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结的还比较喜欢的一场,戏了一个怯懦的小皇帝。戏友长渊兄。
刘衎
午后天阴,殿内皆陷入一片灰败的昏倦。
我轻拍阿福的后背,正当她双目微阖,将陷入沉睡时,一阵白光忽得从中天劈落,须臾间,就降下震天的雷鸣。于是,她又 “嘤”地一声惊醒,重新开始细细的啼哭。我低头试图安抚她,就从她蓄满泪水的双眼里,看见了西川入秋以来的第一场雨。
白露节以来,我就几乎时刻被笼罩在幼妹日渐孱弱的哭声之中。今年的秋后,是罕见的少雨。然而,即使连秋虫怏怏连不成声的日子里,成都城中仍然闷热潮润。我从书中所读到的,西南多湿气,暑热亦久长,到身逢此地才知晓,西川夏暑并不是灼热的烈日和茂盛的苍绿,而是晒不干的苦闷、滞涩,和衰谢。
偶尔,我朝东一望,除了远山,就只有其中终年缭绕不散的雾气。举目少能见日,更不能望长安,连城外神策军也仿佛隔了千里远。随我进城的亲眷、近臣,起初还怀揣期望,能假西川之力再回国都,后来就各有心思,变得沉默寡言。
或许,年少的稚儿真有预见危险的天赋——我看着她一张哭脸,突然心生异动。
“陛下万不可真等到落入平阳,否则什么宵小贼子都可以欺到您头上来。”前一日萧侍郎的话犹在耳边。我不禁将拳握紧:那时,我因他这番话,气得头晕眼花,不禁大声呵斥他狂妄。可现在,大概是气氛和回忆作祟,猛然清醒,却更叫人头晕眼花。——神策军,长安,节度使.......
神策军,长安,节度使!
轰隆——
在这一声响雷里,我突然浑身战栗。长吸一口气,我抬手召过一位小侍,佯装镇定道;“去请岑公来,朕想同他叙一叙。”
待那侍童领命走远,我复又长吸一口气。数着雨点的声响,我端起案上余温的茶水,很慢地咽了一口。
岑愈
第一道惊雷下来的同时,我正写到最后一句。那雷炸得无比响,一瞬间反倒是万籁俱寂,什么也听不见。我徐徐写下“宣示四海以彰元勋”几个字,抬起沉重的眼皮,看见对座的柳宜从地上起来,手里抓着一支毛笔。
我于是想起从驾西幸这一路上所见的无数张铭刻着胆战心惊的面孔,想起被远方炊烟吓散的禁军和被谷间沙沙声惊醒的同僚。不过我记得风鹤频警倒未尝使柳宜失色。
唉,如今,他却因蜀中的雷掷笔了。
我看着他重新润笔,笔尖在砚中反复地蘸,抹开墨痕,又抹去仿佛映在石面上的忧容。我又看看自己写下的字句,忽然地一叹——
杨廷昃,止于元勋否?
我似乎可以预见,不久后便要以笔与白麻,去喂这头贪得无厌的狼。今日是加司徒同平章事,以后或许就是相国总百揆。
秦襄之节,世代不能相传;魏武之义,一人尚无始终。人是不能信赖虎狼的,尤其不可在虎狼面前卸兵弃甲,自以为坦诚。
耳畔聒噪起来,过了一会儿,凌乱的雨里又混入踩水的声音。内侍推门进来,笔墨恰好也干了。我用皮纸把白麻包起来,捧着制诰随他往便殿去。这个小内侍很是沉默,只顾低着头走,我便也不多问。
到了殿外,内侍进去通报,很快就出来。他恭恭敬敬地请我在廊下等候,因为武清公主还没有离开。我隐约听见女童的哭声,直到那哭声和雨声都小了,才得以入内。
我向天子行礼,把制诰交给一旁年长的内官。
“这是加封杨廷昃之制。陛下召见,臣便一并带来了。”
刘衎
我命内侍在我近旁赐座,这老臣就恭敬地落座,我瞥见他鬓角偶增的华发,和与之对视时,他浑浊的瞳仁和邋耸的眼角。
我竟生出一股感动。这天下,真是少有人还献忠于我。
“杨廷昃啊……”特别是,当我低声念到这个名字时,心里就格外滋生出一股荒谬感——就在不久前,我还深以为,他也是为数不多可托付谋略的人。因此,竟毫无防备的将为数不多的神策军留在城外,自己跳上砧板,变身一条肚皮朝上的活鱼。
其实,如今离死,也是一线之隔。那老内侍将草拟的诏令送到我眼前,我只拿起来略扫一眼,就忍不住双目怒瞪。加司徒同平章事?即使,这是我亲口叫他去写的诏令,但真的眼见为实,还是忍不住愤怒:既要当天子之宰,可这样一个贼,哪里有要辅佐我这个皇帝的心呢?我咬牙,为人君者,落魄到这样的田地,连遭人亡国的末帝都不如,他们尚可慷慨赴死,而我……
“以彰元勋?”我低声将这四个字念了几遍,抬头直朝向面前的老者,咬紧牙关问他:“岑公也认为,他堪为元勋?”
