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来自一位有着大中介、小机构、工作室从业经历的海归留学顾问的自白,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有着各种困惑,也对行业未来充满期许。面对留学大机构和小机构的较量,谁来拯救优质资源?
首先来说说大机构
之所以大机构谈起,一是大机构的资源最多,大家最关注;二是本人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大型留学机构,感触颇多。
1.注重外在
谈起国内的大机构,第一个印象便是中关村巨大的广告牌;百度新浪腾讯教育栏目上**闪闪的荣誉和排名;百度搜索词条上长期霸占前位的词条和让你莫名其妙的点进去的炫目页面。而和这些先入为主的光鲜相反,我觉得其实公司就像人一样,打扮的特别花枝招展的女子通常内涵不会太高(这里不含白富美这种特例)。但是当你在对陌生人一无所知的时候,首先看到的为什么不是光鲜亮丽的呢?这也许就是大公司注重外在的根本原因。
北京大型的留学公司,通常在北京最好的地界租下来装修豪华的办公场地,员工必须统一服装挂上印有名字的牌子,每隔一段时间就办理各国院校来访的展会,当然还有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广告。他们建立信任的成本是外在的,先将你镇住,后面见了顾问无论说什么,也就自然感觉更加确信了。
然而相较于表面的浮华,我稀里糊涂入职后,才发现偌大的公司,百余号员工的工作间竟可以如此逼仄,管理人员的管理手段如此粗糙,以及传说中的“金牌顾问”竟看不懂英文,最要命的是,这些组合十分和谐合理的存在了十多年,并且年年创下上亿的业绩。而留学公司如果将大钱花在涂脂抹粉上,那吃喝读书增加内涵的花销,自然能省则省了。
2.员工流动性强
大公司的员工流动性都是极大的,举个例子,能够在咨询顾问这个岗位上呆到一年,就能捞个“专业顾问”当当,当然业绩太差的就已经被淘汰了,能熬到第二年,就有机会晋升小组经理,到了第三年,那是妥妥的老员工。
这种极高的流动性,会给客户带来了什么呢?首先是经常的交接,我曾经见到过一个案子转给了五个顾问的例子,客户基本上属于崩溃的状态,而大公司退款之难难于上青天,顾问接着也没有钱拿,案子也继续不下去,于是盼望着转给下一个顾问。这种转手的案子多不多?多到任何一个新员工转正,都能随便接上十几个这种二手三手案子。
3.顾问素质良莠不齐
再说说顾问吧,你觉得咨询顾问怎么也得是学历过关吧?毕竟是给人咨询和把关学校的信息,不,大公司的顾问普遍学历不高,也不用太高,学校的英文网页看不懂那也是再普遍不过的现象,他们需要的是苦干的孩子,公司负责用美貌吸引尽可能多的客户,小顾问负责尽可能多的接住他们,而签约进来便能拿头款的制度,使得非常多的顾问选择了一条可怕的路,上半年拼命签约,大包大揽什么都敢答应,下半年离职或者升经理,把客户转给别人,让别人收拾烂摊子。
跟大家分享一个好玩的事实,我在的那年,美国部签约签的最好的三个人,两个本科是学习演员专业的(想象一下专业素质),一个至今不明究竟是哪个学校毕业(当然对外肯定不这么讲),三个人由于有各自的非常强的表现力和展示方式,上半年疯狂签约,没记错的话一个人大概能签到100多学生,好吧咱们姑且不谈一个顾问如何能照顾好100多个学生这个话题,我仅说年末几个人将年终奖拿完后,果不其然,两个升了经理,一个离职。学生们怎么办?自求多福,祈求下一个顾问是个好顾问吧。
4.不注重口碑
以我的公司为例,他们的退款方式是非常经典的,家长通常不能够做到一哭二闹三上吊,钱很少能要回来,但是你一旦做到了一哭二闹三上吊,钱又能很快的被要回。反反复复当中,公司就能够将款项延长个一年半载的使用,这中间赚的钱,就可以做更多的广告,如果网络上有负面新闻,也可以有足够多的钱抹去(别告诉我中国不行,呵呵)。因此大公司只需要做到仇家别太多,就能够一直花枝招展的活下来,口碑是什么?是笑话。
有人肯定要说了,你这么唾弃别人,人家大公司让你说的如此不堪,生意怎么节节高呢。大企业的运营我不懂,我只说我的看法。首先大型公司的高流动性有那么一个好处,就是新来的顾问会在一年时间内非常认真的学习和工作,这一年不会乱来,因此前面我提到的转案不少都会被这批孩子消化,然而由于企业文化是求多求大的,拼命的冲业绩,因此想要踏踏实实把每个学生送出国的顾问,能存活下来的比例很低。
总体来看,大型的公司有他们的运行规则,支撑部门多,信息和资源多。但在外表做的文章要远远多于内部的真实,如果大公司里面的员工都能够拥有真正的咨询背景和能力,不为每个月再多忽悠几个学生发愁,多花一些精力好好地服务每一个已经签约的客户,再加上支撑部门的共同协作,相信才真正是名副其实的“金牌顾问”。
