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正定;南关古石桥;明代;广济桥
【摘要】2014年2月,在正定南关发掘出古石桥一座。本文考证认为,此桥的名称为广济桥,而非运粮桥,始建于明代早期;桥下之河水系当时灌溉农田所用,而非运粮河;此桥在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官方修缮有两次,分别在清乾隆五十四年和道光十四年。
2014年2月24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在实施古城风貌恢复工程中,对南关古石桥进行了考古发掘(图一)。此消息被新闻媒体相继报道,这座桥也被传称为运粮桥,并称在敦煌莫高窟第六十一窟右下角绘制的《河北道镇州城图》中就曾有过此桥的标记。那么历史上此桥的名称是什么,正定志书上对此桥有过怎样的记载,《河北道镇州城图》中是否真有此桥的标记,历史上官方对此桥是否做过维修,兹就以上问题考述如下。
(一)此桥的名称为“广济桥”,其始建年代应为明代早期。
关于此桥的初建时间,目前尚未发现有准确的文字记载。据正定地方志书的记载,其最晚也应始建于明万历之初。在正定现存志书中,年代最早的明万历五年《真定县志》以及清顺治年间的《真定县志》均有“广济桥,县南门外一里”[1]的记述。在此后修的县志中,因广济桥年代久远,故又被称为旧石桥。清光绪年的《正定县志》中,标有南门外护城河及此河,两河之上皆有桥[2]。由此可知:正定南城门外有两条小河及两座桥,两座桥一是南城门护城河桥,另一座就是刚发掘的这座石桥,其准确的名称应为“广济桥”。
关于传称在敦煌莫高窟第六十一窟右下角绘制的镇州城(正定古城)通往山西五台山的交通图中,南城墙下曾有过此桥的标记,其实他们并不是同一座桥。莫高窟壁画中的《河北道镇州城图》这一巨幅的山水人物画,将自正定经五台山至太原的数百里山川、城镇、寺院、桥梁、亭台塔阁及人物活动场景尽绘其中。此图粉本被考证创作于后晋天福十二年(947),但图中城门外护城河正前方的那条河并不是如今挖出石桥的这条河。今日正定之城墙为明代遗存,而绘图之时的正定城既没有扩建成明代这么大,南城门也不在今南城门的位置。而在光绪年《正定县志?南关厢社图》中,在南门护城河南的南关村中,却很明显地标有此河及此桥[3]。
(二)桥下之河不是运粮河,其功能是为灌田。
据说这座桥俗称运粮桥,那桥下之河就应该是运粮河了。查清顺治年《真定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白雀泉,在斜角头村之南,灌田数十顷,古传泉旧在白雀寺中,故之。”[4]而在清光绪年的《正定县志》中,有“白雀泉,在斜角头村之南,灌田数十顷,古传泉在白雀寺中,由县城南关石桥下经木厂村入滹沱。今泉源湮涸,渠犹存”的记载,同时又有“旧石桥,在南关之中,白雀泉下流之桥也,今河淤水断”[5]的记载。斜角头村位于正定城西北距城2公里处,当年白雀泉水由此向南,流经今杨庄村北,向东至南关广济桥下,再流经木厂村入滹沱河。这本是一条小河,其水是用来浇灌两岸六村数十顷农田的,并不承载漕运的功能,且河两岸的村落间亦有陆路交通。明代的正定护城河已宽达30多米,其河水绕城西,环城南,经南关至木厂村北东去,故有“运粮河”“运粮桥”以及“砍光清梁山,累死运粮河”之传说。
(三)正定的古石桥很多,但桥下有流水的甚少。
正定的滹沱河各村渡口草桥及柏棠、旺泉诸河上的石桥众多,古石桥也很多,但桥下有流水的古石桥留存下来的确又甚少。正定素有“三山不显、九桥不流”之誉,其中“九桥不流”是指隆兴寺前、府文庙前、县文庙前各有的三孔单石桥,桥下为旱池无水。因此,这次正定南关挖出来的三孔石桥就更显得珍贵了。据报道,此桥“顶部要比现在的地面低半米左右,桥身呈南北走向,长约25米左右,宽约6米。其中,出土的部分高约3米左右;桥面上以大块儿青石砌成,各个青石相互紧抱;在桥下有三个半圆形的拱洞,其中两侧的拱洞稍小,中间的拱洞偏大,在拱洞上方还有惟妙惟肖的古石兽首。”[6]这彰显着古桥的年代沧桑,也显示出强化保护南关古石桥的重要性。
