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Sons (儿子) [1991]
导演
山田洋次
演员
三国连太郎, 永濑正敏, 和久井映见, 原田美枝子, 田中隆三
简介
原本居於乡郊地居岩手县的浅野家有两位儿子~ 长子忠司大学毕业, 已婚, 并育有两位女儿, 每天奔波劳碌在会社工作~吊儿郎当的次子哲夫读书不成, 工作转了又转, 前途一片迷惘~ 恰巧母亲刚好逝世一周年, 举家在故乡聚首一堂, 席间更谈起父亲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 回到东京, 哲夫转到一所钢铁厂工作, 并认识了聋哑美少女征子, 令他的人生顿变丰盛~ 一天, 父亲到东京探望两位儿子, 始知大都会里的生活迫人, 两位儿子都默默地为生活而努力~
评语
在是次由百老汇电影中心举办的山田洋次的回顾展中, 此片与导演廿年多前的作品 “家族” (Where Spring Comes Late) [1970] 同被归入 “家族篇” 之中, 也是最适合不过的分类~ 两者一先一后探讨了日本传统的家庭观念, 如何残存於现代社会之中, 并深入地剖析一个家庭中几代成员所面对的困境和挑战~
看完这两出电影, 只更觉 “喜剧山田” 最吸引人的时候, 倒不是轻松惹笑的幽默剧, 甚至不是近年两出浪漫细腻的武士片, 而是这两出道尽现代日本人心底辛酸的庶民剧~ 山田洋次在这两套作品所描写的家庭, 原本都居於偏远的乡郊地区, 但却不约而同地需要离乡别井, 走进 (或经过) 陌生的大都市, 体会现代日本直把人迫得喘不过气来的紧张生活节奏~
“儿子” 在拍摄手法以至故事结构方面, 仍然依从山田洋次一贯较为传统踏实的风格, 由爸爸 (三国连太郎 饰) 两位儿子在性格, 际遇, 责任, 甚至恋爱态度上极强烈的对比, 道出新生代所面对的困境~ 再从爸爸一次出访东京探望儿子的游历, 写出老一辈人面对新生代的感叹~
即使在现今日本社会中, “长子” 依然如传统一样扛起沉重的家族使命~ 传宗接代, 颐养双亲至天年, 这些都是长子忠司 (田中隆三 饰) 背负的责任~ 大学毕业的他, 似乎得到一份好工作, 组织了一个美满家庭, 甚至会惹来弟弟哲夫 (永濑正敏 饰) 的妒忌~ 但细看清楚, 这种 “幸福” 只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因为背负著种种责任, 只得从早到晚被迫困在商厦里消磨精力, 甚至连妻子亦抱怨说自己嫁给长子是否错误的决定~ 试想想, 假如电影拍摄的是忠司每天的生活, 这将会有多闷蛋~!
次子哲夫虽然读书不成, 但他却是两位儿子中真正能享受自由的一位~ 随便炒老细鱿鱼, 漫无目的地渡日, 又可以不管世俗眼光与聋哑少女追求浪漫的爱情, 这些都是兄长忠司永远没有可能得到的 “奢侈品”~ 看见这两个从学历, 生活态度, 工作态度, 到恋爱态度都各不相同的兄弟, 实在不得不问一句: 到底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对人的性格发展和际遇有多大影响?
更有趣的人物是妹妹玲子, 这位也算亲切孝顺的女儿, 对爸爸也算服侍周到 (即使腹大便便仍送爸爸搭火车), 但她却始终得不到如像爸爸对两位儿子的关怀和挂心, 最终只得一句礼貌的道谢~ 从这里也可隐约看见日本社会重男轻女的风气吧~
至於爸爸上京探望两位儿子一段, 正如场刊的介绍文字所言, 恰似是另一庶民剧大导小津安二郎经典作品 “东京物语” (Tokyo Story) [1953] 的变奏~ 在本片中, 爸爸见识到大都市迫人的生活, 亦深感自己已再无力照顾两位儿子, 即使留在东京也只会成为下一代的负累, 於是便决定只身回祖家养老~ 他在狭窄的睡房内听见长子忠司与妻子争执后的反应, 在次子哲夫的睡床上喋喋不休的教诲, 这位爸爸对两位儿子深切的爱护, 一一都流露在画面之中~ 在这里, 电影所流露的亲情再不只是日本独有的现象, 却是人类代与代之间的真情~
电影最后一幕最是难忘: 爸爸推门走进空无一人的老家, 却看见十多年前仍是孩子时期的儿女, 与及未离世的妻子和妈妈~ 这一幕合家团聚以长镜头交代, 一家人围在火炉边, 兴奋地领取爸爸带回来的礼物, 相比起现实中惨淡灰暗的环境, 这幅一家人乐也融融的景象更见突出~ 而这一幕重回故居而望见旧日好时光的片段, 也有点像沟口健二经典作品 “雨月物语” (Tales of Ugetsu) [1953] 的结尾部分, “主角回家而望见妻子造饭” 那不存在於现实中的情景吧?