我将拳头握得“咯咯”作响,耳中也传来嗡鸣,我想起不堪内宦傍权灰心退位的父皇,和貌若谦洽实则紧攥权柄的仲父,到伺机求反的藩镇,如鸟兽散的神策军——其实,我这个皇帝早也当得名不副实。
“可朕,不想认。”可未到穷途,我终究难以甘心。我重重的喘息,尔后,将这张诏令卷掷于地,一字一顿地说。
“朕或许不是明主,亦绝不亲自去做狼口的活食。往前朕曾不能明断奸贤,听之养之,可……”讲到这里,我还是不免气弱。清醒时,我深恨这浸入骨髓的怯懦,但一到临事,终不能摆脱。由是,我只得起身,双手合拢,竟朝他拜道:“今之境况实危,而可托之人盖寡。但乎朕之安危,楚室之社稷,如今,便只敢信岑公一人。”
他们正磨牙要吮我鲜血,不但假意迎合,还要一心成全吗?换做我父皇,都不曾肯。
岑愈
我谢过天子,慢慢坐下,抬起头来,正撞上他似乎是不经意的一瞥。这一瞥使我想起文宗皇帝,和我在顺宁年间仅蒙的一次召对。那时,皇帝并不容我这样去打量他,他将自己藏在帘后的卧榻上,仿佛可以使心意不被揣摩。然而他每一句简短的话里,都透着未老先衰的倦怠。当我读罢制诰,他才终于走出来,瞥了我一眼,说:“父老子替,可乎?”
我听见重合的沉吟声,感到一道剑光晃过,那剑尖悬在眼前,不一会儿又被微风拨开。
身系嫡长的先帝据说是因与属臣厮混太久,所以不肖乃父。而作为在东宫外成长的次子,陛下同文宗皇帝更像,似乎就是理所应当了。他们同样优柔,同样宽仁,以致于同样地养虎为患。父亲为此失去了不肖的骨肉,儿子又要为此失去什么呢?一副印绶,足够么?
我只是平静地看着这位少年天子,他绷着两腮,眼里有火星,似乎是要发作天子之怒,可那清秀的眉目间又只有很淡的帝王神采——尚不如他的父亲。我想文宗皇帝也不会如此决断,若他已把咽喉露给一头饿狼,便绝不会在狼欲扑未扑的时候,对一匹老马嘟囔说:“我不愿以身饲之。”
我听着这稚子大言,喉中细微的响动当即要化成句句劝谏,最后只是咳嗽一声,徐徐吸进去一口气。我迟缓地俯身,要拾那白麻,余光中,少年天子此时也起身,朝我恭敬地拜了一拜。
“陛下……”我只得做出惊慌的态势,同他对拜,直到他又站直,“臣但尽心力耳,事不济,亦唯死节。”我想我很难因为天子这一番话感动涕流。我的赤胆忠心仍旧缩在胸腹里,体会不到热血沸煮之感,倒是背上隐隐作痛,如受烧灼。
那是当年在大阉刀下求生之耻。如今,我又要默不作声,等逆臣提刀相逼,再仓皇地以后背去迎么?
