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孝科,男,1959年出生,高中文化程度,安徽省宿州市褚兰镇高墙村农民,高级农技师,现任安徽省宿州无籽西瓜协会理事长。刘孝科同志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他肯学习、勤钻研,把学得的知识用在发展农业上,是远近乡村农民熟悉的科学迷。
刘孝科从1980年开始种西瓜,可观的经济收入使他对西瓜生产有了很大的兴趣,但由于土地面积的限制,连年重茬,轮作周期短,土壤传染的病害逐渐增加,发生了西瓜的枯萎病,造成了整株死亡,产量不稳定,几乎造成绝收。
面对这种情况,他查阅了大量的西瓜种植资料,进行嫁接试验。最终取得了嫁接实验的成功,通过此技术,可以充分解决西瓜不能重茬的难题,并且使西瓜的产量大大提高,此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是西瓜生产的又一大进步。从而也使无籽西瓜的生产在皖北大地上开花结果。
1997年8月中国农科院瓜果研究室两位专家专程从北京到宿州市褚兰镇高墙村进行实地考察,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这种嫁接栽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值得在全国推广。
刘孝科的“无籽西瓜嫁接、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取得成功后,消息迅速传开,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他不是封锁技术,而是热情地、毫不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广大群众。
1994年以前,他首先在其所在村(高墙村)进行示范种植,累计面积2000多亩,1995年他申请成立了宿州市褚兰镇无籽西瓜协会,培养了一批农民技术员,把这项技术推广到附近的解集、栏杆等乡镇,当年面积扩大到6000亩,1996、1997两年,他为了更好的推广这项技术,把自家的四部农机卖掉,配上自家所有的积蓄,又重新成立了原宿州市无籽西瓜协会。这一协会的成立,使这项技术迅速辐射到周边三十多个乡镇。到1998年,这项技术累计推广20多万亩,瓜农直接增收2亿多元。
随着这项技术不断的对外辐射,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他们要求供种、供技术,并且包括产品销售的一体化服务。刘孝科感到现有的协会力量不足。1999年在市委市政府及农委的大力支持下,他重新投资一百余万元成立宿州市(原宿县地区)无籽西瓜协会,并实行规范化管理,协会设技术部、推广部、销售部、财务部、办公室和宿州市无籽西瓜研究所。并且吸纳了1000多名有文化、有素质、有技术的会员,协会从推广宣传到技术服务、市场销售为一体,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线,与国际接轨,充分发挥协会的带头示范作用。
宿州无籽西瓜协会从成立至今,推广面积累计一百多万亩,给农民直接增收达数十多亿元,协会也随之发展壮大,2006年协会资产已超过六百万元。
宿州市无籽西瓜协会在刘孝科同志的带领下,以无籽西瓜的高品位、高科技、高效益为纽带,集制种、供种、技术承包、产品销售为一体,逐渐壮大,现在协会拥有固定资产500万元,专业技术人员400多人,其中高级农艺师80多人,协会在新疆、内蒙古等地建有一流的制种基地,在海南建有新品种试种基地,在宿州市建立三个万亩育苗基地,可每年供应无籽西瓜嫁接苗1000万棵以上。协会培育的华科牌系列无籽西瓜品种在全国近200个地区进行推广和试种,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2007年9月,宿州市无籽西瓜协会小麦预留行套种无籽西瓜及菜青豆栽培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负责对小麦预留行套种无籽西瓜及菜青豆栽培模式标准的制定。协会多次被农业部、安徽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科协表彰,并多次被邀请参加全国科技三下乡活动。企业连续被评为全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优秀民营企业、安徽省省级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点、宿州市十佳合作经济组织、安徽省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理事会员单位,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多家电视台和报纸也多次对协会的事迹进行报道。
高墙村农民刘孝科先后被授予宿州市两届十大杰出青年、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农村百佳致富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协会成立之初,刘孝科感觉到基地建设是无籽西瓜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立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走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同时协会派出400多人的专业技术队伍,深入到全国各个基地,围绕着建设基地,大做文章,基地建设连片种植,定人,定量进行管理,在各基地项目区树立明显标志牌,注明栽培品种、种植面积、上市时间、技术负责人、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对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技术真正落实到田头地边。
规模出产值,品牌出效益。协会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农网等多种宣传方式,制作广告牌、宣传牌,积极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外组织本地经济人,源源不断地把无籽西瓜送往大中城市。现在在北京、上海、武汉、杭州、广州等地,只要是华科牌无籽西瓜,不但销路不愁,价格明显高出其他品种,当地瓜农不用出家门,西瓜也能卖上好价钱。
高墙村农民刘孝科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他反而觉得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在原有的早春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又试验成功了更高产稳产的小麦预留行栽培无籽西瓜、青菜豆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并于 2006年8月5日通过安徽省成果鉴定委员会鉴定,并与2007年获得埇桥区科技成果一等奖。
