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吧 关注:15,118贴子:400,803
  • 11回复贴,共1

峨眉古风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峨眉古风韵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白猿通背情,风韵万古流。



1楼2017-05-14 09:47回复
    耐克阿迪新百伦乔丹 等各大品牌运动鞋 运动套装批发零售,支持专柜验货 价格绝对找不到第二家。 现免费招收全国代理 零库存 零风险 月赚万元不是梦,带你发财带你飞,0元成就发财致富梦, 想致富狂加微信或者QQ咨询! QQ:2736803522 微信:qt556628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5-14 20:27
    回复
      2025-09-18 08:59: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017年3月6日,“两会”专题报道“部长通道”栏目里,教育部长陈宝生说:“我们祖先留下的诗词、书画、武术、中医药、戏曲等传统文化都应该全面走进学校课堂!” 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同志还引用古人的话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开合有度,治国良策。”
        古人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文武之道,犹阴阳相济始为国民福祉!”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而知理,武而练胆与决断能力。文通武备,古选良才之唯一标准。
        中华民族智慧而勇武,武乃古优秀的帝王将相必具备的素养,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孔子,刘彻,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张良、岳飞、王阳明......那个不是英明神武、天下之圣贤!
        文人骚客习武有成就者也不少,杜甫、李白、辛弃疾、施耐庵、南怀谨……


      9楼2017-05-31 13:45
      回复
        峨眉通背缠拳总诀:
        请手提气,退回奇门,挂步挤手,抖擞撑圆。
        沉劲入地,顶意连天,螺旋通背,命门混元。
        头角峥嵘,恨意绵绵,信步由之,运臂和缓。
        开合有序,起伏随缘,引进落空,化拿沾粘。
        百折通顺,撒放惊弹,若有若无,似虚似幻。
        入门之要,首重地盘,精神集中,气沉丹田。
        步下基础,虚实两投,活泼稳健,随波逐流。
        攻敌宜紧,自守宜重,以逸待劳,以静待动。
        技击之长,在于斗智,知己知彼,借力乘势。
        擒拿制扣,随握随释,松则自逸,紧则自制。
        照左击右,上惊下取,诱敌生疑,顾此失彼。
        应敌纲领,诱字为首,善于诱敌,敌人束手。
        先发制人,因为得计,最高一层,后发先至。
        腿法宜矮,步法宜圈,拳法宜钻,掌法宜翻。
        手法步法,随曲随直,曲则无妨,直则受敌。
        虚实宜分,制胜出奇,手后一尺,天下无敌。


        13楼2017-07-06 18:06
        回复
          友情转发一则正能量的公益广告——
          重庆市为响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而组织编纂的
          《巴渝缠丝拳段位制教材》正积极推广实践中。
          欢迎浏览以下网络平台了解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巴渝缠丝拳!
          欢迎朋友圈转发宣传!
          谢谢!
          北京体育大学http://tieba.baidu.com/p/4847066140
          中国武术协会https://tieba.baidu.com/p/4845425341
          重庆http://tieba.baidu.com/p/4848964361
          四川大学http://tieba.baidu.com/p/4880089036
          广州体育学院http://tieba.baidu.com/p/4851288073
          西南大学http://tieba.baidu.com/p/4840993492
          成都体育学院http://tieba.baidu.com/p/4888242515
          美丽荣昌http://tieba.baidu.com/p/4123316465
          促进全民健康,共建全民小康!
          巴渝武术文化品牌缠丝拳在行动!
              
          (重庆市荣昌区“创建全国武术之乡”办公室 宣)


          16楼2017-07-25 10:58
          回复
            有道理!支持弘扬民族尚武精神!
            只有把古老的武术传承和全民健身运动联系起来,和广大青少年朋友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和广大中老年朋友期待健康长寿的愿望联系起来,传统武学才可能有发扬光大的机会!
            现代人挺现实的,你只有能够帮助他们通过五禽戏等功法活动筋骨肢体、通过丹田吐纳导引术运动胸膈脏腑增加肺活量、通过拳械演练强身健体御侮扶弱、通过读心术预测学解心结除心魔指导行止、通过老庄思想道德规范影响新一代孝悌温良和谐生活,中华民族传统国学精粹才有生存延续的意义。
            楼上的提议无疑是近年来最伟大的建议之一!赞一个!


