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界一直有这么8个字: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不知刷上过多少个学校的墙。墙倒了,字仍旧被刷上新墙,不可磨灭。
如今之雄安,千年大计“落户”于此,教育也被三县老百姓空前重视。不管百年千年,抑或是万万年,教育始终是本,此“本”之上,一切之“标”才有附着。教育之本,不可轻视;教育之公平,不可亵渎。
小升初、中考、高考,这三点一线,一头连着刻苦读书、认真做题的孩子,一头连着地方和祖国的明天。而这中间,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需要维护的公平和正义,用一种相对公平的规则铺就孩子们报效祖国之路。
在这个大原则之下,一切政策、规定、措施均要对标“公义”二字,与之相适应的要迅速推广、复制;与之相悖的,要及时革新,甚至是废除。这既是对孩子负责,对家庭负责,也是对国家负责。
近来,三县教育问题反反复复在朋友圈“霸屏”,一些家长更是寝食难安,忧心忡忡。
我做了大体归纳,也在后台和部分家长做了简短沟通,困境大体分为三部分。
其一,由此前的统招改为按计划派招,统招生变成了指标生,一些孩子可能被关在了门外,引起了抱怨和愤懑。
据公众号“安新内参 ”了解,此前,在招生渠道上,全县大比拼,比如要招1000个学生,那么不管你是哪个学校、哪个班级、哪个区域,按固定录取线一卡,你在1000名以上,好,你被录取了。你是1001名,对不起,没能达到录取线,不能入校。这是统招的操作方式。
而改为指标生之后,没有了一个整齐划一的分数线,而改为按下达的招收人数录取。根据主管单位下达的人数,你的学校招100人,他的学校招30人,还有的学校招400人,等等,变成了按报考人数分配。这是指标生招录的操作方式。
那么,这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因为所在学校指标的多少,在横向比较之下,你的孩子所在校虽然整体比他的孩子好,且你的孩子个人成绩而言,也比他的孩子优秀,但他的孩子在该校是拔尖的,那么最后的录取名单上,可能有他,没你。
于是,引起了一些家长的不满。关于统招生和指标生的优劣,其实各有利弊。在教育资源分配并不均衡的当下,有的学校教学质量好,有的学校教学质量差,那么在统招的政策下,那些教学质量差的学校,常年也考不上几个,这也是一种不公平。
改变这种不公平,显然从教学质量和教学资源的再分配上入手是最治本的,但这毕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相关部门采用了“指标生”的方式,我想他们的初衷,应该是解决这个现实问题——不能因为一个孩子上了并不太好的学校就和在好学校学生比拼中永远是输家。
讲清楚了,很多家长应该能够理解,“指标生”的招录方式,是一种大盘子下的教育均衡。但更多家长担心的是,这种“指标”是如何确定的,如果仅仅针对一个学校报考人数划定比例,显然并不科学,家长们期盼的是一个科学、合理,且兼顾现实的分配方式,以最大限度把优秀学生招进优秀学校。
事实上,在北京,教学资源相对均衡,除了极其拔尖的重点校之外,绝大部分学校差别并不明显,它是一个大肚子结构,一头一尾的很少,中上水平的占了绝大部分,这样的地方实行“指标生”招录,其实更具现实条件,家长们也都能接受。去不了特别好的,去个差不多的人家也不差。
但就雄安三县而言,这个教育基础并不十分牢靠,良莠不齐现象很严重,在这个现实基础之上突然取消统招,必然会引起家长们的非议,这个政策就显得有些不接地气。尤其对于一些农村孩子,这种政策的推进,必然会导致一些优秀学生只能进入在家长心中非常差的中学,这显然有违初衷。
第二种情况,因为雄安新区的巨大诱惑力,在外地就学的孩子想回来,但目前政策有羁绊,一是不好回来,二是不知道该不该回来。
一些家长认为,将来雄安新区在高考上,会不会有相应优惠政策,比如雄安户籍的孩子就是比别人分数线低一些,等等;还有一部分家长则认为,即使衡水中学、石家庄二中再好,都比不过将来的雄安新区好,那么是不是应该回来念书呢?