前后相隔二十多年, 从以中年人为出发点的 “家族” 到以老年为出发点的 “儿子”, 山田洋次在电影中借两个年龄阶层人物的眼睛, 展示了日本传统的家庭观念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 我认为这两部较为写实的电影, 可能是山田洋次最出色的作品~
导演
山田洋次
演员
三国连太郎, 永濑正敏, 和久井映见, 原田美枝子, 田中隆三
简介
原本居於乡郊地居岩手县的浅野家有两位儿子~ 长子忠司大学毕业, 已婚, 并育有两位女儿, 每天奔波劳碌在会社工作~吊儿郎当的次子哲夫读书不成, 工作转了又转, 前途一片迷惘~ 恰巧母亲刚好逝世一周年, 举家在故乡聚首一堂, 席间更谈起父亲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 回到东京, 哲夫转到一所钢铁厂工作, 并认识了聋哑美少女征子, 令他的人生顿变丰盛~ 一天, 父亲到东京探望两位儿子, 始知大都会里的生活迫人, 两位儿子都默默地为生活而努力~
评语
在是次由百老汇电影中心举办的山田洋次的回顾展中, 此片与导演廿年多前的作品 “家族” (Where Spring Comes Late) [1970] 同被归入 “家族篇” 之中, 也是最适合不过的分类~ 两者一先一后探讨了日本传统的家庭观念, 如何残存於现代社会之中, 并深入地剖析一个家庭中几代成员所面对的困境和挑战~
看完这两出电影, 只更觉 “喜剧山田” 最吸引人的时候, 倒不是轻松惹笑的幽默剧, 甚至不是近年两出浪漫细腻的武士片, 而是这两出道尽现代日本人心底辛酸的庶民剧~ 山田洋次在这两套作品所描写的家庭, 原本都居於偏远的乡郊地区, 但却不约而同地需要离乡别井, 走进 (或经过) 陌生的大都市, 体会现代日本直把人迫得喘不过气来的紧张生活节奏~
“儿子” 在拍摄手法以至故事结构方面, 仍然依从山田洋次一贯较为传统踏实的风格, 由爸爸 (三国连太郎 饰) 两位儿子在性格, 际遇, 责任, 甚至恋爱态度上极强烈的对比, 道出新生代所面对的困境~ 再从爸爸一次出访东京探望儿子的游历, 写出老一辈人面对新生代的感叹~
即使在现今日本社会中, “长子” 依然如传统一样扛起沉重的家族使命~ 传宗接代, 颐养双亲至天年, 这些都是长子忠司 (田中隆三 饰) 背负的责任~ 大学毕业的他, 似乎得到一份好工作, 组织了一个美满家庭, 甚至会惹来弟弟哲夫 (永濑正敏 饰) 的妒忌~ 但细看清楚, 这种 “幸福” 只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因为背负著种种责任, 只得从早到晚被迫困在商厦里消磨精力, 甚至连妻子亦抱怨说自己嫁给长子是否错误的决定~ 试想想, 假如电影拍摄的是忠司每天的生活, 这将会有多闷蛋~!
次子哲夫虽然读书不成, 但他却是两位儿子中真正能享受自由的一位~ 随便炒老细鱿鱼, 漫无目的地渡日, 又可以不管世俗眼光与聋哑少女追求浪漫的爱情, 这些都是兄长忠司永远没有可能得到的 “奢侈品”~ 看见这两个从学历, 生活态度, 工作态度, 到恋爱态度都各不相同的兄弟, 实在不得不问一句: 到底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对人的性格发展和际遇有多大影响?
更有趣的人物是妹妹玲子, 这位也算亲切孝顺的女儿, 对爸爸也算服侍周到 (即使腹大便便仍送爸爸搭火车), 但她却始终得不到如像爸爸对两位儿子的关怀和挂心, 最终只得一句礼貌的道谢~ 从这里也可隐约看见日本社会重男轻女的风气吧~
至於爸爸上京探望两位儿子一段, 正如场刊的介绍文字所言, 恰似是另一庶民剧大导小津安二郎经典作品 “东京物语” (Tokyo Story) [1953] 的变奏~ 在本片中, 爸爸见识到大都市迫人的生活, 亦深感自己已再无力照顾两位儿子, 即使留在东京也只会成为下一代的负累, 於是便决定只身回祖家养老~ 他在狭窄的睡房内听见长子忠司与妻子争执后的反应, 在次子哲夫的睡床上喋喋不休的教诲, 这位爸爸对两位儿子深切的爱护, 一一都流露在画面之中~ 在这里, 电影所流露的亲情再不只是日本独有的现象, 却是人类代与代之间的真情~
电影最后一幕最是难忘: 爸爸推门走进空无一人的老家, 却看见十多年前仍是孩子时期的儿女, 与及未离世的妻子和妈妈~ 这一幕合家团聚以长镜头交代, 一家人围在火炉边, 兴奋地领取爸爸带回来的礼物, 相比起现实中惨淡灰暗的环境, 这幅一家人乐也融融的景象更见突出~ 而这一幕重回故居而望见旧日好时光的片段, 也有点像沟口健二经典作品 “雨月物语” (Tales of Ugetsu) [1953] 的结尾部分, “主角回家而望见妻子造饭” 那不存在於现实中的情景吧?
前后相隔二十多年, 从以中年人为出发点的 “家族” 到以老年为出发点的 “儿子”, 山田洋次在电影中借两个年龄阶层人物的眼睛, 展示了日本传统的家庭观念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 我认为这两部较为写实的电影, 可能是山田洋次最出色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