            17楼2017-10-02 17:42
            回复
              峨眉通背缠丝拳总诀:
              请手提气,退回奇门,挂步挤手,抖擞撑圆。
              沉劲入地,顶意连天,螺旋通背,命门混元。
              头角峥嵘,恨意绵绵,信步由之,运臂和缓。
              开合有序,起伏随缘,引进落空,化拿沾粘。
              百折通顺,撒放惊弹,若有若无,似虚似幻。
              入门之要,首重地盘,精神集中,气沉丹田。
              步下基础,虚实两投,活泼稳健,随波逐流。
              攻敌宜紧,自守宜重,以逸待劳,以静待动。
              技击之长,在于斗智,知己知彼,借力乘势。
              擒拿制扣,随握随释,松则自逸,紧则自制。
              照左击右,上惊下取,诱敌生疑,顾此失彼。
              应敌纲领,诱字为首,善于诱敌,敌人束手。
              先发制人,因为得计,最高一层,后发先至。
              腿法宜矮,步法宜圈,拳法宜钻,掌法宜翻。
              手法步法,随曲随直,曲则无妨,直则受敌。
              虚实宜分,制胜出奇,手后一尺,天下无敌。
              (转自百度 “缠丝拳会馆”吧)


              18楼2019-05-30 10:55
              回复
                峨眉武术源远流长
                  峨眉武术起于战国时期,在明代峨眉派武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技法和风格。今天,它已经成为中国武术少林、武当、峨眉三大派系之一。
                  峨眉武术指产生起源于四川峨眉山并广泛流传于整个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云贵川藏武术的总称。峨眉武术发祥于峨眉山,发展至今,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已成为四川武术的代名词,门派多达80多个,拳种、拳路成百上千。
                  据史料记载,峨眉武术源于殷商成于南宋。据《华阳国志校注》记载周武王伐纣得到巴蜀之师的相助,巴蜀武人英勇善战,武艺高强,并在战争中得到发展,从而奠定了峨眉武术技击发展的基础。到了战国时期,据《峨眉山县志》、《四川武术大全》记载:“峨眉通臂拳”由战国时期的“白猿公”(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号洞灵子)司徒玄空仿山猿创编的武术套路,这是有史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司徒玄空还创编了“猿公剑法”。汉魏时期,道教传入峨眉山,道士们通过“吐纳、导引、坐忘、心斋、守一”等内炼法门达到“意”与“气”连与“神”合的境界,这种练功方法就是道教中的“气功”。后有峨眉僧人将佛教参禅打坐之法,道家养生功和民间狩猎攻防技艺融为一体,开创了峨眉“僧门”派。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峨眉山金顶白云禅师经多年琢磨创编了《峨眉气功》,又称《峨眉十二桩》。又有德源长老集僧道武术之精华,结合自己的练功体会,编撰成《峨眉拳》一书。源自峨眉山的峨眉武术经过西南地区释儒道等宗教文化、武术文化的相互融合、渗入和斗争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三教合一”大一统理念促成了众家文化理论和武学技术精华的融和而自成体系。
                  除僧道等出家人外,历代文人墨客与峨眉武术结缘的也颇多。唐代大诗人李白受巴蜀击剑遗风的影响。“十五好剑术,二十五岁仗剑出川,辞亲远游”。南宋大诗人陆游对峨眉武术也相当喜好,“我壮喜学剑,十年客峨眉”。此外,陈子昂、杜甫、苏轼、何良臣、李贽、唐顺之、戚继光等人的诗文中,也有关于峨眉武术的吟咏记载。道家武术史记载,张三丰隐逸期间与川中峨眉武林同道多有交流,并向峨眉道人学习了通臂拳、火龙拳等,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内家拳。在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确指出了它与峨眉通臂拳的密切关系。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还明言八极拳起源于明代,并指出“巴子拳”即“八极拳”之母拳。相关文献记载,原川东重镇重庆,古称巴州、江州、渝州,历史上曾是古代巴国的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巴人勇猛善战,战国时期角力搏击就在川东一带盛行。秦汉时期巴人舞蹈进入宫廷,这是武术套路的雏形。在实践中,古代巴人还创造出了修炼内功的“导引行气术”。重庆的武术融合了古代巴人的特点,刚烈、勇猛、剽悍、朴实,俗称巴渝武术。自古巴重武蜀崇文,巴蜀一家,故巴渝武术亦属于峨眉武术系列。
