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篇主要分析事理,关于感情的部分以后我会再写
2、 本篇是基于原书的分析。原谅我看书纯是因为好奇,根本不知道到它抄袭的消息。书看完了才知道的。我本人是反对抄袭的,关于看了书这一点实在抱歉,还请大家原谅。请轻喷……
应当说,燕楚的矛盾是存在的,他们目标一致,但达成的手段不同。楚乔未曾背负那么多的仇恨,加上现代特工的身份,她在乎的也有更多百姓福祉的成分。我们暂且撇去这层理想实现有多困难不谈,来就当时的矛盾焦点谈一点我自己的理解~~(个人看法咯,大家有其他看法欢迎交流~~)
原书中燕楚的核心矛盾,有几个重要的点。西南镇府使、程远、大同行会、燕北军民。
就燕洵而言,连诸葛玥都看清他在燕北根基不稳,一旦出现差错,他就无法控制局势,燕北内乱,他自己的复仇大业也就无从谈起。说到底,燕家遭难后燕洵又被囚禁8年,等他回来的时候燕北其实是一个烂摊子。
1、那几位燕北本部的老将军各怀心机,军队又战力弱,还各种小动作不听调遣。毕竟是燕北军队,不能直接杀,训练吧又没法完全信任他们,万一他们成长太迅速都是那几个将军的亲兵,更加尾大不掉。怎么办?只能消耗。但本部军队的后方还有燕北百姓,燕洵自己带着精锐去美林关折道大夏,就只能是将燕北百姓丢弃在注定要被消耗完的本部军队身后了。本部消耗完了,百姓也就遭殃了。不得不说,心够狠,的确是为人诟病的。
2、他借力的大同行会内部鱼龙混杂,各家权力斗争不止相互倾轧。他们内部产生的领导者所代表势力太过强大,但同时领导者自身也根本无法掌控行会的全部实力。更不必提燕洵能控制多少。这样一股自己无法掌控,而实力又涉及商贾钱粮足以动摇根基的势力在燕北的土地上,燕洵不能任其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牢牢握在手里,握不住就只能肃清。
3、西南镇府使说白了,说真的,其实效忠对象的的确确是楚乔(当然这个燕洵也要为自己逃出大夏时把西南镇府使丢在城里负责,但说真的,背叛在军队里是一件特别不能容忍的事,换了你,你会愿意完全信任一支在你爹被人构陷时投敌的军队吗?特别是最后结果是全家遭难只剩燕洵自己。)当然,在此之后西南镇府使和燕洵相互不信任,这不是一个他们忠于楚乔就能解决的事儿。道理上看夫妻一体,效忠你和我都是一样的,但这个心结,恐怕燕洵和镇府使双方都难以放下。如果燕洵真的能放下芥蒂,看透西南镇府使努力洗刷自己叛军的污名这个心理,他就能像对程远一样加以利用,相信他们的忠诚,用人不疑。但他显然还没有成熟到放下仇恨的地步去看事情的地步,毕竟他十几年都为此而活着。
4、他之所以能看透程远看不透西南镇府使,是因为程远和他经历相似,他们是一类人。西南镇府使和他之间隔着家中遭难的背叛,他就没法客观冷静对待。燕洵肯用程远,其实真的不奇怪,走到那么孤独的地方,好容易有个部下和自己相似,又目标一致,惺惺相惜之感是可以产生巨大的默契的。燕洵也没有忘记程远伤害过楚乔,但他仍然可以用程远,就提醒他你“要离楚乔远一点,不然我也保不了你”这就是敲打了。说真的,程远当初那样做确实很不能让人接受,但以燕洵当初的性子要是知道了他这样对楚乔,即便楚乔回来了他也委实可能手撕程远。因此,我可以认为程远此举的确是为了保命,有他的合理性。(注:我只是从程远自己的心理来看他的行为,但不代表我欣赏这种做法。他确实做法很小人,但不排除有可用之处。)
5、说了这么多,最终燕洵要达到的效果就是,他要收拢军权,他本人必须拥有军队的绝对最高领导权,这就意味着要削弱那些本部的将军及其队伍,也要削楚乔的兵权,因为她有一批强大的忠随(西南镇府使),而且是不大信任燕洵的忠随。这是为了稳定所必须达成的目标。在燕洵地位稳固后,他仍然可以派楚乔带兵(这一点在书中很明显,楚乔要走的时候燕洵就在想,他大不了现在可以让她重新掌兵,因为现在大局已稳,她掌兵已经没事了)。
最后,燕楚还有一大问题所在,就是他二人当时在爱情上还很不成熟,那八年都习惯了无条件信任彼此,所以当矛盾问题忽然产生的时候,楚乔跨不过伤心去认真问问题(我说的是那种意在沟通的问题,而不是带着情绪的反问……),燕洵也拉不下脸去把自己做这些决定的原因好好解释。爱情的重要基础是坦诚,他俩在八年间都非常坦诚,但出了问题就不知道怎么去坦诚处理,这才是导致他二人误会渐深的根本原因,原书里最后楚乔也有所醒悟。何况楚乔在二人冷战的时候也清晰地知道,只要相互信任,哪怕他成了修罗踏入地狱,她也会陪在他身边。这里就关涉爱情了,分析起来有点复杂。关于二人爱情的部分,下次会另起一篇具体解释咯~~