我又觉得有些可笑。嘴上是君臣之义,心里是一己之名。为之谋,为之死,却不与之同心,也正如老马识途不是为了报恩吧。不过,我或许也不该这般苛责自己,我的一己之名,毕竟仍系挂在楚室的社稷之下。
“兴元在北,东川为邻,此二镇皆王臣。臣料廷昃不敢恃强。”
我并不陈说太多,言及此处,便停下来看他。
刘衎
他同我对拜,我看见他深躬背脊,可眼神中仍同静水一样。我突然有些泄气。
他并不多忠于我,最多是忠于我身后的大楚社稷。还有,室外那些垂首正立的内侍,那些为数不多的,还心怀我安危的大臣——莫不如是。
我听见心中发出的一声奇异又荒凉的冷笑:恐怕换一个皇帝,只要合乎那“大人世及”的规范,他周围便会环绕更多诚心伏拜,甚至愿为舍身的子民吧。
曾经,我的父皇将这最崇高的宝座丢给长兄时,是不是也饱含这样的痛苦呢?那他,又何必攥着这么烫手的权柄,在长兄崩殂后,仍让我代他去受这致命的荣耀呢?
我的王叔,分明比我更适合当一个皇帝。
“郭延巳在北,孙传霆为邻,托身二人即可自救么?”我斟酌着开口,小声而迟疑。我仍在长安时,即使身在堂前,政令所出也从不在我。是周王,貌若谦敬的,遵循着父皇的遗诏,一心一意的辅佐,又全心全意的谋划。
他果真臣服于我么?
“岑公恐怕是唬朕。朕可知道,孙传霆谨慎老辣,而郭延巳又阴诡僻违,朕去向哪一处,都不能求稳。”或许帝王发声本应雄浑庄重,可我幽居在这里,连同他人谋划,都要低声细气。我从喉中滚落一声低笑,如同幼兽的悲鸣,天诚不佑我这般的弱主啊。
臣服?我早就知道,毫无可能的。我西幸至此,东川竟毫无动静;至于兴元那位,在我父皇还康健时,他就屡屡逾距,要随我西行,却借机折往山南西道——这样的二心祸臣,我还要送上门让他拿捏吗?
“何况,朕要怎样求救?岑公,护卫朕的侍卫,甚是忠心,连端茶送饭,都恨不得亲力亲为。”到眼下,我那股乍起的义气已被从头浇灭。我还是摆出肃穆的神情,可语声已经放懒。君臣之间,欲尽人事,可天命呢?我们早就听过了。
岑愈
孙传霆,郭延巳,我只听到天子小声地念出这两个名字,他牙关一松,那一腔不甘使泰阿倒持的怒气随之被倾吐出来,与殿中无所不在的浊气一同下沉。我对这意料之中的退缩丝毫不感到失望,心里的愧怍也得以安放。我自问,换作数年前的我,尚且会为天子昏弱而哀,眼下,何以这样漠然?大抵臣子总是盼望遇上明君,作为从龙的名臣配飨宗庙,好在身后留下功勋满卷的列传。然而中宗晏驾以来,我的期盼,因无故贬谪,因国事不振,因帝王的自颓,因大阉的猖狂,一点一点消磨殆尽。先帝至今上,承光到元昌,我的志气在少年天子狼狈亡命后消散了。他不是中兴之主,而我与之俱困于此,往后再拜见的天子,不是篡臣,便是幼君。
我待他的愤激以平静,待他的怯懦也以平静。尽管,我对他残存的希望仍促使我发了这许多牢骚。
这位天子已经逃出了都邑,现在满心想的,却是继续逃下去。孙传霆或是郭延巳,他们纵然尽忠于朝廷,也只是他的藩卫之臣,而不是庇护他的山陵。我听着他有气无力的质疑,又看见那紧绷的身躯一垮,终归没有忘记自己国家大臣的职分,暗暗地责备着他——何不直言呢?我到底不是一个刚鲠的谏士了。况乎,吾君孱王这类的话,他想必也不以为然。
我将白麻收好,端出谋国之臣的模样,郑重地向他一揖:“安身之所,托付之人,陛下只想寻此二者么?”