                  宋元时期主张修炼武学内丹积极出世为民请命的全真龙门派系逐渐兴起,并因为与元朝统治阶层的友好关系而在随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兼融了包括峨眉道派在内的各大教系,现今川内青羊宫、青城山、川东各道观、及云贵诸道统俱属龙门系列。同是秉承中华文明黄彭老庄、葛洪抱朴传统尊生重命修心哲学的道门武技在交相熔融中不断升华,古老的峨眉通臂拳因而受全真龙门道内丹功法的影响逐渐分流为以修炼丹田经络内功为主的通背拳系列(经脉学说认为人体背部督脉等诸阳经主要担负御侮防身功效,故内家武学领域亦称疏通诸阳经脉增进武术功力的大周天功法为通背法门或通背之道,现代内家武学的源流)和之前以修炼胳膊腿脚筋骨为主的通臂拳系列。明代兵学武学大师唐顺之先生佳作《峨眉道人拳歌》,记载了一个峨眉道人表演通背拳之始末。其传神妙笔“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峨眉通背拳松柔空随收放自如的技击思想和螺旋缠绕、浑圆整劲、引进落空合即出的练功方法,古老的通背拳也因而有了通背缠拳之说。现今流传在川渝本土的缠闭门(或化门)缠丝拳是相对最原生态的通背缠拳。
                  峨眉武术既重视内气的修炼又讲究形体的结合,似快而慢,快慢相间,似柔而刚,刚柔相济,即内外兼修。目前,峨眉武术共有68个门派,2638个徒手、器械、对练、套路、练功方法和技击项目,峨眉武术也因其起源早、拳术种类多、文化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古老、精深、丰厚的巴蜀文化而成为中华武术三大流派之一。据巴蜀武术名家赵子虬先生传人介绍,重庆地区历史悠久的民间拳法有巴子拳、点易拳、铁佛门金刚拳、通臂(背)门、黄林派等,其风格各异的五行子午棍、巴子刀、白猿剑、巴子棍、峨眉枪、无极刀、巴子枪等长短器械流传甚广,深刻影响中华武术的发展,其中巴子棍尤其富有特色。巴子棍是从古代巴人上山砍柴时,挑柴禾的担子演化出来的。这种担子两头是尖的,插入柴禾捆,担在肩上便于行走。后演化成兵器,两头接上枪头的叫双头巴子枪,两头安装刀锋的叫巴子刀,两头无铁尖头的巴子棍俗称杄担,很多农家用以劳作健身,闲时舞动起来挑架挡砸、拦拿击刺,川东练家子也叫三拦棍。现今和平时期习练以健身为主,两头已经除尖磨平以求演练安全,是非常具有巴人生活、劳动特点的武术器械。明朝枪学大家吴殳对峨眉枪技甚是推崇,认为是典型的内家实战功夫。
                  峨眉通背缠拳,明朝唐荆川和戚继光以前一直在峨眉道门内部传袭。《峨嵋道人拳歌》的广泛宣传及观殿宫阁道人的言传身教才促进了其内家技击理念的广泛扩散。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其纯阳架逐渐演变出了阳刚威猛的沧州通臂、八极拳、形意拳等以直劲为主的流派;纯阴架通过“王宗岳”等载体逐渐衍生出八卦掌、永年太极拳等培养螺旋横劲为主的内家拳;阴阳架演变出刚柔相济的焦作无极通背、以灵动见长的白猿通臂、内功螳螂拳、内功猴拳和善于螺旋空化的川渝缠闭通背等;焦作无极通背百年后又经李春茂、博公道长、董秉乾、蒋发等教导或影响陈王廷而衍生出陈氏太极拳雏形,并深刻影响其他各系太极拳。
                  峨眉派武术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峨眉派武术特别注意“武德”、“仁术”和“养气”,要求练武的人必须要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要有人道主义精神和浩然之气。(转自百度“峨眉缠闭门”吧)


                19楼2020-04-29 13:59
                回复
                  2025-09-18 08:53: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张三丰与合川铜梁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合川区铜梁洞就是因张三丰曾经在此修炼而闻名于世。