再来说说小机构
1.个性定制,充分沟通
其实真正有过留学经历,拥有一定的学历和阅历的人,是能够明白留学顾问这个角色至多两到三个人就能够很好地完成了,一个是咨询师的角色,制定总体的选校等流程方向,负责和家长学生沟通;另外一个做文案,帮助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文书,至多再多一个人负责联络,带着学生面试或者陶瓷之类的。碰上真正的高手这些工作一个人完成也毫不会逊色。而小型团队的协作又能最大限度的个性化定制和充分地沟通。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即使签约了大公司,也是由咨询顾问,文案老师和经理来充当这个团队的角色的。然而大公司的问题非常之明显,一个顾问通常会同时处理几十个学生,文案老师手上上百个案子也不稀奇,大公司又有非常严苛的业绩需求,因此顾问更多的精力会花在找新客户上,文案更多的精力会花在批量作业上。在我看来,这是个双输的结果。问题又来了,那为什么家长还会选择大机构,很简单,我刚说了,大机构花枝招展无孔不入,什么都不懂得情况下,为什么不选择?
2.酒香也怕巷子深
小机构通常都是通过口碑来营销,家长也需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做小机构的知道,这种模式通常是要历经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能真正爆发的,这中间又会有很多变数,再加上小机构天然的不具有大机构那种“店大不会倒”的气势,因此很多优质的顾问都反而会被市场忽略,这点非常令人遗憾。
文章的标题是拯救优质资源,本文我最想表达的亦是如此。我认为只有小型的机构,在没有大公司巨大的压力之下的顾问,才可能提供给家长和学生真正的优质的服务,从另一个方面讲,家长花同样的钱,全部都用在顾问身上,顾问也倾尽全力为学生服务,不正是将双输变成双赢了么?当然,小机构也要有小机构的很多问题,比如人员不稳定性(招聘难),比如做着做着就贪大求成等。我认为小机构应该集中在某一个领域上,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让客户满意,让口碑流传。
首先来说说大机构
之所以大机构谈起,一是大机构的资源最多,大家最关注;二是本人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大型留学机构,感触颇多。
1.注重外在
谈起国内的大机构,第一个印象便是中关村巨大的广告牌;百度新浪腾讯教育栏目上**闪闪的荣誉和排名;百度搜索词条上长期霸占前位的词条和让你莫名其妙的点进去的炫目页面。而和这些先入为主的光鲜相反,我觉得其实公司就像人一样,打扮的特别花枝招展的女子通常内涵不会太高(这里不含白富美这种特例)。但是当你在对陌生人一无所知的时候,首先看到的为什么不是光鲜亮丽的呢?这也许就是大公司注重外在的根本原因。
北京大型的留学公司,通常在北京最好的地界租下来装修豪华的办公场地,员工必须统一服装挂上印有名字的牌子,每隔一段时间就办理各国院校来访的展会,当然还有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广告。他们建立信任的成本是外在的,先将你镇住,后面见了顾问无论说什么,也就自然感觉更加确信了。
然而相较于表面的浮华,我稀里糊涂入职后,才发现偌大的公司,百余号员工的工作间竟可以如此逼仄,管理人员的管理手段如此粗糙,以及传说中的“金牌顾问”竟看不懂英文,最要命的是,这些组合十分和谐合理的存在了十多年,并且年年创下上亿的业绩。而留学公司如果将大钱花在涂脂抹粉上,那吃喝读书增加内涵的花销,自然能省则省了。
2.员工流动性强
大公司的员工流动性都是极大的,举个例子,能够在咨询顾问这个岗位上呆到一年,就能捞个“专业顾问”当当,当然业绩太差的就已经被淘汰了,能熬到第二年,就有机会晋升小组经理,到了第三年,那是妥妥的老员工。
这种极高的流动性,会给客户带来了什么呢?首先是经常的交接,我曾经见到过一个案子转给了五个顾问的例子,客户基本上属于崩溃的状态,而大公司退款之难难于上青天,顾问接着也没有钱拿,案子也继续不下去,于是盼望着转给下一个顾问。这种转手的案子多不多?多到任何一个新员工转正,都能随便接上十几个这种二手三手案子。
3.顾问素质良莠不齐