“杨廷昃、孙传霆、郭延巳……皆非可信之人。臣岂敢奉陛下出入于狼窟虎穴之间?”此时我的脑海里却只有郭延巳一张面孔,我这个兵部尚书,还是他拱手相让的。幸而天子并不愚钝,至少认清了他的惺惺作态。只可惜,天子圣鉴,不是总能很明彻的。我定一定神,注视着他,“蜀道艰难,陛下本不必去向哪一处。行在所于何处,究非长安啊。”
我还是以老臣自恃,感慨之下,言有所指。不待他作出什么回应,我继续讲下去:“杨廷昃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心,而孙传霆与郭延巳不能自安,必将图之。廷昃亦知如此,孙、郭未安,不敢为难陛下。”,
刘衎
午后天阴,殿内皆陷入一片灰败的昏倦。
我轻拍阿福的后背,正当她双目微阖,将陷入沉睡时,一阵白光忽得从中天劈落,须臾间,就降下震天的雷鸣。于是,她又 “嘤”地一声惊醒,重新开始细细的啼哭。我低头试图安抚她,就从她蓄满泪水的双眼里,看见了西川入秋以来的第一场雨。
白露节以来,我就几乎时刻被笼罩在幼妹日渐孱弱的哭声之中。今年的秋后,是罕见的少雨。然而,即使连秋虫怏怏连不成声的日子里,成都城中仍然闷热潮润。我从书中所读到的,西南多湿气,暑热亦久长,到身逢此地才知晓,西川夏暑并不是灼热的烈日和茂盛的苍绿,而是晒不干的苦闷、滞涩,和衰谢。
偶尔,我朝东一望,除了远山,就只有其中终年缭绕不散的雾气。举目少能见日,更不能望长安,连城外神策军也仿佛隔了千里远。随我进城的亲眷、近臣,起初还怀揣期望,能假西川之力再回国都,后来就各有心思,变得沉默寡言。
或许,年少的稚儿真有预见危险的天赋——我看着她一张哭脸,突然心生异动。
“陛下万不可真等到落入平阳,否则什么宵小贼子都可以欺到您头上来。”前一日萧侍郎的话犹在耳边。我不禁将拳握紧:那时,我因他这番话,气得头晕眼花,不禁大声呵斥他狂妄。可现在,大概是气氛和回忆作祟,猛然清醒,却更叫人头晕眼花。——神策军,长安,节度使.......
神策军,长安,节度使!
轰隆——
在这一声响雷里,我突然浑身战栗。长吸一口气,我抬手召过一位小侍,佯装镇定道;“去请岑公来,朕想同他叙一叙。”
待那侍童领命走远,我复又长吸一口气。数着雨点的声响,我端起案上余温的茶水,很慢地咽了一口。
岑愈
第一道惊雷下来的同时,我正写到最后一句。那雷炸得无比响,一瞬间反倒是万籁俱寂,什么也听不见。我徐徐写下“宣示四海以彰元勋”几个字,抬起沉重的眼皮,看见对座的柳宜从地上起来,手里抓着一支毛笔。
我于是想起从驾西幸这一路上所见的无数张铭刻着胆战心惊的面孔,想起被远方炊烟吓散的禁军和被谷间沙沙声惊醒的同僚。不过我记得风鹤频警倒未尝使柳宜失色。
唉,如今,他却因蜀中的雷掷笔了。
我看着他重新润笔,笔尖在砚中反复地蘸,抹开墨痕,又抹去仿佛映在石面上的忧容。我又看看自己写下的字句,忽然地一叹——
杨廷昃,止于元勋否?
我似乎可以预见,不久后便要以笔与白麻,去喂这头贪得无厌的狼。今日是加司徒同平章事,以后或许就是相国总百揆。
秦襄之节,世代不能相传;魏武之义,一人尚无始终。人是不能信赖虎狼的,尤其不可在虎狼面前卸兵弃甲,自以为坦诚。
耳畔聒噪起来,过了一会儿,凌乱的雨里又混入踩水的声音。内侍推门进来,笔墨恰好也干了。我用皮纸把白麻包起来,捧着制诰随他往便殿去。这个小内侍很是沉默,只顾低着头走,我便也不多问。
到了殿外,内侍进去通报,很快就出来。他恭恭敬敬地请我在廊下等候,因为武清公主还没有离开。我隐约听见女童的哭声,直到那哭声和雨声都小了,才得以入内。
我向天子行礼,把制诰交给一旁年长的内官。
“这是加封杨廷昃之制。陛下召见,臣便一并带来了。”
刘衎
我命内侍在我近旁赐座,这老臣就恭敬地落座,我瞥见他鬓角偶增的华发,和与之对视时,他浑浊的瞳仁和邋耸的眼角。
我竟生出一股感动。这天下,真是少有人还献忠于我。
“杨廷昃啊……”特别是,当我低声念到这个名字时,心里就格外滋生出一股荒谬感——就在不久前,我还深以为,他也是为数不多可托付谋略的人。因此,竟毫无防备的将为数不多的神策军留在城外,自己跳上砧板,变身一条肚皮朝上的活鱼。
其实,如今离死,也是一线之隔。那老内侍将草拟的诏令送到我眼前,我只拿起来略扫一眼,就忍不住双目怒瞪。加司徒同平章事?即使,这是我亲口叫他去写的诏令,但真的眼见为实,还是忍不住愤怒:既要当天子之宰,可这样一个贼,哪里有要辅佐我这个皇帝的心呢?我咬牙,为人君者,落魄到这样的田地,连遭人亡国的末帝都不如,他们尚可慷慨赴死,而我……
“以彰元勋?”我低声将这四个字念了几遍,抬头直朝向面前的老者,咬紧牙关问他:“岑公也认为,他堪为元勋?”
