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已走到尽头吧 关注:791,074贴子:62,107,893

回复:心理罪这类国产片,需要的不仅仅是尺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坐等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6-19 08:53
回复
    逻辑合理,节奏松弛有度,案子能抓住眼球。国内的惊悚悬疑片因为尺度经常改的不伦不类,总是开头还行却总是烂尾,希望这部能好些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7-06-19 08:53
    收起回复
      《心理罪》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主角方木——
      一个年轻气盛的大学生,同时,也是一个心理画像的天才。
      他善于观察。
      即使疑犯并不在眼前,也能依靠犯罪现场的蛛丝马迹,分析出他的年龄、性格、学历、职业、成长背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7-06-19 08:54
      回复
        海报被你一说好像是那么回事,两个人眼神不一样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7-06-19 08:54
        回复
          如果是连环作案,他还能够发现案件中微妙的相同点,进而推断罪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甚至判断他的下一步行动。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7-06-19 08:55
          收起回复
            蛮有意思的,继续更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7-06-19 08:55
            回复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7-06-19 08:55
              回复
                听起来是不是太厉害了?
                这种神乎其神的破案手段,在美剧和外国电影里并不陌生。
                比如,我追了十年的《犯罪心理》,主角就是隶属FBI的犯罪心理研究小组。
                他们靠着人物侧写圈定罪犯的性别、年龄、职业特征、居住环境乃至成长经历,从而预测其下一步行为,直至缉拿罪犯。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7-06-19 08:56
                收起回复
                  乍看起来有点脱离现实,其实不然——
                  现代有记载的最早靠犯罪心理侧写画像抓获犯人的案子,发生在1940年。
                  纽约爱迪生公司大楼发现了首颗土炸弹和署名纸条。
                  十年后,同样的炸弹又重出江湖,到1955年期间,52颗炸弹共被引爆了30颗。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7-06-19 08:57
                  回复
                    这个连环“炸弹客”的身份引起了心理分析家布鲁塞尔博士的关注。
                    在根据炸弹、字条留言、作案时间等综合信息的分析后,博士推测了此人的身高,年龄,相貌,性格,家庭情况,和身体状况。
                    最终,警方抓获的犯人与他的侧写神同步到令人目瞪口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7-06-19 08:58
                    回复
                      让我鼓个掌先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7-06-19 08:59
                      收起回复
                        好帖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7-06-19 08:59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7-06-19 08:59
                          回复
                            一直觉得,挖掘一个人的犯罪动机和促成他行为的因素,比起把作案手法当噱头来呈现更好看,也更具社会意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7-06-19 08:59
                            收起回复
                              大神厉害


                              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7-06-19 08: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