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情怀吧 关注:338贴子:10,231

那些年,我们一起行过的花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千多年前,当广州在云山珠水间建城,这“四季风气长如春”之地就注定要在草香卉韵间成就一部温婉动人的花事传奇。


1楼2017-08-04 11:03回复
    坐等花花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8-04 11:17
    收起回复
      广州花市起源于“花渡头”。其形成可追溯到明朝或之前,当时广州花市与罗浮山的药市、东莞的香市、廉州的珠市,被称为“广东四市”,影响甚广。
      到了清朝中期,老广州花市又有所发展,由各城门扩展至城内,而且还整天营业,并由单一的素馨、茉莉花向多样化发展。

      (1858年,芳村花地翠林花园。花地的名园多以“设花局”)
      到了晚清光绪末年已形成年宵花市的传统,清末除夕花市时间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至除夕中夜,以售花为主。这时广州的花卉品种也已远超以前,主要有吊钟花、桃花、银柳、水仙花、金桔、朱砂桔等。

      (1902年,芳村花地,一个经营性的花园)
      清末除夕花市人潮如涌非常热闹,平时,则有不少花贩入城叫卖花卉,有诗咏:“一声叫破春城晓。东家又要,西家又要,楼头叫骂嫌迟了。金钱买得春多少?”“花仔花女”们的生意看来还不错。不少商号店铺、茶居酒楼食肆定购四时花卉,已有专业“花贩”、“花客”为之送花上门,包插花、摆盆花,品种以姜花、万年青、菊花、大丽花为多。

      (清朝外销“通草画”中的街头卖花情形)


      3楼2017-08-04 11:19
      回复
        辛亥革命后,老城拆除,花市扩展至高第街一带,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花街也更加繁华。在藩署前的花市逐渐成为年宵花市,并迁到了双门底,除卖花以外,还卖古董、年宵品等。双门底成为过年时候广州最热闹的去处。

        除双门底外,西关十八甫、桨栏路在民国初年亦已形成年宵花市,拆城墙筑马路后,西关地区与原城区连成一片,人们往来再无阻隔,花市发展越来越兴旺,以至成为民国时期广州的中心花市。

        当年桨栏路花市跟现在的花市摆设不同。现在的花棚是搭建在马路中间,游人在马路两边走动。桨栏路花市是在马路两旁搭架作花档,中间行人,无档花农花贩可随时携带花枝入场兜售。
        (民国时期的广州花市,当时人们喜欢戴礼帽)

        (上世纪30年代,广州花市上时髦的少妇
        即使在抗日战争期间,每年的花市也并未中断。1938年的除夕,广州花市在战火纷飞中举办,当时广州正受日本飞机的轰炸,但市民还是照常行花街、买年花。


        6楼2017-08-04 12:01
        回复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花市市况平常。到了1947年,工商业逐渐恢复,出现了“不吝千金买繁华”的暴发户。大酒楼等大行业的厅堂出现了大型花树,这些花树往往一米多高,价钱极高。

          1948年,除夕花市出现过一株号称“花王”的桃花,高两米多,蓓蕾满树,标价港币千元,半天便售出。买家是一银号,据说炒金发了,得意之间,最后以400元港币买下这株“花王”。买下后,这家银号用红纸写上“某号买下”,但却故意迟迟不来提取,以向人们炫耀财力雄厚。一些高价花还标上各式噱头,诸如“花魁”、“花王”、“泰斗”等,上天索标,落地还钱。一般规格的桃花,上品约百元(港币),中品七八十元,中下的二三十元。


          7楼2017-08-04 12:04
          回复
            新中国成立后,年宵花市从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八起,一连三天。为了避免拥挤,广州市区教育路、西湖路也相继设除夕中心花市。

            (1954年的广州花市)

            (1955年永汉路的花市)
            1956年,为了更好地发扬花市传统,分散于各街巷的店铺被集中到太平路,人们用竹竿搭成牌楼和花架,名曰“迎春花市”。


            8楼2017-08-04 12:27
            回复
              广州市长朱光在《望江南·广州好》中咏广州花市:
              “广州好,花市百花开。除夕东风花共醉,芬芳盈掬絮春回。曙色破天来。 ”
              (50年代广州迎春花市一角)


              9楼2017-08-04 12:30
              回复
                1957年2月,朱德在广州过年,除夕前提出要到广州花市看花。为避免在花市中被群众认出难以脱身,老人家戴上个大口罩,并选择下午近黄昏游人较少时去西湖路花市转了一圈。老人家不顾年迈,自始至终兴致勃勃,不时询问花的品种、价格、花农收入等问题。

                1959年,林伯渠重游广州花市,写下《春节看花市》诗篇:“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10楼2017-08-04 12:34
                回复
                  20世纪60年代,是广州花市的第一个鼎盛时期。1960年,全市花市增容至4个,第一花市就设在越秀区北京路(?)

                  (1961年,外国人在花市拍电影)

                  (1963年刊登在画报上的广州花市照片)

                  (1965年的广州越秀区第一花市)


                  11楼2017-08-04 13:44
                  收起回复
                    20世纪70年代,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许多地方的迎春花市都充满了“革*命气息”,人们衣着的颜色也渐渐单一。

                    (1973年的广州花市)

                    (70年代初花市涌动着的是绿军装和军帽)


                    12楼2017-08-04 13:55
                    回复
                      1976年,文*革结束,中国进入了新时期,广州花市继续着“春天的故事”。

                      (文*革之后的1978年,衣着还未改变)

                      (1978年教育路花市门楼)

                      (1979年春节,港澳同胞逛广州花市)


                      13楼2017-08-04 14:06
                      收起回复
                        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广州市的传统花市进入蓬勃发展时期,这个时候,洋花进来了,迎春花市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的花市)

                        (1981年的广州花市)

                        (1986年,时任广州市长朱森林与市民一起逛花市)

                        (1987年教育路越秀花市牌楼)

                        (1987年,人们用起了自己的照相机)

                        (把盆桔扛回家)


                        14楼2017-08-04 14:40
                        收起回复
                          90年代,广州花市一如既往地热闹,城市改造正在展开,但主要花市的地点基本没变。

                          (1994年的广州花市)

                          (1997年的广州花市,可以看到旁边已经拆成一片工地)


                          15楼2017-08-04 14:50
                          回复
                            不错


                            IP属地:广东16楼2017-08-04 14:56
                            回复
                              每年春节前,市区花市都要封路搭建,到了除夕夜花市结束迅速拆除,年初一一早恢复通车。


                              根据风俗,花市结束,花农必须把售不出去的花砸烂,2000年花市,越秀区说服客商把花农卖不出去的花都买下送给老人院的孤寡老人,这一行动得到了众多青年志愿者的支持,此“护花活动”后来得到了广州其他花市的效仿,就此改变了广州花农沿袭了一两百年的除夕夜过后摔花砸花的陋习。


                              17楼2017-08-04 15:2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