人的成长很大层面取决于“选择”,选择对了,事半功倍。于是,在这种焦虑之中,家长们进退维谷,但消息又无从获知,难以抉择。
针对这两种情况,我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我不认为将来雄安新区会有高考优惠措施。即使现在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但大家也能看出来,教育公平正在向上推进,而不是走回头路,这个历史的方向不是个别人能够扭转的。
雄安新区需要的是全球优秀人才,而不是制造新的不公平强加在非雄安户籍的孩子身上。学成归来,大家凭能力进新区,而不是给谁一个板凳,先天性比别人高一头,踩着板凳进新区。我觉得这是个大势,要看清趋势,不能自己去想象。
具体到移民问题的照顾上,就我所知,即使是三峡史无前例的大移民,也只享受5分的加分政策,还只针对报考重庆所属院校。而基本就地安置的雄安新区,加分的概率就更低了。
其次,雄安新区正处于规划设计阶段,未来的教育环境和质量一定会好过现在,但显然也需要一个过程,不是房子一拆、楼一建,一切都立即变天堂了,也需要时间的累积,人员的磨合。
所以,我的看法是,在“兵荒马乱”之际,那些已经考取衡中等教育资源相对较好学校的,未必比回来就读差。所以,与其求爷爷告奶奶费劲精力折腾回来,倒不如在外地好好就读。锅里的是未来,碗里的才是现实。
第三种情况,常年生活在雄安的外地人。事实上,在三县的经济发展中,很多常年居住于此的外地老乡们是做出了贡献的。
在此次变动中,一些人跟我说,他们的孩子入学出现了困难,比以往难了。为什么呢?因为居住于此,却没有当地户口。这也是一个突出问题,一个好政策,不仅顾及到主流群体,也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可以关一扇门,但也要考虑好留一扇窗。否则大家就要拼命撬门、拆墙。过往的教训不可不防啊。因此,相关部门应该细化政策,一切以“学生”为本,尽可能减少人为和其他附加条件的存在。
事实上,在三县现有教育资源之下,优秀学校各县就那么几所,此前统招之时,大家还能凭借孩子的努力挤一挤,现在“指标生”了,孩子的努力在家长看来被淡化了;而有的学校则整体只招某个学校的生源,这更让家长认为是在“垄断”——优秀资源因为地域和户口等前置条件,被垄断走了。
这个结果对于含辛茹苦的家长而言,接受起来确实不太容易。这也足见,一项政策的施行,调研、预热和沟通是多么重要。
我看到网上流传的文件,据说是县一级转发的市一级文件。但在我看来,上一级文件未必考虑到每一地的现实情况,毕竟每个县和每个县情况不同。
共产党最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是要结合自身权衡利弊,硬着头皮推行,后续问题会更难解。如实向上级部门反映问题,这也是一种责任,比机械化执行更具担当。
在北京等很多地方,一些当地还不错的学校在招生季都会搞家长沟通会。无论是谁,只要预约就可前来咨询,大家带着迷茫来,带着权威信息走,这样飘在朋友圈的,就不再是谣言了。
基础发展的不好,政策来得突然,答疑解惑又跟不上,无异于挖下了一个又一个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年大计,教育更是本中之本。有坑
如今之雄安,千年大计“落户”于此,教育也被三县老百姓空前重视。不管百年千年,抑或是万万年,教育始终是本,此“本”之上,一切之“标”才有附着。教育之本,不可轻视;教育之公平,不可亵渎。
小升初、中考、高考,这三点一线,一头连着刻苦读书、认真做题的孩子,一头连着地方和祖国的明天。而这中间,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需要维护的公平和正义,用一种相对公平的规则铺就孩子们报效祖国之路。
在这个大原则之下,一切政策、规定、措施均要对标“公义”二字,与之相适应的要迅速推广、复制;与之相悖的,要及时革新,甚至是废除。这既是对孩子负责,对家庭负责,也是对国家负责。
近来,三县教育问题反反复复在朋友圈“霸屏”,一些家长更是寝食难安,忧心忡忡。
我做了大体归纳,也在后台和部分家长做了简短沟通,困境大体分为三部分。
其一,由此前的统招改为按计划派招,统招生变成了指标生,一些孩子可能被关在了门外,引起了抱怨和愤懑。
据公众号“安新内参 ”了解,此前,在招生渠道上,全县大比拼,比如要招1000个学生,那么不管你是哪个学校、哪个班级、哪个区域,按固定录取线一卡,你在1000名以上,好,你被录取了。你是1001名,对不起,没能达到录取线,不能入校。这是统招的操作方式。
而改为指标生之后,没有了一个整齐划一的分数线,而改为按下达的招收人数录取。根据主管单位下达的人数,你的学校招100人,他的学校招30人,还有的学校招400人,等等,变成了按报考人数分配。这是指标生招录的操作方式。
那么,这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因为所在学校指标的多少,在横向比较之下,你的孩子所在校虽然整体比他的孩子好,且你的孩子个人成绩而言,也比他的孩子优秀,但他的孩子在该校是拔尖的,那么最后的录取名单上,可能有他,没你。