刘孝科从1980年开始种西瓜,可观的经济收入使他对西瓜生产有了很大的兴趣,但由于土地面积的限制,连年重茬,轮作周期短,土壤传染的病害逐渐增加,发生了西瓜的枯萎病,造成了整株死亡,产量不稳定,几乎造成绝收。
面对这种情况,他查阅了大量的西瓜种植资料,进行嫁接试验。最终取得了嫁接实验的成功,通过此技术,可以充分解决西瓜不能重茬的难题,并且使西瓜的产量大大提高,此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是西瓜生产的又一大进步。从而也使无籽西瓜的生产在皖北大地上开花结果。
1997年8月中国农科院瓜果研究室两位专家专程从北京到宿州市褚兰镇高墙村进行实地考察,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这种嫁接栽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值得在全国推广。
刘孝科的“无籽西瓜嫁接、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取得成功后,消息迅速传开,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他不是封锁技术,而是热情地、毫不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广大群众。
1994年以前,他首先在其所在村(高墙村)进行示范种植,累计面积2000多亩,1995年他申请成立了宿州市褚兰镇无籽西瓜协会,培养了一批农民技术员,把这项技术推广到附近的解集、栏杆等乡镇,当年面积扩大到6000亩,1996、1997两年,他为了更好的推广这项技术,把自家的四部农机卖掉,配上自家所有的积蓄,又重新成立了原宿州市无籽西瓜协会。这一协会的成立,使这项技术迅速辐射到周边三十多个乡镇。到1998年,这项技术累计推广20多万亩,瓜农直接增收2亿多元。
随着这项技术不断的对外辐射,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他们要求供种、供技术,并且包括产品销售的一体化服务。刘孝科感到现有的协会力量不足。1999年在市委市政府及农委的大力支持下,他重新投资一百余万元成立宿州市(原宿县地区)无籽西瓜协会,并实行规范化管理,协会设技术部、推广部、销售部、财务部、办公室和宿州市无籽西瓜研究所。并且吸纳了1000多名有文化、有素质、有技术的会员,协会从推广宣传到技术服务、市场销售为一体,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线,与国际接轨,充分发挥协会的带头示范作用。
宿州无籽西瓜协会从成立至今,推广面积累计一百多万亩,给农民直接增收达数十多亿元,协会也随之发展壮大,2006年协会资产已超过六百万元。
宿州市无籽西瓜协会在刘孝科同志的带领下,以无籽西瓜的高品位、高科技、高效益为纽带,集制种、供种、技术承包、产品销售为一体,逐渐壮大,现在协会拥有固定资产500万元,专业技术人员400多人,其中高级农艺师80多人,协会在新疆、内蒙古等地建有一流的制种基地,在海南建有新品种试种基地,在宿州市建立三个万亩育苗基地,可每年供应无籽西瓜嫁接苗1000万棵以上。协会培育的华科牌系列无籽西瓜品种在全国近200个地区进行推广和试种,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2007年9月,宿州市无籽西瓜协会小麦预留行套种无籽西瓜及菜青豆栽培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负责对小麦预留行套种无籽西瓜及菜青豆栽培模式标准的制定。协会多次被农业部、安徽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科协表彰,并多次被邀请参加全国科技三下乡活动。企业连续被评为全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优秀民营企业、安徽省省级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点、宿州市十佳合作经济组织、安徽省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理事会员单位,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多家电视台和报纸也多次对协会的事迹进行报道。
高墙村农民刘孝科先后被授予宿州市两届十大杰出青年、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农村百佳致富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协会成立之初,刘孝科感觉到基地建设是无籽西瓜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立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走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同时协会派出400多人的专业技术队伍,深入到全国各个基地,围绕着建设基地,大做文章,基地建设连片种植,定人,定量进行管理,在各基地项目区树立明显标志牌,注明栽培品种、种植面积、上市时间、技术负责人、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对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技术真正落实到田头地边。
规模出产值,品牌出效益。协会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农网等多种宣传方式,制作广告牌、宣传牌,积极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外组织本地经济人,源源不断地把无籽西瓜送往大中城市。现在在北京、上海、武汉、杭州、广州等地,只要是华科牌无籽西瓜,不但销路不愁,价格明显高出其他品种,当地瓜农不用出家门,西瓜也能卖上好价钱。
高墙村农民刘孝科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他反而觉得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在原有的早春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又试验成功了更高产稳产的小麦预留行栽培无籽西瓜、青菜豆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并于 2006年8月5日通过安徽省成果鉴定委员会鉴定,并与2007年获得埇桥区科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