我将拳头握得“咯咯”作响,耳中也传来嗡鸣,我想起不堪内宦傍权灰心退位的父皇,和貌若谦洽实则紧攥权柄的仲父,到伺机求反的藩镇,如鸟兽散的神策军——其实,我这个皇帝早也当得名不副实。
“可朕,不想认。”可未到穷途,我终究难以甘心。我重重的喘息,尔后,将这张诏令卷掷于地,一字一顿地说。
“朕或许不是明主,亦绝不亲自去做狼口的活食。往前朕曾不能明断奸贤,听之养之,可……”讲到这里,我还是不免气弱。清醒时,我深恨这浸入骨髓的怯懦,但一到临事,终不能摆脱。由是,我只得起身,双手合拢,竟朝他拜道:“今之境况实危,而可托之人盖寡。但乎朕之安危,楚室之社稷,如今,便只敢信岑公一人。”
他们正磨牙要吮我鲜血,不但假意迎合,还要一心成全吗?换做我父皇,都不曾肯。
岑愈
我谢过天子,慢慢坐下,抬起头来,正撞上他似乎是不经意的一瞥。这一瞥使我想起文宗皇帝,和我在顺宁年间仅蒙的一次召对。那时,皇帝并不容我这样去打量他,他将自己藏在帘后的卧榻上,仿佛可以使心意不被揣摩。然而他每一句简短的话里,都透着未老先衰的倦怠。当我读罢制诰,他才终于走出来,瞥了我一眼,说:“父老子替,可乎?”
我听见重合的沉吟声,感到一道剑光晃过,那剑尖悬在眼前,不一会儿又被微风拨开。
身系嫡长的先帝据说是因与属臣厮混太久,所以不肖乃父。而作为在东宫外成长的次子,陛下同文宗皇帝更像,似乎就是理所应当了。他们同样优柔,同样宽仁,以致于同样地养虎为患。父亲为此失去了不肖的骨肉,儿子又要为此失去什么呢?一副印绶,足够么?
我只是平静地看着这位少年天子,他绷着两腮,眼里有火星,似乎是要发作天子之怒,可那清秀的眉目间又只有很淡的帝王神采——尚不如他的父亲。我想文宗皇帝也不会如此决断,若他已把咽喉露给一头饿狼,便绝不会在狼欲扑未扑的时候,对一匹老马嘟囔说:“我不愿以身饲之。”
我听着这稚子大言,喉中细微的响动当即要化成句句劝谏,最后只是咳嗽一声,徐徐吸进去一口气。我迟缓地俯身,要拾那白麻,余光中,少年天子此时也起身,朝我恭敬地拜了一拜。
“陛下……”我只得做出惊慌的态势,同他对拜,直到他又站直,“臣但尽心力耳,事不济,亦唯死节。”我想我很难因为天子这一番话感动涕流。我的赤胆忠心仍旧缩在胸腹里,体会不到热血沸煮之感,倒是背上隐隐作痛,如受烧灼。
那是当年在大阉刀下求生之耻。如今,我又要默不作声,等逆臣提刀相逼,再仓皇地以后背去迎么?
