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样的诱惑让中国舍弃海运

郑和宝船CG图 这船象征着中国古代海洋业的最后巅峰
近代海军战略理论家马汉在论述一个国家是否具备成为海军强国的条件时层坦言,海运与成规模的贸易船队就是一个国家好好发展海军力量的最大动力。这个条件放在19世纪第一海军强国英国身上,恰如其分。
而以清朝为代表的古代中国,虽然是显而易见的大陆国家,却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复杂的内陆水系,同样适合发展大规模、高水平的海运。宋元两代,中国南方各地的数个港口就因对外海运发达而著称。到了明代早期,尚有国家支持的郑和船队定期下海。但到了英军封锁广州沿岸的时代,这些辉煌早已成为过眼云烟。

清代广州十三行附近的中国商船
清朝时中国海运的衰退轨迹,在一定程度上从前明已经开始。明代除了有禁止私人参与海运贸易的海禁政策外,还在南北运输动脉的问题上,坚持选择了走内陆的大运河,放弃了原本可以大有所为的海运。
由于明代自15世纪初起定都北京,而直隶等地的粮产并不能满足庞大首都的需求,所以必须将江南出产的粮食不断调拨北运。早先的元朝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却将运粮的主力托付给了海运,将江南粮食自刘家港经万里长滩达天津大沽口。今天的大运河虽然由元朝主持完成,却不是漕运的唯一手段。
明朝却在1415年重新疏通大运河后,停止了海运。从此,众多粮食,每年都需要通过古老的大运河运输,不仅需要更多的人力成本,在安全性、运输速度等方面也出现严重问题。
1583年从澳门进入中国内陆的著名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都曾经亲眼目睹这样的运河场景:
在运河上行船,往往要用纤绳拉牵。过闸时,水手们非常辛苦,且耽搁很久。在闸的出入口,经常有船只倾翻,水手们则很少能幸免于难。

明清两代大运河走向图
这还不仅仅是大运河运输过程中的全部。由于这些内河船只普遍较小,不可能有海运大船的承载量,所以往往需要数倍的船只才能运输十多艘海船就能包揽的货物。况且在内陆地区航行,这些船只无法依靠风力等手段自行推进,只能靠大批纤夫在两岸以血肉之躯强行拖拽。

马格尔尼使团成员笔下的大运河
运河各段之间水位高低不定,漕运船只通过又需要当地官员开闸放水来协助完成。其中某些河道由于各类问题而变得非常危险,船只损伤为司空见惯之事。距黄淮交会处不过200丈的天妃闸就是其中代表。每当漕船经过时,每艘船只需七八百、甚至千人挽拽,每天从此经过的船只不过二三十艘。遇水发之时,飞瀑怒涛,惊魂夺魄,下水放闸之船,疾如飞鸟,若坠深渊,浮沉难定,一入迥溜,人船两伤。而控制闸门放水的官员也可以以此四处勒索过往的漕运船只。稍不遂意,绞关左右,绳缆松紧,闸棍略显神通,磕撞立时粉碎。
明代中后期,曾有官员主张重开海运而放弃运河。遭到了大量收受漕运官员贿赂孝敬的朝臣指责不了了之。清代问鼎中原后也曾经有过放弃运河的念头。但考虑到漫长的大运河已经成为沿线各省份人口的维生根本,放弃运河所会带来的后果让朝廷无力承担。因此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后,运河漕运都在艰难困苦中继续下去。那么,当初开通这条大运河的隋炀帝,又是作何感想呢?

在清代大运河的效费比已经降至了历史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