【摘要】2014年2月,在正定南关发掘出古石桥一座。本文考证认为,此桥的名称为广济桥,而非运粮桥,始建于明代早期;桥下之河水系当时灌溉农田所用,而非运粮河;此桥在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官方修缮有两次,分别在清乾隆五十四年和道光十四年。
2014年2月24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在实施古城风貌恢复工程中,对南关古石桥进行了考古发掘(图一)。此消息被新闻媒体相继报道,这座桥也被传称为运粮桥,并称在敦煌莫高窟第六十一窟右下角绘制的《河北道镇州城图》中就曾有过此桥的标记。那么历史上此桥的名称是什么,正定志书上对此桥有过怎样的记载,《河北道镇州城图》中是否真有此桥的标记,历史上官方对此桥是否做过维修,兹就以上问题考述如下。
(一)此桥的名称为“广济桥”,其始建年代应为明代早期。
关于此桥的初建时间,目前尚未发现有准确的文字记载。据正定地方志书的记载,其最晚也应始建于明万历之初。在正定现存志书中,年代最早的明万历五年《真定县志》以及清顺治年间的《真定县志》均有“广济桥,县南门外一里”[1]的记述。在此后修的县志中,因广济桥年代久远,故又被称为旧石桥。清光绪年的《正定县志》中,标有南门外护城河及此河,两河之上皆有桥[2]。由此可知:正定南城门外有两条小河及两座桥,两座桥一是南城门护城河桥,另一座就是刚发掘的这座石桥,其准确的名称应为“广济桥”。
关于传称在敦煌莫高窟第六十一窟右下角绘制的镇州城(正定古城)通往山西五台山的交通图中,南城墙下曾有过此桥的标记,其实他们并不是同一座桥。莫高窟壁画中的《河北道镇州城图》这一巨幅的山水人物画,将自正定经五台山至太原的数百里山川、城镇、寺院、桥梁、亭台塔阁及人物活动场景尽绘其中。此图粉本被考证创作于后晋天福十二年(947),但图中城门外护城河正前方的那条河并不是如今挖出石桥的这条河。今日正定之城墙为明代遗存,而绘图之时的正定城既没有扩建成明代这么大,南城门也不在今南城门的位置。而在光绪年《正定县志?南关厢社图》中,在南门护城河南的南关村中,却很明显地标有此河及此桥[3]。
(二)桥下之河不是运粮河,其功能是为灌田。
据说这座桥俗称运粮桥,那桥下之河就应该是运粮河了。查清顺治年《真定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白雀泉,在斜角头村之南,灌田数十顷,古传泉旧在白雀寺中,故之。”[4]而在清光绪年的《正定县志》中,有“白雀泉,在斜角头村之南,灌田数十顷,古传泉在白雀寺中,由县城南关石桥下经木厂村入滹沱。今泉源湮涸,渠犹存”的记载,同时又有“旧石桥,在南关之中,白雀泉下流之桥也,今河淤水断”[5]的记载。斜角头村位于正定城西北距城2公里处,当年白雀泉水由此向南,流经今杨庄村北,向东至南关广济桥下,再流经木厂村入滹沱河。这本是一条小河,其水是用来浇灌两岸六村数十顷农田的,并不承载漕运的功能,且河两岸的村落间亦有陆路交通。明代的正定护城河已宽达30多米,其河水绕城西,环城南,经南关至木厂村北东去,故有“运粮河”“运粮桥”以及“砍光清梁山,累死运粮河”之传说。
(三)正定的古石桥很多,但桥下有流水的甚少。
正定的滹沱河各村渡口草桥及柏棠、旺泉诸河上的石桥众多,古石桥也很多,但桥下有流水的古石桥留存下来的确又甚少。正定素有“三山不显、九桥不流”之誉,其中“九桥不流”是指隆兴寺前、府文庙前、县文庙前各有的三孔单石桥,桥下为旱池无水。因此,这次正定南关挖出来的三孔石桥就更显得珍贵了。据报道,此桥“顶部要比现在的地面低半米左右,桥身呈南北走向,长约25米左右,宽约6米。其中,出土的部分高约3米左右;桥面上以大块儿青石砌成,各个青石相互紧抱;在桥下有三个半圆形的拱洞,其中两侧的拱洞稍小,中间的拱洞偏大,在拱洞上方还有惟妙惟肖的古石兽首。”[6]这彰显着古桥的年代沧桑,也显示出强化保护南关古石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