于是,引起了一些家长的不满。关于统招生和指标生的优劣,其实各有利弊。在教育资源分配并不均衡的当下,有的学校教学质量好,有的学校教学质量差,那么在统招的政策下,那些教学质量差的学校,常年也考不上几个,这也是一种不公平。
改变这种不公平,显然从教学质量和教学资源的再分配上入手是最治本的,但这毕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相关部门采用了“指标生”的方式,我想他们的初衷,应该是解决这个现实问题——不能因为一个孩子上了并不太好的学校就和在好学校学生比拼中永远是输家。
讲清楚了,很多家长应该能够理解,“指标生”的招录方式,是一种大盘子下的教育均衡。但更多家长担心的是,这种“指标”是如何确定的,如果仅仅针对一个学校报考人数划定比例,显然并不科学,家长们期盼的是一个科学、合理,且兼顾现实的分配方式,以最大限度把优秀学生招进优秀学校。
事实上,在北京,教学资源相对均衡,除了极其拔尖的重点校之外,绝大部分学校差别并不明显,它是一个大肚子结构,一头一尾的很少,中上水平的占了绝大部分,这样的地方实行“指标生”招录,其实更具现实条件,家长们也都能接受。去不了特别好的,去个差不多的人家也不差。
但就雄安三县而言,这个教育基础并不十分牢靠,良莠不齐现象很严重,在这个现实基础之上突然取消统招,必然会引起家长们的非议,这个政策就显得有些不接地气。尤其对于一些农村孩子,这种政策的推进,必然会导致一些优秀学生只能进入在家长心中非常差的中学,这显然有违初衷。
第二种情况,因为雄安新区的巨大诱惑力,在外地就学的孩子想回来,但目前政策有羁绊,一是不好回来,二是不知道该不该回来。
一些家长认为,将来雄安新区在高考上,会不会有相应优惠政策,比如雄安户籍的孩子就是比别人分数线低一些,等等;还有一部分家长则认为,即使衡水中学、石家庄二中再好,都比不过将来的雄安新区好,那么是不是应该回来念书呢?
人的成长很大层面取决于“选择”,选择对了,事半功倍。于是,在这种焦虑之中,家长们进退维谷,但消息又无从获知,难以抉择。
针对这两种情况,我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我不认为将来雄安新区会有高考优惠措施。即使现在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但大家也能看出来,教育公平正在向上推进,而不是走回头路,这个历史的方向不是个别人能够扭转的。
雄安新区需要的是全球优秀人才,而不是制造新的不公平强加在非雄安户籍的孩子身上。学成归来,大家凭能力进新区,而不是给谁一个板凳,先天性比别人高一头,踩着板凳进新区。我觉得这是个大势,要看清趋势,不能自己去想象。
具体到移民问题的照顾上,就我所知,即使是三峡史无前例的大移民,也只享受5分的加分政策,还只针对报考重庆所属院校。而基本就地安置的雄安新区,加分的概率就更低了。
其次,雄安新区正处于规划设计阶段,未来的教育环境和质量一定会好过现在,但显然也需要一个过程,不是房子一拆、楼一建,一切都立即变天堂了,也需要时间的累积,人员的磨合。
所以,我的看法是,在“兵荒马乱”之际,那些已经考取衡中等教育资源相对较好学校的,未必比回来就读差。所以,与其求爷爷告奶奶费劲精力折腾回来,倒不如在外地好好就读。锅里的是未来,碗里的才是现实。
第三种情况,常年生活在雄安的外地人。事实上,在三县的经济发展中,很多常年居住于此的外地老乡们是做出了贡献的。
在此次变动中,一些人跟我说,他们的孩子入学出现了困难,比以往难了。为什么呢?因为居住于此,却没有当地户口。这也是一个突出问题,一个好政策,不仅顾及到主流群体,也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可以关一扇门,但也要考虑好留一扇窗。否则大家就要拼命撬门、拆墙。过往的教训不可不防啊。因此,相关部门应该细化政策,一切以“学生”为本,尽可能减少人为和其他附加条件的存在。
事实上,在三县现有教育资源之下,优秀学校各县就那么几所,此前统招之时,大家还能凭借孩子的努力挤一挤,现在“指标生”了,孩子的努力在家长看来被淡化了;而有的学校则整体只招某个学校的生源,这更让家长认为是在“垄断”——优秀资源因为地域和户口等前置条件,被垄断走了。
这个结果对于含辛茹苦的家长而言,接受起来确实不太容易。这也足见,一项政策的施行,调研、预热和沟通是多么重要。
我看到网上流传的文件,据说是县一级转发的市一级文件。但在我看来,上一级文件未必考虑到每一地的现实情况,毕竟每个县和每个县情况不同。
共产党最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是要结合自身权衡利弊,硬着头皮推行,后续问题会更难解。如实向上级部门反映问题,这也是一种责任,比机械化执行更具担当。
在北京等很多地方,一些当地还不错的学校在招生季都会搞家长沟通会。无论是谁,只要预约就可前来咨询,大家带着迷茫来,带着权威信息走,这样飘在朋友圈的,就不再是谣言了。
基础发展的不好,政策来得突然,答疑解惑又跟不上,无异于挖下了一个又一个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年大计,教育更是本中之本。有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