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财吧 关注:56贴子:394
  • 2回复贴,共1

【身价故事】炎炎夏日和小伙伴在外撸串,怎么可以少了它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上海1楼2017-07-04 17:31回复
    最近天气明显热起来了,在外撸串如果不点一些啤酒降降温,那简直没法和小伙伴愉快地玩耍了!近期,望财君将会给大家盘点一些啤酒企业或其创始人的身价,今天就说说我们都熟悉的青岛啤酒吧~
    相信大部分人都没想到,青岛啤酒的前身是由德国人和英国人合资开办的:1903年8月15日,德意志银行募集了40万墨西哥银元的股本金,香港盎格鲁·日耳曼啤酒公司的德国商人与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年产能力2000吨,生产淡色啤酒和黑色啤酒。
    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在上海、青岛、芝罘、天津、大连设有销售总代理。当时,产品质量就很出色,据日本田原之次郎所著《胶州湾》一书记载:“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生产的啤酒1906年在慕尼黑博览会上展出,获得金牌奖。”

    1916年9月16日,日本国东京都的"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以50万银元买下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拥有186名员工。50万银元=现在的2.5亿-5亿人民币,放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资了。


    IP属地:上海2楼2017-07-04 17:31
    回复
      2025-08-12 23:26: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010年11月19日,由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和中华品牌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华樽杯”第二届中国酒类品牌价值评议结果在国家会议中心揭晓,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酒类企业中名列第3位,品牌价值为278.74亿元,在中国啤酒行业中名列第一。

      其实回顾青岛啤酒资本化的过程中,也有改革阵痛的时候:
      1993年以前,青啤啤酒的品牌一向走高中档的市场,但高中档市场仅占全中国市场的15%左右,而增长快速及潜力巨大的,却是占有85%市场份额的大众市场。因此从1993年开始,青啤希望借着收购当地啤酒品牌来打入不同省市的大众市场,以”做大做强” 及 “低成本收购”作为整个收购策略的蓝图及核心,并以增加产量到300万吨及增加市场占有率到10%以上为目标。
      青岛啤酒透过收购把市场向下延伸,以高中档的市场补贴大众市场,进而打入一直被忽略的大众市场。但由于青啤是独资经营的公司,并无母公司的财务支持,因此需独力承担收购重责。也就是说,青啤在进行收购活动时需要作出比竞争对手例如北京控股的燕京啤酒和华润的雪花啤酒付出更多直接的代价。因此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进占更大的市场,因此不得不实施“低成本收购”。
      青啤在不断收购的同时,营业和管理费用亦不断上升,子公司营业及管理费用从1998年的8541万上升至2002年的12亿3921万,劲升14.5倍。截至2003年,青啤的并购中有42%属于破产收购,这个比例是相当惊人的。

      由于盲目高速的收购活动加上内部管理的不协调令青啤出现高成本、入不敷出、债台高筑等问题。2001年7月,青啤啤酒明确地调整了营运战略,由“做大做强”改变为“做强做大”,着力推行改革,提升公司的内部核心竞争力。
      改革措施:
      (1)架构重组
      (2)品牌重组
      (3)增减子公司股权
      (4)减慢收购速度
      最终消化了盲目收购带来后患。
      截止昨日,青岛啤酒A股的市值已达到472亿元,港股市值则为467亿港元,转眼之间,百年前价值50万银元的青岛啤酒股份公司已经成长为千亿元的巨无霸了!这不禁然人唏嘘时间的魅力!


      IP属地:上海5楼2017-07-04 17: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