我又觉得有些可笑。嘴上是君臣之义,心里是一己之名。为之谋,为之死,却不与之同心,也正如老马识途不是为了报恩吧。不过,我或许也不该这般苛责自己,我的一己之名,毕竟仍系挂在楚室的社稷之下。
“兴元在北,东川为邻,此二镇皆王臣。臣料廷昃不敢恃强。”
我并不陈说太多,言及此处,便停下来看他。
刘衎
他同我对拜,我看见他深躬背脊,可眼神中仍同静水一样。我突然有些泄气。
他并不多忠于我,最多是忠于我身后的大楚社稷。还有,室外那些垂首正立的内侍,那些为数不多的,还心怀我安危的大臣——莫不如是。
我听见心中发出的一声奇异又荒凉的冷笑:恐怕换一个皇帝,只要合乎那“大人世及”的规范,他周围便会环绕更多诚心伏拜,甚至愿为舍身的子民吧。
曾经,我的父皇将这最崇高的宝座丢给长兄时,是不是也饱含这样的痛苦呢?那他,又何必攥着这么烫手的权柄,在长兄崩殂后,仍让我代他去受这致命的荣耀呢?
我的王叔,分明比我更适合当一个皇帝。
“郭延巳在北,孙传霆为邻,托身二人即可自救么?”我斟酌着开口,小声而迟疑。我仍在长安时,即使身在堂前,政令所出也从不在我。是周王,貌若谦敬的,遵循着父皇的遗诏,一心一意的辅佐,又全心全意的谋划。
他果真臣服于我么?
“岑公恐怕是唬朕。朕可知道,孙传霆谨慎老辣,而郭延巳又阴诡僻违,朕去向哪一处,都不能求稳。”或许帝王发声本应雄浑庄重,可我幽居在这里,连同他人谋划,都要低声细气。我从喉中滚落一声低笑,如同幼兽的悲鸣,天诚不佑我这般的弱主啊。
臣服?我早就知道,毫无可能的。我西幸至此,东川竟毫无动静;至于兴元那位,在我父皇还康健时,他就屡屡逾距,要随我西行,却借机折往山南西道——这样的二心祸臣,我还要送上门让他拿捏吗?
“何况,朕要怎样求救?岑公,护卫朕的侍卫,甚是忠心,连端茶送饭,都恨不得亲力亲为。”到眼下,我那股乍起的义气已被从头浇灭。我还是摆出肃穆的神情,可语声已经放懒。君臣之间,欲尽人事,可天命呢?我们早就听过了。
岑愈
孙传霆,郭延巳,我只听到天子小声地念出这两个名字,他牙关一松,那一腔不甘使泰阿倒持的怒气随之被倾吐出来,与殿中无所不在的浊气一同下沉。我对这意料之中的退缩丝毫不感到失望,心里的愧怍也得以安放。我自问,换作数年前的我,尚且会为天子昏弱而哀,眼下,何以这样漠然?大抵臣子总是盼望遇上明君,作为从龙的名臣配飨宗庙,好在身后留下功勋满卷的列传。然而中宗晏驾以来,我的期盼,因无故贬谪,因国事不振,因帝王的自颓,因大阉的猖狂,一点一点消磨殆尽。先帝至今上,承光到元昌,我的志气在少年天子狼狈亡命后消散了。他不是中兴之主,而我与之俱困于此,往后再拜见的天子,不是篡臣,便是幼君。
我待他的愤激以平静,待他的怯懦也以平静。尽管,我对他残存的希望仍促使我发了这许多牢骚。
这位天子已经逃出了都邑,现在满心想的,却是继续逃下去。孙传霆或是郭延巳,他们纵然尽忠于朝廷,也只是他的藩卫之臣,而不是庇护他的山陵。我听着他有气无力的质疑,又看见那紧绷的身躯一垮,终归没有忘记自己国家大臣的职分,暗暗地责备着他——何不直言呢?我到底不是一个刚鲠的谏士了。况乎,吾君孱王这类的话,他想必也不以为然。
我将白麻收好,端出谋国之臣的模样,郑重地向他一揖:“安身之所,托付之人,陛下只想寻此二者么?”
“杨廷昃、孙传霆、郭延巳……皆非可信之人。臣岂敢奉陛下出入于狼窟虎穴之间?”此时我的脑海里却只有郭延巳一张面孔,我这个兵部尚书,还是他拱手相让的。幸而天子并不愚钝,至少认清了他的惺惺作态。只可惜,天子圣鉴,不是总能很明彻的。我定一定神,注视着他,“蜀道艰难,陛下本不必去向哪一处。行在所于何处,究非长安啊。”
我还是以老臣自恃,感慨之下,言有所指。不待他作出什么回应,我继续讲下去:“杨廷昃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心,而孙传霆与郭延巳不能自安,必将图之。廷昃亦知如此,孙、郭未安,不敢为难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