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吧 关注:742,522贴子:3,395,729
  • 1回复贴,共1

碎片阅读便签 史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按说读书笔记应该整本看完再写,所以随便看看只能按碎片算了,据说贴吧也要实名了,这个号说不定以后不能用了,先发出来吧。
记得以前在吧里看到一个科普帖,推荐的书里有刘知几的史通,说唐刘知几以史才史学史识为三长,清章学诚则认为少了史德。
看到介绍时第一反应是,德为基础,不必单说,然异族治下,风骨之人或死或徙,余者多觳觫,修史者未必有德,故需特意言之耳。(根据印象得出的结论,没什么切实依据,你要说偏见lz也没办法)[囧]
当然读书不能只看简介,史德,字面意思是修史者的品德,查了文史通义史德篇,没找到翻译版,“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心术比较深奥,又查到梁启超在《史家的四长》中解释,“简单说起来,实斋所谓史德,乃是对于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
史通正好在百度阅读里有免费版(虽然有广告),连蒙带猜跳着看,觉得其实刘知几并非不知德之重要:“彰善贬恶,不避强御,若晋之董狐,齐之南史,此其上也”,应该与善恶褒贬务求公正意思差不多。
既如此又为何不把德单列呢?“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而获全。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古者诸侯并争,胜负无恒,而他善必称,己恶不讳。逮乎近古,无闻至公,国自称为我长,家相谓为彼短”,“但古来唯闻以直笔见诛,不闻以曲词获罪”,史官早已没有春秋以前的超然地位,世易事移,形格势禁,刘知几更务实:把历史尽可能真实地传下来,哪怕曲笔难懂,哪怕实录难遇,哪怕私存窃撰,后人读之,“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总好过书填坑窖,无闻后代。“此亦有国家者所宜惩革也”,他能看清,只是无力改变。
章学诚所处时代,清毁书无数,还有以修书为名而毁改(比较有名的是壮士饥餐胡虏肉都改了,据说后来有不少原版和失传的都是早期留日学生带回来的,没考证过,简直是寻找二百多年前的失落文明啊),所害者岂史而已?相比之下唐改起居注都是小意思,刘知几尚能知世事如此,章学诚应该不会天真地认为在当时的环境下秉笔直书能轻易留存后世吧?毕竟纸张在地下不易保存,难道效法古人埋竹简?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司马迁无钱赎死罪而以腐刑代,史记总算没有夭折,蔡邕欲以黥首刖足乞命继成汉史而王允不准。我们能看到的史书背后,不知有多少人的心血。就是现在记史也未必全信,而不顾实际空以史德责古人,差矣。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5-20 11:58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5-20 13: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