再说说顾问吧,你觉得咨询顾问怎么也得是学历过关吧?毕竟是给人咨询和把关学校的信息,不,大公司的顾问普遍学历不高,也不用太高,学校的英文网页看不懂那也是再普遍不过的现象,他们需要的是苦干的孩子,公司负责用美貌吸引尽可能多的客户,小顾问负责尽可能多的接住他们,而签约进来便能拿头款的制度,使得非常多的顾问选择了一条可怕的路,上半年拼命签约,大包大揽什么都敢答应,下半年离职或者升经理,把客户转给别人,让别人收拾烂摊子。
跟大家分享一个好玩的事实,我在的那年,美国部签约签的最好的三个人,两个本科是学习演员专业的(想象一下专业素质),一个至今不明究竟是哪个学校毕业(当然对外肯定不这么讲),三个人由于有各自的非常强的表现力和展示方式,上半年疯狂签约,没记错的话一个人大概能签到100多学生,好吧咱们姑且不谈一个顾问如何能照顾好100多个学生这个话题,我仅说年末几个人将年终奖拿完后,果不其然,两个升了经理,一个离职。学生们怎么办?自求多福,祈求下一个顾问是个好顾问吧。
4.不注重口碑
以我的公司为例,他们的退款方式是非常经典的,家长通常不能够做到一哭二闹三上吊,钱很少能要回来,但是你一旦做到了一哭二闹三上吊,钱又能很快的被要回。反反复复当中,公司就能够将款项延长个一年半载的使用,这中间赚的钱,就可以做更多的广告,如果网络上有负面新闻,也可以有足够多的钱抹去(别告诉我中国不行,呵呵)。因此大公司只需要做到仇家别太多,就能够一直花枝招展的活下来,口碑是什么?是笑话。
有人肯定要说了,你这么唾弃别人,人家大公司让你说的如此不堪,生意怎么节节高呢。大企业的运营我不懂,我只说我的看法。首先大型公司的高流动性有那么一个好处,就是新来的顾问会在一年时间内非常认真的学习和工作,这一年不会乱来,因此前面我提到的转案不少都会被这批孩子消化,然而由于企业文化是求多求大的,拼命的冲业绩,因此想要踏踏实实把每个学生送出国的顾问,能存活下来的比例很低。
总体来看,大型的公司有他们的运行规则,支撑部门多,信息和资源多。但在外表做的文章要远远多于内部的真实,如果大公司里面的员工都能够拥有真正的咨询背景和能力,不为每个月再多忽悠几个学生发愁,多花一些精力好好地服务每一个已经签约的客户,再加上支撑部门的共同协作,相信才真正是名副其实的“金牌顾问”。
再来说说小机构
1.个性定制,充分沟通
其实真正有过留学经历,拥有一定的学历和阅历的人,是能够明白留学顾问这个角色至多两到三个人就能够很好地完成了,一个是咨询师的角色,制定总体的选校等流程方向,负责和家长学生沟通;另外一个做文案,帮助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文书,至多再多一个人负责联络,带着学生面试或者陶瓷之类的。碰上真正的高手这些工作一个人完成也毫不会逊色。而小型团队的协作又能最大限度的个性化定制和充分地沟通。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即使签约了大公司,也是由咨询顾问,文案老师和经理来充当这个团队的角色的。然而大公司的问题非常之明显,一个顾问通常会同时处理几十个学生,文案老师手上上百个案子也不稀奇,大公司又有非常严苛的业绩需求,因此顾问更多的精力会花在找新客户上,文案更多的精力会花在批量作业上。在我看来,这是个双输的结果。问题又来了,那为什么家长还会选择大机构,很简单,我刚说了,大机构花枝招展无孔不入,什么都不懂得情况下,为什么不选择?
2.酒香也怕巷子深
小机构通常都是通过口碑来营销,家长也需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做小机构的知道,这种模式通常是要历经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能真正爆发的,这中间又会有很多变数,再加上小机构天然的不具有大机构那种“店大不会倒”的气势,因此很多优质的顾问都反而会被市场忽略,这点非常令人遗憾。
文章的标题是拯救优质资源,本文我最想表达的亦是如此。我认为只有小型的机构,在没有大公司巨大的压力之下的顾问,才可能提供给家长和学生真正的优质的服务,从另一个方面讲,家长花同样的钱,全部都用在顾问身上,顾问也倾尽全力为学生服务,不正是将双输变成双赢了么?当然,小机构也要有小机构的很多问题,比如人员不稳定性(招聘难),比如做着做着就贪大求成等。我认为小机构应该集中在某一个领域上,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让客户满意,让口碑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