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教师讲桌上有一个班主任留下来的书,上面写写画画,估计是班主任老师不小心留下来的。随手翻了几页,深深地吸引了我,里面的有些字句确实很有教育意义。
作者提到的,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但是,这样教小孩对吗?第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如果首要动机受到如此严重的错误引导,他们的一生将毫无所为,而我也绝对不会再犯灌输第一阶段的错误。
随感: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已经成人或者说已经而立、不惑、知天命的年纪的人,而且我们是教师,是知识分子,有多少人到现在为止完成任务的目的就是“不惹麻烦”。这根深蒂固的想法是哪里来的?或许就是我们童年时期在刚入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或者我们的父母灌输给我们的。而如果做事只是为了“不惹麻烦”,我们深入思考一下,这样的人、这样的教师,在工作或者说在事业上会有怎样的作为?而我们很多教师或者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或者说在管理孩子的时候,我们就用小时候接 受的教育方法在教育着今天的孩子,许多孩子今后长大成人就会重蹈我们的覆辙。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这第一阶段,但一定要使孩子们摆脱第一阶段。
作者提到的,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但是,这样教小孩对吗?第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如果首要动机受到如此严重的错误引导,他们的一生将毫无所为,而我也绝对不会再犯灌输第一阶段的错误。
随感: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已经成人或者说已经而立、不惑、知天命的年纪的人,而且我们是教师,是知识分子,有多少人到现在为止完成任务的目的就是“不惹麻烦”。这根深蒂固的想法是哪里来的?或许就是我们童年时期在刚入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或者我们的父母灌输给我们的。而如果做事只是为了“不惹麻烦”,我们深入思考一下,这样的人、这样的教师,在工作或者说在事业上会有怎样的作为?而我们很多教师或者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或者说在管理孩子的时候,我们就用小时候接 受的教育方法在教育着今天的孩子,许多孩子今后长大成人就会重蹈我们的覆辙。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这第一阶段,但一定要使孩子们摆脱第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