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转发朱艺给出的年轻球员方案,感觉很好。
这里发一个我一直建议的以年龄结构为基础的足改政策,当然这只是我的理论设想,没有经过太仔细的论证,可能还存在一些弊端,但我觉得应该比现行政策更有效果一些:
这个想法的灵感来自于葡萄牙联赛,葡萄牙联赛是著名的青训联赛,国内俱乐部造血能力超强,并且葡萄牙国家队也因此受益登上了欧洲之巅。他们就是从年龄结构入手来制定联赛规则的,规则的立足点是通过控制各个俱乐部建设一个合理年龄结构的一线队,来帮助国内球员人才分配向一个科学的方向发展。再结合中国国情和中超的实际情况,可以设计出这样的规则:
一个中超俱乐部,限定一线队必须有25名国内球员,首先把国内球员分成若干个年龄阶段
16-18岁,每队至少报名3人;
19-21岁,每队至少报名5人;
22-24岁,每队至少报名7人;
25-30岁,不做限制;
30岁以上,每队至多报名5人。
这样,16-24的年轻球员每个球队就占有3+4+6=15人,占据到整个球队的一半。剩下10个人,可以随意分配,但30岁以上你最多只能留5个人。同时,外援政策不变,仍然保持4+1、上场3+1。
同时,加入本队青训的规定,报名的16-24岁球员里,首次注册在本队不满2年的球员最多只能有5人。
中甲、中乙可根据以上政策,逐级放宽限制,如:中甲可安排三个年轻球员年龄段分别有2-4-5的限制,中乙不做限制。
该政策可以用3年时间用于各个俱乐部过渡,从宽到紧逐步达到以上要求。
这个政策的实施效果是:
1、除去4+1个外援,18人大名单中还有13个内援位置,而这13个人,你就算把你队里25岁以上球员全派上了,那也至少会有3个23岁以下的球员,因为你就这么多人,不上也得上。在报名时就把能用的材料给你限制好了,而不是在比赛里做临时限制,造成年轻球员上几分钟凑个政策,这能让联赛回归正常,给予俱乐部主教练更多的战术空间。而且,在球队出现伤病、停赛等情况后,球队会自然地使用除了这15个U24球员,并且没有感觉到政策的压迫感,而是能很容易地接受,毕竟报名是自己安排的。这样也能让政策更有认同感,少一些抵触、少一些舆论压力。
2、青训的规定限制了首次注册在本队不满2年的球员只能有5人,即是限制俱乐部从其他队砸钱买青年球员来适应政策而不重视本队青训建设。也就是说,15个U24球员里只能有5个是你这2年内买来的。其余都必须是你队里至少培养了3年的。想必大多数球队都会被迫把这5个名额耗费在23-24这个年龄段,而集中精力培养自己的U21球员。
3、30岁以上球员限制最多5人,这就限定了只有相当优秀的30岁以上球员可以留在中超联赛,30岁以上的激烈竞争使走入状态下降期的老将必须离队寻找其它发展空间,这就降低了一个球队养了一堆高龄高薪的情况发生,也能让30岁以上球员腾出一线队位置留给年轻球员发展,同时中甲、中乙逐级放宽的政策也能刺激这些老将前往低级别球队发展、或寻求出国淘金。
4、同上,因为24岁以下球员占到了球队国内球员的15/25,所以必然会导致大量25-29岁球员陆续被淘汰,这些无球可踢的25-29岁球员不会在他们的当打之时在中超枯坐冷板凳,而是会被迫流往年龄限制更为宽限的中甲、中乙或国外,刺激他们在次级联赛和国外联赛寻找机会成为主力,焕发第二春。同时,俱乐部也会乐于放行自己25-29当打之年的球员留洋(因为30岁就要限制了)。这样可以增加海外球员数量,扩大国足选材面,避免资源浪费、资源集中,并且无形中降低了球员的高薪,限制了目前市场上不少球员高薪低能的现象,一举多得。
5、年龄层次的递进关系自动形成了优胜劣汰制度,年轻球员必须通过自身努力去夺取下个年龄段的一线队位置,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名额是递增的,这样保证年轻球员不会因为某个年龄段的一刀切就失去一线队机会,还让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继续足球之路,同时又能感受到竞争带来的鞭策力。
6、大量25岁以下球员进入一线队,让中国职业球员总量迅速上升,从而刺激业余球队签约被年龄调控逐渐淘汰的职业球员,有潜力的业余俱乐部实力迅速增强并达到职业联赛水准,增加了他们转型职业俱乐部的几率,使得整个职业联赛体系投资环境提升,联赛金字塔基础逐渐扩大。
美好的梦想,还不是很成熟,也许还有不少再完善的空间,但我已经对这个考虑了很久,不知何时能在中国联赛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