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一下大家的看法:
A:我就想知道这样解读的结果[捂脸]
B:这题的得分可能象征了应试教育对解放思想的压制....
L回复B:反对, 因为这涉及到是否过度解读的问题。
L回复B:预计得分≤1
B回复L:其实如果你的字很好看,老师可能会考虑你是不是从学术角度认真思考的,但......
C:强无敌[Facepalm]
L回复B:我的措辞就不像恶搞, 至多像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D:这么说也有理,不过我觉得它象征一种普遍的能够引起儿童好奇的事物就行了吧,儿童对其它新事物也会有好奇,恐惧,兴奋的心理。至于“又粗又软”的大绳来象征性器官,我觉得提到性的时候描写应该再有点刚劲才对[捂脸]
C回复B:对于字的叙述深得应试精髓[Facepalm]
L回复D:其实我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的缺陷就在于此… 在狭义的解释和一般的解释其实都说的通
L回复D:找文章时找到了题6, 标答基本是你说的那样(P.S有时候语文题就是一句话的事扩写成四五行废话), 我第一行也是这么写的。
D回复L:[捂脸]深刻同意。答语文题就是看如何扩写废话[捂脸]
L:以前考试有一篇小说, 我读了感觉有些感触(联想到了小众文化的生存), 命题的智障自己根本没读懂文章把答案往环保上扯, 而在班上包括语文老师在内的人也只是一直嘲笑命题的智障, 而没人关注文章本身
......
实际上吧...教育...就应该提倡多元解读(其实我觉得语文这门学科拿来应试,这样的存在本身就很有问题,至少当下如此......),实际上无论怎样的解答只要言之有理都应该得分。尤其是这种略意识流的文章
然而,大考中真的遇到这样的命题时,却只好“不敢言而敢怒”....猜测着标答去写废话。
D亦说:“我觉得本来'语文能力'指的就是'言之如何有理'而不是'言何',逻辑是体现在观点是否被证据支持,而不是观点为何。感觉国内的语文向来没有培养让人'如何才能搞清楚状况',也就是总爱瞎 BB。”
我又想到我很早之前发在朋友圈的一篇文章(我参加某作文竞赛时写的),通篇用“离骚体”写下来,换来改卷老师的一句评价:装。逼。
我不知道他是否有看懂我的文章,但我相信他绝对没有好好看过,无论从论述角度或是论述材料方面我的文章绝对没有任何问题,更别说我那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如若没有一定的兴趣和时间的积淀谁写得出那种文体?总之当下语文教育就是想方设法禁锢你的思想,实在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