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长城吧 关注:2,397贴子:14,423

回复:八达岭镇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49楼2017-06-23 11:10
回复


    IP属地:北京50楼2017-06-23 11:10
    回复
      石佛台
      石佛台位于水关长城停车场南侧,铁路西南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6°01′53.5″,北纬40°19′53.3″,海拔508米。
      石佛台东为铁路,北为停车场,西、南临公路。于1985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台上现存有石刻佛像十三尊,均系原青龙桥南石佛寺移来。原石佛寺始建于明代,1901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石佛寺毁于征讨义和团之役,石佛亦身首异处。1985年修建八达岭旅游公路时,将石佛逐一修复后迁于今址。十三尊石造像中,正中为四臂观音,两手施莲花合掌印,另一左手持莲花,右手指天。两旁侍立的神像宽衣博带,表情庄重,或持法器,或拱手侍立。西侧石像头戴高冠,正襟危坐,刻工精细、古朴。从雕刻风格上看,他们不属于同一时期。
      石佛台为条石砌筑,通面阔18.3米,通进深10.4米,佛台阶条石宽0.28米,七级垂带踏跺,正中四壁观音像通高1.82米,宽1.49米,厚0.9米;东侧佛像通高1.46米,底座长0.57米,宽0.4米;西侧佛像通高2.1米,底座长1.13米,宽0.6米。石佛台东侧造像从北向南为:第一尊通高1.39米,底座长0.43米,宽0.36米;第二尊通高1.64米,底座长0.48米,宽0.42米;第三尊通高1.69米,底座长0.4米,宽0.46米;第四尊通高1.7米,底座长0.36米,宽0.52米;第五尊通高1.64米,底座长0.4米,宽0.5米。石佛台西侧成排石造像从北向南为:第一尊通高1.35米,底座长0.42米,宽0.48米;第二尊通高1.63米,底座长0.53米,宽0.42米;第三尊通高1.65米,底座长0.42米,宽0.48米;第四尊通高1.7米,底座长0.39米,宽0.47米;第五尊通高1.71米,底座长0.38米,宽0.47米。
      十三尊佛像成“U”形排列,现露天存放。


      IP属地:北京51楼2017-06-23 11:11
      回复


        IP属地:北京52楼2017-06-23 11:11
        回复


          IP属地:北京53楼2017-06-23 11:11
          回复
            五桂头弹琴峡摩崖石刻
            五桂头弹琴峡摩崖石刻位于八达岭高速公路东侧,八达岭镇三堡村北300米的山壁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16°01′58.8″,北纬40°19′44.7″,海拔493米。
            摩崖石刻面向东南。东20米为通往三堡村的村级公路,西北70米为“五桂头山洞”,西南40米为五郎像摩崖造像,四周为山林,1985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刻雕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光绪《延庆州志》卷十记载:“国朝五贵山摩崖题记,在八达岭南,河督麟见亭宦游因缘记,道光十九年春月题识。”五贵头又名“五鬼头”、“乱柴沟”,为关沟七十二景之一。五贵头原名乱柴沟,为关沟七隘口之一,在五桂山下。五桂山本命五龟山,在八达岭南9里,因山势如五龟相聚,故名。传说元末,明军进攻居庸关,乱柴沟有元兵放手,有火家庄火仁、火义、火礼、火智、火信五兄弟用火炮轰开乱柴沟,为明立下汗马功劳。后来,明成祖北征,打击元朝残余,曾任用五兄弟制作飞炮,大败元军。成祖忌五兄弟身怀绝技,恐生不测,以火氏五兄弟为蒙古细作的罪名将他们斩首,把五颗人头悬在附近道旁示众,人们遂称此地为五鬼头。不久,明成祖为了安抚人心,封火氏五兄弟为五显财神,并立庙于石佛寺西,人们又改称此地为五贵头。清道光十九年春月,江南河道总督麟庆(字见亭)宦游于此,摩崖“五贵头”三字。后来修京张铁路,在此凿隧洞,隧洞命名为“五桂头”。
            “弹琴峡”指摩崖石刻北面的一段山谷,原有溪水在石隙中流淌,发出有节奏的响声,犹如古琴弹奏,故名。此名由来已久,元代郝经、陈孚、袁桷,明代杨琦、吴扩,清代康、乾二帝都有诗词吟咏。《西关志》说:“五龟山下有弹琴峡,两山夹峙,下有深潭,遇阴雨连绵,山崖水滴,石罅有声若弹琴。历代多有名人吟咏此景”。元•郝经《居庸行》诗称之弹筝峡。修建京张铁路时,为展宽路基将弹琴峡谷填埋,崖壁上镌刻有清道光十九年春月,江南河道总督麟庆宦游关沟时所题“弹琴峡”三个大字。


