们走出去,我们采取一个是派专家出去学技术、学管理,还有就是我们的栽培人员,农民走出去。
中国好地荔波行动,造福地方百姓
韦永达(贵州省荔波县人大常务会副主任)
荔波在贵州省的南部,跟广西交界的地方,全县只有18万人口,有2400多平方公里。绝大部分都是原始森林,没有人烟,是国家级的贫困县。
以前交通不太方便,所以老祖先就留下了这么一块宝地,一块净土。2007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自然遗产,樟江国家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拥有几张世界级的名片。我们有这么好的资源,现在还是国家级贫困县,我们有10多万亩的精品水果林,因为交通信息等等的不便,果农出现了卖难,我们曾经一斤蜜柚卖到四五毛,三毛的都有,没人买,坏掉了,很可惜。中国好地项目介入后,我们今年蜜柚卖到了一 块四、一块五的价格,翻了几番,农民群众得到了很大的效益。“百县合作大会”,我们一定主动参与进来,做好先行者该做的事情。
积极参与中国好地项目,形成百县优势互补
元新东(江西省资溪县政协副主席、总工会主席)
我们资溪概括起来有五个优:第一,生态优。资溪是生态王国,森林覆盖率达到87.3%,目前在全国县市里面比较排名第七位。第二,人文优。资溪的人文有特殊的结构,也是典型的移民县,资溪有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是老资溪人,三分之一是浙江人,还有三分之一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第三,面包优。资溪的面包走天下,资溪是中国面包之乡,现在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俄罗斯、缅甸、越南等地区都有资溪的面包。第四,旅游优。资溪现在被评为全国的旅游示范县。第五,有机优。我们资溪的白茶,包括大米、油茶等有机产品脱颖而出,资溪是一个生态示范县。
中国好地让农产品实现质优价优
翟广华(山东省莘县人大常委、中国好地智库专家)
这些年,我们在产业发展的定位上,跟前几年相比有一个比较大的调整,现在主要是瞄准中高端市场,来提高产品的品质,来实现农产品价值的增长,围绕这个事来做。另外,在农业整个体系的创新上,不是一个县和一家企业能做出来的。真正形成规模效应,或者是产生比较大的品牌效应,需要我们采取共创、共赢、共享的一种模式开创新模式。
透明化安全食品信息,消费端有效传达
李敏(联合国项目事务署项目主管)
食品安全方面要从三个角度关注,第一是标准化,品牌怎么宣传,要有标准化,标准定的时候要结合国内和国际的要求,量化了之后才能宣传品牌。第二,透明化,很多安全的食品,好的大米、蜜柚、面包、香瓜和菌,怎么能够让消费者知道,能够把安全的信息让消费者知道,这个透明化很重要。第三,国际化,我们的产品要走出来,要搭一个国际化的平台,我们也希望能够尽我们自己的一己之力帮助大家提升农业的产值。
凭良心做事,让好人得好报
赵章山(中国好地产业链服务平合作伙伴,中国好地公益项目联合发起人之一、浩仁元泰集团董事长)
我一直想解决食品安全的事情,我们做了几年努力了,付出了很高的成本,却没有得到相应到经济效益提升,只是凭着我们农业团队的良知在支撑。中国好地这个平台真正的让好的一些有良心的企业能得到好的经济效益,好地和好的农产品能得到的宣传,让这个社会越来越趋向于好的方向。
实现“良心中国”第一步:不上贼的船,不让贼上船
高华(北京人民好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好地一旦做了之后,我们走一条为了食品安全大家共同努力的船。有了我们这套可追溯系统,我们可以确保一件事,不让贼上船。现在我们大家在一条船上,但是我们怎么样保护自己。我们这套可追溯系统就是确保贼上不了我们的船。随着我们的推广,大家达到共识了以后,每个企业都是良心企业,有好地,有好产品,有好人,不管你好心还是坏心,你都遵循我们的可追溯体系,大家如果都遵循这个法则了,所有的产品都是安全的食品,就四个字,天下无贼。
聚集优质农产品,建造中国好地产业链体系
胡文国(国家粮食局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研究处处长、中国好地智库专家)
什么是好的商品?首先,地要是好的,没有一块好地,你不可能生产出好质量的产品。因此,我们基于中国好地,地的质量上,我们要严格把关。第二,生产资料,包括农药、化肥的使用,我们要严格把关。生产优质生态的农产品。最后我们通过一个运作的公司,和农户签订订单,它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啊、消费者的需要来签订订单,他们按照订单来进行生产,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我们经过检验之后,对它进行加工、仓储,最终放入市场,投入消费者消费。
整个过程中,我们要建立一套透视化系统,保证我们生产过程是安全的,是可靠的。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消费者能查到我们购买的商品是哪个地方生产的,哪个地方加工的,我们用一个可视的系统展示出来。要建立一套资金的支持系统,要将这里面产生的利润反馈到生产者当中,让他们能够获得收益,要把一部分利润留给生产者,要共赢。
建立标准化体系,聚焦食品安全管理问题
马东(中国好地智库专家、联合国项目署食品安全特别顾问)
安全在食品当中是最基本的条件,不是一个可选择的条件,但是我们现在之所以谈食品安全管理,其实是四个方面:一个是信仰,一个是信任,一个是信用,最后一个是信心。
中国好地搭建一个品牌的平台,我们有了大品牌,未来还有子品牌,未来各个县的农产品是子品牌,恰恰跟发达国家的管理是吻合的,国外的管理政府是出法律,标准都是商业机构来做,认证也是商业机构来做。某一个协会的标准被这个协会的成员,被全球其他的组织承认,就变成一个国际的标准,通过像认证、审核这种方式,最后形成一个信用。
从农田到餐桌,是由多方的经营者,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最后实现的,最后一定要有信任的管理。中国信任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中国好地整个平台当中,有各个方的利益,政府、协会、提供服务者、经营者等等,我们怎么形成共赢,其实共赢的基础一定是信任,最终实现消费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