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好,我叫××,我今天带来的题目是《改变与成长》。
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我在小时候上了许多兴趣班:舞蹈,口风琴,古琴,小提琴。其中,我坚持的最久的是小提琴。我从四岁开始学小提琴,学到十一岁。在十一岁的时候,迫于小升初学习压力,我暂时停止了学琴,后来再也没有重新拿起过。我一度认为我可能会从此放弃这项器乐了,但一件小事改变了我的想法。
我有一个学习钢琴高中同学,有一天她向我安利了一首钢琴小提琴合奏的乐曲《克罗地亚狂想曲》。曲子很出名,是现代音乐家马克西姆的代表作。我吃下了这个安利,但一直搁置着没有专门去听。由于八年的学琴经历,我并不认为我对古典乐有兴趣。
直到那之后的周末,我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夜晚,我独自一人从补习班回家,我裹着大衣,缩在凛冽的寒冬里。当时心血来潮,拿出手机找出《克罗地亚狂想曲》,并点开了播放。从一开口小提琴音的渐入和干脆利落的钢琴音响起时,我身体里仿佛有什么东西苏醒了。钢琴和小提琴交换着演奏主旋律,彼此回应而又相互交融,高潮的迭起,间奏的铺垫,美妙的乐曲充斥着我的大脑。我揣着手走在冬夜的街头,响在我耳朵里不是街头的嘈杂而是灵动音符。
一种特殊的感情向我砸来,曲子播放完毕,我却还在回味这种奇妙的感觉。我从来没有如此体会过古典乐的魅力。从前,我只把它们当做死板的练习曲,一次又一次重复单调的指法,拉响一个又一个无趣的音符。我刻意地校准音准,踩好节拍,却忘了,最最开始,那个小小的我,笨拙地拉响属于我的第一个音时的惊讶与欣喜。
在那之前,我一直将演奏认为是“一板一眼地复制乐谱”,而在那之后,我才明白了音乐是鲜活的。
在我不到十七年的年岁里,我用了三分之一的时间,才改变了我曾经固执的认知,才让自己对于音乐,对于演奏的看法得以成长。
改变与成长,似乎总是相伴相随。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也是在放弃学医,改为文学创作后,才成就了后来的伟大。
改变是漫长的,也是未知的。在走出第一步前,我们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也是这样。中国,是经历了百年耻辱史,经历了文革,经历了改革开放和一系列变革后,才成为了如今的中国。我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改变,同时,我们也不停地,以让世界惊讶的速度成长,成长成屹立于世界的强国
改变不停,成长不止。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不会畏惧改变,不会畏惧未知的未来,因为我知道,我经历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成长成那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