                    铜梁洞位于合川区涪江南岸南津街街道办事处辖区海拔444.3米的合川城区第一高峰--铜梁山上,铜梁山因其山岩质如铜色,故名铜梁山。据古《合州志》和《合川县志》记载,元朝时道人张三丰云游来合川,在铜梁山上修炼。由于其修炼之地是一处山洞,后来便以洞名代替山名。
                    明朝初年,全真龙门派六代弟子张三丰盛名远播,深受明成祖追捧数十年不应,武当山道观群因而兴起。道家武术史记载,张三丰隐逸期间与川东武林同道多有交流,并在合川铜梁洞二仙台(亦称二仙观)向老道长火龙真人学习了通臂拳、火龙拳等,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内家拳。在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确指出了它与峨眉通臂拳的密切关系。

                    洞附近有二仙台(现名二仙观),始建于明代初,奉祀张三丰和其师火龙真人。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都极其崇拜张三丰,因此二仙台在当时盛极一时,住庙道士多达数百人。明隆庆五年( 1571年),二仙台毁于兵火,只留下张三丰的书法石刻数处。
                    张三丰祖师留下的墨宝不多,因此能见到其真迹的少之又少。而在合川区南津街街道铜梁洞的一处山崖石壁上,至今还留存着几幅张三丰的书法石刻。这处石刻位于合川铜梁洞二仙观旁一处山崖石壁上,记者近日与合川区文管所文博副研究馆员黄理一道前往铜梁洞进行了近距离的踏看。
                    据黄理多方考证,这确实是张三丰的一幅书法石刻作品,有人说是张三丰的“龙行大草”体书法,他认为更像张三丰道家的“道符体”书法;但不管是“龙行大草”书法,还是“道符体”书法;这对于研究道家文化以及书法艺术,都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和考古价值。

                    在这处石刻上,一共保留有张三丰的书法作品四幅,其中三幅是唐代诗人的作品,包括刘长卿的《赠别严士元》诗、王维的《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还有一首南宋诗人戴复古的《月夜舟中》。
                    此外,二仙观附近的山崖上,还保存着宋代至民国时期摩崖碑记十余处。合川铜梁洞也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悠久的人文历史、宜人的气候环境,成为人们观光揽胜的好去处。


                  (转自百度“巴渝缠丝拳”吧)


                  20楼2020-05-31 19:53
                  回复
                      近年回合川城里开武馆的陈刚拳师,武术六段,跟从荣昌钱鼎文先生习练缠丝拳械多年,是合川地区修炼缠丝拳艺的杰出人物。曾经在深圳精武馆、永川职业学校等武术培训机构担任搏击教练,弟子分布国内多个省区,颇多功夫高明之士。陈刚馆长同时兼任全球武术健身连锁机构“缠丝拳会馆”总部副总教练,遵照老大近期再度强调要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的指示,立志将祖师爷留传下来的内家功夫一代代传承下去,为弘扬民族优秀健身文化艺术做出贡献,为“健康中国”的宏伟事业挥洒青春和汗水。


                    21楼2021-03-21 11:01
                    回复
                      峨眉通背缠拳之刚柔说:
                        柔者刚之本,刚者柔之用,若欲极刚必力极柔,刚柔相济,峨眉之本传也。
                        故与敌交手,未发手时,宜松柔灵活,不用一丝一毫之强劲,即松肩沉肘,虚领顶劲,外松内聚,飘然轻灵,若即若离,若假若真,寓随时变化之机而以意示形。
                        出手时,讲究“旋腕避锋,接手半空。扣步拧腰,顺势顺风”。能得机得势,则能虚实收放自如,迅雷不及掩耳(手在何处便从何处击人),极刚极强(刹时间集全身之力于一拳,有雷霆万钧之力)。
                        然世有以刚求刚而未能刚者,是未知若欲极刚必为极柔之道也。是以习技未达者,多形过于意;造诣较深者,则以意示形。形过于意,拳未发而形先动,骗则人知之,攻则人防之,退则欲收不止,进则欲罢不能。意死,手死,步死,何柔活轻灵之有!
                        以意示形,拳已出而人不知,指东打西,示退而进,若即若离,若假若真。当手者是处皆手而莫辨真假;旁观者,若见放箭而未见开弓。攻也,人不知其所守;守也,人不知其所攻。其变化莫测,玄妙横生,庶几可随必所欲矣。是以刚柔相济之道,白猿老祖之本传也。
                        (转自百度 “道门缠丝拳”吧) 


                      22楼2021-03-21 11: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