            IP属地:北京54楼2017-06-23 11:11
            回复
              五贵头弹琴峡摩崖石刻主要有三部分内容:
              其一是“弹琴峡、五贵头”石刻,刻字竖排,五贵头居左。单字高、宽约0.5米。落款为“邑人王福照书”等几个小字。其二是重修魁星阁碑记,位于刻字西侧,通高3.18米,宽1.92米,约为21行,每行34字,主要记述黄大元考中状元后,出资修复魁星阁的经过。包括由黄大元出资,其义父杜诗监修等内容。落款为“大清同治三年(1864)岁次甲子□□”,字迹大多不清。其三是四块疑似经文(待鉴定)的摩崖石刻,石刻尺寸从东向西分别为:第一块高0.55米,宽0.85米,第二块高0.5米,宽0.8米,第三块高0.35米,宽1.1米,第四块高0.55米,宽0.97米,石刻内容不详,字迹不清。
              另摩崖石刻北侧半山腰处有一天然山洞,为黄大元所重修的魁星阁原址,现已残破,洞口处尚留有一摩崖石刻,但字迹不清,内容不详。五贵头弹琴峡摩崖石刻所包括的内容较为庞杂,但均属于石雕石刻类文物,且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IP属地:北京55楼2017-06-23 11:11
              回复


                IP属地:北京56楼2017-06-23 11:12
                回复
                  五郎像摩崖造像
                  五郎像摩崖造像位于八达岭高速公路弹琴峡隧道东侧外壁半山之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16°01′57.6″,北纬40°19′43.9″,海拔516米。
                  摩崖造像面对关沟古道,崖下为“五贵头、弹琴峡”摩崖石刻,再往北为“五贵头山洞”,五郎像摩崖造像是我县保存较好,做工较精的一处摩崖造像,为关沟七十二景之一,于1999年被公布为延庆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郎像摩崖造像约雕凿于元代,坐像通高约3.6米,宽约2米。造像依岩壁而凿,龛随像身,高浮雕。头顶部有球形髻,双耳垂肩,眉目清晰,衣领下垂至腹部,宽衣博带,内着裙,裙带有小结,外衣上部有披肩,阴线勾勒衣褶,坦胸,脸部及肩部饱满,双手交于腹前,结定印,双脚结跏趺,下有莲座,痕迹依稀可辨,座下有安放供桌的沟槽。造像周围留有雕凿时用以搭木架的方形窝眼。坐像旁右下放刻有文字,但已模糊不清。据史料记载,元代关沟故道是元大都通往元上都的要到,每年夏季,皇帝都要从大都(今北京)经关沟到上都(内蒙古正蓝旗一带)避暑,秋末再从上都返回大都,因此常常在其经过的道路上雕凿佛像或佛教咒语。关沟沿途原存有很多类似的文物,但因交通建设和旅游开发等原因,多数已被毁。现造像处于露天状态。


                  IP属地:北京57楼2017-06-23 11:12
                  回复


                    IP属地:北京58楼2017-06-23 11:12
                    回复
                      六郎影摩崖造像
                      六郎影魔崖造像位于八达岭镇石佛寺村西1.3公里的西侧崖壁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16°01′07.2″,北纬40°20′17.2″,海拔593米。
                      造像面向八达岭高速公路,下方为八达岭旅游公路,两侧为山谷,距石佛寺直线距离不足500米。1999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造像开凿于元代,“六郎影”为当地俗称,实为菩萨造像,为关沟七十二景之一。造像面向西北,依壁而凿,浮雕,做工较粗糙。龛随像身,坐式,头戴冠,双耳垂肩,眉目清晰,脸部有损伤,略显清瘦,身着宽衣,阴线勾勒衣褶,微有飘动之感。脸部、双肩略隆起,右腿盘膝,左腿斜下垂,左手已辨识不清,右手放于右腿上,呈蹲坐式。下有莲花座。造像周围有雕凿时搭木架留下的方形窝眼。
                      六郎影魔崖造像雕凿位置距地面约8米,显得很有气势,于八达岭高速公路上即可远远望到,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IP属地:北京59楼2017-06-23 11:14
                      回复