2、 本篇是基于原书的分析。原谅我看书纯是因为好奇,根本不知道到它抄袭的消息。书看完了才知道的。我本人是反对抄袭的,关于看了书这一点实在抱歉,还请大家原谅。请轻喷……
应当说,燕楚的矛盾是存在的,他们目标一致,但达成的手段不同。楚乔未曾背负那么多的仇恨,加上现代特工的身份,她在乎的也有更多百姓福祉的成分。我们暂且撇去这层理想实现有多困难不谈,来就当时的矛盾焦点谈一点我自己的理解~~(个人看法咯,大家有其他看法欢迎交流~~)
原书中燕楚的核心矛盾,有几个重要的点。西南镇府使、程远、大同行会、燕北军民。
就燕洵而言,连诸葛玥都看清他在燕北根基不稳,一旦出现差错,他就无法控制局势,燕北内乱,他自己的复仇大业也就无从谈起。说到底,燕家遭难后燕洵又被囚禁8年,等他回来的时候燕北其实是一个烂摊子。
1、那几位燕北本部的老将军各怀心机,军队又战力弱,还各种小动作不听调遣。毕竟是燕北军队,不能直接杀,训练吧又没法完全信任他们,万一他们成长太迅速都是那几个将军的亲兵,更加尾大不掉。怎么办?只能消耗。但本部军队的后方还有燕北百姓,燕洵自己带着精锐去美林关折道大夏,就只能是将燕北百姓丢弃在注定要被消耗完的本部军队身后了。本部消耗完了,百姓也就遭殃了。不得不说,心够狠,的确是为人诟病的。
2、他借力的大同行会内部鱼龙混杂,各家权力斗争不止相互倾轧。他们内部产生的领导者所代表势力太过强大,但同时领导者自身也根本无法掌控行会的全部实力。更不必提燕洵能控制多少。这样一股自己无法掌控,而实力又涉及商贾钱粮足以动摇根基的势力在燕北的土地上,燕洵不能任其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牢牢握在手里,握不住就只能肃清。
3、西南镇府使说白了,说真的,其实效忠对象的的确确是楚乔(当然这个燕洵也要为自己逃出大夏时把西南镇府使丢在城里负责,但说真的,背叛在军队里是一件特别不能容忍的事,换了你,你会愿意完全信任一支在你爹被人构陷时投敌的军队吗?特别是最后结果是全家遭难只剩燕洵自己。)当然,在此之后西南镇府使和燕洵相互不信任,这不是一个他们忠于楚乔就能解决的事儿。道理上看夫妻一体,效忠你和我都是一样的,但这个心结,恐怕燕洵和镇府使双方都难以放下。如果燕洵真的能放下芥蒂,看透西南镇府使努力洗刷自己叛军的污名这个心理,他就能像对程远一样加以利用,相信他们的忠诚,用人不疑。但他显然还没有成熟到放下仇恨的地步去看事情的地步,毕竟他十几年都为此而活着。
4、他之所以能看透程远看不透西南镇府使,是因为程远和他经历相似,他们是一类人。西南镇府使和他之间隔着家中遭难的背叛,他就没法客观冷静对待。燕洵肯用程远,其实真的不奇怪,走到那么孤独的地方,好容易有个部下和自己相似,又目标一致,惺惺相惜之感是可以产生巨大的默契的。燕洵也没有忘记程远伤害过楚乔,但他仍然可以用程远,就提醒他你“要离楚乔远一点,不然我也保不了你”这就是敲打了。说真的,程远当初那样做确实很不能让人接受,但以燕洵当初的性子要是知道了他这样对楚乔,即便楚乔回来了他也委实可能手撕程远。因此,我可以认为程远此举的确是为了保命,有他的合理性。(注:我只是从程远自己的心理来看他的行为,但不代表我欣赏这种做法。他确实做法很小人,但不排除有可用之处。)
5、说了这么多,最终燕洵要达到的效果就是,他要收拢军权,他本人必须拥有军队的绝对最高领导权,这就意味着要削弱那些本部的将军及其队伍,也要削楚乔的兵权,因为她有一批强大的忠随(西南镇府使),而且是不大信任燕洵的忠随。这是为了稳定所必须达成的目标。在燕洵地位稳固后,他仍然可以派楚乔带兵(这一点在书中很明显,楚乔要走的时候燕洵就在想,他大不了现在可以让她重新掌兵,因为现在大局已稳,她掌兵已经没事了)。
最后,燕楚还有一大问题所在,就是他二人当时在爱情上还很不成熟,那八年都习惯了无条件信任彼此,所以当矛盾问题忽然产生的时候,楚乔跨不过伤心去认真问问题(我说的是那种意在沟通的问题,而不是带着情绪的反问……),燕洵也拉不下脸去把自己做这些决定的原因好好解释。爱情的重要基础是坦诚,他俩在八年间都非常坦诚,但出了问题就不知道怎么去坦诚处理,这才是导致他二人误会渐深的根本原因,原书里最后楚乔也有所醒悟。何况楚乔在二人冷战的时候也清晰地知道,只要相互信任,哪怕他成了修罗踏入地狱,她也会陪在他身边。这里就关涉爱情了,分析起来有点复杂。关于二人爱情的部分,下次会另起一篇具体解释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