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吧 关注:3,251贴子:40,139
  • 6回复贴,共1

武姓起源的考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7-05-02 11:40回复
    我国现在的姓氏制度,确立于秦汉时代。以父系为中心,人人有姓,氏与姓之称混而为一,由于姓氏其祖考所自出,百世不变,兼以国人固有的亲亲尊祖的伦理观念历史相传,故对姓氏极为重视,如中国人初次见面时,第一句话一定先问‘贵姓’,然后再问‘贵地人’,这是我们重视宗族血缘关系,与同乡地缘关系的一种由衷表示。因为人人重视宗亲关系,所以各姓氏源于何人,始祖为谁,所谓‘万世不离其宗’,一向为各氏族人人所重视,而我国氏族之学,自战国分争以来,久废不讲,昔春秋时周之史伯,鲁之众仲,晋之胥臣,郑之公孙挥,楚之观世父,皆善言族姓,炎黄以来,如指诸掌,而以姓氏著书传后世者,周则有左丘朋著世本—姓氏篇,战国则有荀况之血脉谱,汉则有邓氏官谱,颖川太守聊谋之万姓谱等,惜皆失传,今人研究氏族之学,多依从东汉以后之著述。
    我武氏之起源问题,就上综合历史经历所述。经查证有关资料,以时间为径,最早者为汉敦煌长史武班碑(武班卒于东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记述。系殷王武丁之后,此碑系在山东嘉祥县武氏词(后人所称武梁祠)内,因长久埋入土中,直到宋代初发现/其穴为风俗通—姓氏篇(约东汉献帝时应劭所著)云:武氏系宋武公之后。再次为世本(东汉末年宋衷所注)云:夏时有武罗国,其后氏焉。另自隋唐以来之氏族书籍,有姓篡(系唐宪宗年间问世)云:周平王少子生而有纹在手曰武,遂以为氏。及通志氏族略(系宋绍兴年间,郑樵著),姓解(宋景佑年间邵思篡),均云:宋武公之后。明万历年间成书之万姓统谱,所说与姓篡同,清雍正四年,初版之古今图书集成—姓氏典,则将通志—氏族略与姓篡之说法并列,晚近出版之姓氏寻源,中华姓府、姓录中华姓氏集,另查看康熙字典、辞源、辞海、中文大辞典等,多系以武班碑、风俗通—姓氏篇,姓篡为依据。分列其不通说法,故无一定论谨就查证所得四种由来分析如下。


    2楼2017-05-02 11:41
    回复
      一、是用国名作为姓氏。夏朝有个侯国叫武罗国(一说夏朝有大臣名武罗),后来国亡,子孙就用国名“武”字作为姓氏。见《世本》。夏朝武罗国在3700多年前(在今广西北淳县北)。是我国复姓之一无谱系,绝大多数姓氏书中都不于承认,为非武氏之源,都以武姓对待。
      二、是出子姓,是用祖先的谥号作为姓氏的。春秋时,宋戴公的儿子司空,在公元前766年继位,在位十八年,死后谥为“武”,史称宋武公,其支庶子孙以祖上谥为姓,形成武姓一支。用他的谥号姓武。周武王克商灭纣,封微子于河南商丘,以奉汤王之祭,建立宋国。宋国是周朝所辖之国名,其远祖先公为汤王,建立七百多年,其传三十六代,到公元前286年。宋亡国后,原王公族人,散居各地,以宋为氏,部分在山西西南形成离石西宋氏望族。而宋武公属正常死在公元前748年后,并非国亡散居,其为商之后裔,前后都继位在河南商丘一带,其说不明与我太原武氏有关联之处。又据宋载公子考父“采食于华”(陕西华阴县一带),该应为陕西人。对此历史学家这样认为:唐朝的谱学家柳芳之、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和清朝的张澍等人,都认为此说欠妥,以“武”为谥者多矣,何只宋武公。故自属存疑。


      3楼2017-05-02 11:41
      回复
        三、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云:周东平王少子出生手心有篆字“武”纹,遂以为武氏。此说经通志—氏族略(古今图书集成—姓氏典,及中文大辞典均引述),斥为谬论。《姓纂》系唐宪宗(806-820)年间问世,且目前尚未发现隋唐以前,有此类说法之典籍可证,就我国各姓氏由来,依据《风俗通》所述九类。《通志》—通志氏族略,细分姓氏来源有二十七类,均无此类得姓之说法,所以此一来由,确有疑问,自不敢认定。故南宋人史学家郑樵斥为“谬论也”。胡三省更有“此由武后而附会为之说也”的诊断。清人张澍《姓氏寻源》亦认为“其说妄”。可想……
        四、有关资料表证:以时间为经,最早有力为证的是:汉敦煌长史《武班碑》记述,系殷王武丁之后。武班卒于东汉永嘉元(公元145)年,此碑在山东嘉祥县武梁祠内,因长久埋入土中,到宋代初才发现。古今学者一致的看法是:武姓出自殷王武丁是有据的,可信的。当以汉武班碑所载武氏系殷王武丁之后最为可靠,至今无人提出反驳意见。今人研究氏族之学,多依从东汉以后之著述,究竟应该以谁为准,历史学家认为主要看古今人的评说。依据《华夏姓氏研究会》资料,以时间事实为依据,尊重研究会和古人评说,以武丁为氏,其他以武对待。清光绪版《山西通志》武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姓纂》在大周武则天死后问世,武班碑被淤埋还未现世,是在唐代打击山东门阀,可见这一说法产生的政治背景。历史记载,夏、商、周源于黄帝后裔,由此,天下华裔皆为炎黄子孙。《山海经》中这样记载:山西是许多埃及帝王母系祖地,山西的汾河,实为炎黄相合之地,故(读)粉河,吕梁山与太行(读形)山,合来为旅行.其文殊道场五台山也是拉美西斯二世(殷商武丁帝)天然金字塔,也为武姓祖庙。五台是赫胥氏太阳神的祭坛,五同午马,台同吕,同双吉三辰,赫胥氏是黄帝熊姓所。黄帝为北辰,大熊为北斗,其熊也雄,佛教的大雄宝殿就是纪念大宫的法老,有熊的轩辕黄帝。武梁祠博物馆管理员说:“武虎当时任济南郡,济南距我们这里只有300公里,当时都属于鲁国。当时都属于鲁国的地盘。汉代实物都证明武氏始祖是武丁,这才是都好的证据,我认为没有什么疑议,谁有疑议可以拿出比咱早得实物,我们就服。主要看实据,难道今人比汉朝子民还了解历史”!历史上唐代武氏已经形成一个中心,连少数民族有的也改姓武,笔者认为应尊重事实归一个中心求同存异。依《华夏姓氏研究会》资料,是由山西省中阳县档案局长武忠明提供,来至台湾武冠军的书页复印,是以武丁为氏,我综合考究充实列表,后来表中对照山西省《武家庄传奇》中,附录《山西文水武谱》二门有异,改动后个别名字之所异仍保留望后求正。故综合充实考究如下:


        4楼2017-05-02 11:41
        回复






          5楼2017-05-02 11:41
          回复


            6楼2017-07-03 14:32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7-09 18: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