                        IP属地:北京60楼2017-06-23 11:16
                        回复
                          望京石位于八达岭瓮城东门外,地理坐标为东经116°00′24.1″,北纬40°21′05.6″,海拔661米。
                          望京石系一花岗岩巨石,裸露于地表。北为公路,南为八达岭景区停车场,该石为金代望京寺的遗址,明代嘉靖《隆庆志》记载:“望京寺在州城南二十五里八达岭上,其地最高,侵晨日初出时,望见京师。昔人建楼以望之,因以为名。今楼寺俱废,其址尚存。”望京石上刻有“望京石”三字,为现代所凿。石长17米,宽6.2米,高0.95米,略呈长方形。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外逃。七月二十二日,经过八达岭,曾站在此石上遥望北京,感慨万端,故名“望京石”,为关沟七十二景之一。
                          天险为摩崖石刻,位于八达岭东门外即林场停车场北山上。天险是清道光十五年,延庆州知事童恩同朋友到此游览时的题字,由工匠刻于巨石之上,成为一景。天险两字每字约0.8平方米,隶书,距地高约15米,峭壁高6米。左面有五行小字,是:“知延庆州事四明童恩摩崖,同游元和宋骏声、四明张忠恕、元和张嗣鸿,道光十五年四月辽阳刘振宗镌。”四明属浙江,元和属江苏。天险对面的峡口,是关沟最险要之处。《水经注》对此地的描述为:“南则绝谷,累石为关垣,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
                          望京石及天险均处于八达岭景区内,1985年即被公布为延庆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景区管理处已用围栏将两处文物保护起来,保存现状较好,均为露天裸露状态。


                          IP属地:北京61楼2017-06-23 11:16
                          回复


                            IP属地:北京62楼2017-06-23 11:16
                            回复
                              分修长城题名碑
                              分修长城题名碑是明代建筑长城时,监修的将官用以记录修筑情况的记事或纪念碑。明代修筑长城时,以长度划分段落,由不同的施工队伍分别修筑,为了便于管理和监督,每段长城均有监修官,工程竣工时,监修人员多刻碑以说明情况。这样,一方面是对此段长城修筑情况的记录,另一方面,也为日后检验修筑质量提供了依据。此类石碑长城沿线均有发现,属长城的附属文物。
                              本文所说的分修长城题名碑共4通,均发现于八达岭长城沿线。现石碑均被文物管理部门收回并统一管理,保存状况良好,已于1985年1月1日,公布为延庆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碑一为:石峡峪长城修建题名碑
                              碑刻原在石峡峪口西侧山顶的长城敌楼上,后为便于保护,收归灵照寺院内。2008年,延庆博物馆布展时移入展厅内。碑为青色汉白玉石质,高0.75米,宽0.49米,厚0.13米,楷书,碑文12行,每行19字。
                              碑文如下:
                              隆庆三年(1569),夏孟之吉,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潍县刘应节,巡按直隶监察御史陈留崔廷试,整饬昌平等处兵备,山东按察司佥事长治宋守约,镇守居庸昌平等处地方总兵官,中军都督府署都督佥事桐城杨四畏,分守居庸关等处地方参将,蜀都指挥佥事济宁孙山。
                              管工:保定府通判丹徒法愷,经历:余姚张炳,八达岭守备,无为王阳,中军千户王奇,把总千户王久德,百户王用,管工头目赵荣,木匠杨春、张青,石匠齐峰、侠刚,边匠车廷甫、陈官保鼎建。鲁春镌。
                              碑二为:化字西五号台题名记
                              原碑立在石峡口东北化字西五号台上,因此段长城处在“桦木梁口”两侧,故名之为“化字”,与“八达岭”附近名“八字”,“川草花顶”附近名“川字”等取意相同。碑刻高0.86米,宽0.42米,厚0.16米,为青色汉白玉石质。圆首,身首合体,周有卷云纹花边。阴文楷书,有碑文13行,每行24字,从右向左竖读。现藏于长城博物馆:
                              碑文如下:
                              隆庆五年(1571),季春之吉,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潍县刘应节,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肤施杨兆,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晋江苏士润,巡按直隶等处监察御史仁和余希周,整饬昌平等处兵备,,山东按察司佥事蓟州张廷弼,镇守居庸、昌平等处地方总兵官,中军都督府署都督佥事桐城杨四畏,总督军门中军官,原任参将涞阳张爵,抚院中军官,原任参将山海徐枝,昌镇中军官,太仓季时,分守居庸关等处地方付总兵,蜀都指挥佥事济宁孙门,巩华城游击将军,蜀都指挥佥事渔阳李时,督工署通判事,经历祁门张浦,本关经历海宁张恒,巩华城中军官,千户张应元,管工哨总千户福经,把总千户王本仁,百户王世官、李惠鼎建。
                              碑三,为残碑,现存于长城博物馆,字迹不清,中间有刘应节等人姓名。高0.7米,宽0.45米,有碑文14行,每行19字,中有裂痕,字迹大多不清。
                              碑四,原镶嵌于八达岭北门锁钥平台北墙上,现存于长城博物馆,碑文为明隆庆五年秋分修长城时刘应节等官员的题名碑。残高0.74米,宽0.6米,厚0.14米,汉白玉石质,有碑文12行。


                              IP属地:北京63楼2017-06-23 11: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