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托县的黄埔学子
王建勋,字绩民,1903年出生,卒年不详。籍贯绥远托县,通讯处:托县河口二道街二宅。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第一团,步兵第一连学员。
刘汉兴,字子益,1907年出生,卒年不详。籍贯绥远,通讯处:托县后街兴隆巷张玉琮宅。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第一团,步兵第六连学员。
郝静远,1908年出生,卒年不详。籍贯绥远托县,通讯处:绥远托县什力村镇区立小学校。黄埔军校步兵第一大队步兵二队学员。1949年,绥远九一九和平起义前,郝静远任驻绥远部队指挥所上校督训,是参加起义的392位国军上校军官之一。
吕复源,字湛泉,1910年出生,卒年不详。籍贯绥远托克托县,通讯处:绥远托克托县河口镇第二高小学校转。黄埔军校第九期骑兵队学员。吕复源可能不是河口人,河口有几家姓吕的,不知道有吕复源其人。当年,河口小学校是托县第二完全小学,托县东面的几十个村子及河西诸村,甚至临近托县的萨拉齐的几个村子,也有把孩子送到托城、河口上小学。按照吕复源登记在《黄埔军校通讯录》的通讯地址推断,吕复源也许不是河口人,可能是在河口小学上过学。
徐良,字自强,1910年出生,卒年不详。没有子嗣。托县河口二道街徐虎高长子。河口小学毕业后考入绥远第一中学。抗战初期流亡在西安,从西安考入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第九期学员,肄业。1949年前,在绥远省政府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为起义人员,在达茂旗税务局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与妻许琳(大同人,1913年出生,绥远中学毕业)回河口徐良二弟徐彦家避难,后被造反派抓走。在河口期间,许琳投黄河自杀,从杜家壕口漂流到海口和东营子之间,有3——4里未沉底,被河口人救起。回达茂旗后又上吊自杀。“文化大革命”后平反,徐良被安排在达茂旗政协工作。
张汉琏,(1916年——1952),籍贯绥远托县,永久通讯处:托县河口第一学校转。河口小学毕业,上绥远第一中学时考取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第十期(保定)第二总队,步兵大队第三队学员(据有些资料记载:张汉琏,黄埔军校(保定)第十期骑兵队毕业,是鄂友三的学生。这与《黄埔军校同学录》第494页记载不符。《黄埔军校同学录》记载,鄂友三系黄埔军校(保定)第九期骑兵科学员。1934年5月军校毕业后,派任军校第十期第一总队,骑兵队助教,后升为少尉。1936年9月,升任黄埔军校第十三期(南京)骑兵队中尉区队长。张汉琏与鄂友三不是同一学科、同一总队,没有师生关系。)张汉琏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升任国民党保安第四旅少将旅长。日寇占领托县后,知其是抗战将领,迫害其父兄,并将其祖居焚毁。1949年,绥远和平起义,张汉琏是九一九和平起义通电签字的39人之一(在绥远和平起义通电电文上签字的托县人有:河口人阎肃、张汉琏,托城人杨令德、吴桐)。新中国成立后,张汉琏任解放军第36军骑兵旅副旅长,1950年11月叛变,1951年2月21日在绥远武川被俘,“镇反”时被镇压。
高步义,字仲侠,1916年出生,卒年不详。籍贯绥远托县,永久通讯处:托县新阁南5号。黄埔军校第十三期步兵三队学员。据阎秉心讲,高步义是曹富(托县第一完全小学校长,县教育局局长)的女婿,解放后和他有来往。
张召祥,字子安,1915年出生,卒年不详。籍贯绥远托县,永久通讯处:归绥市新城马税厅街十二号。黄埔军校十三期步兵四队学员。
阎秉心,字仲理,闫肃次子,1918年出生,现年99岁。托县河口人。永久通讯处:绥远归绥大官巷十五号。上过河口小学,后随其父阎肃迁到绥远归绥。上绥远第一中学时考入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第十三期(南京)炮科毕业。抗日战争胜利后上北京师大数学系。1938年9月,黄埔军校毕业后分配至江防要塞部队。1939年,随军进驻宜昌南津关(西陵峡口左岸,现已淹没)从军,直到抗战胜利。曾任宜巴要塞区,重迫击炮兵营之排长、连长、营长,其间,参加了与要塞有关的大小战斗,荣获“干城甲种勋章”。 1947年,调绥远傅作义部暂四军,任二科军事科长。后转任驻归绥部队指挥所参谋处后勤科上校科长。参加绥远九一九和平起义,是参加起义的392位国军上校军官之一。1950年任解放军绥远军区司令部二科科长。1951年调河北军区,当军事教育文化教员。1954年从部队转业回呼和浩特市从事职工教育工作。1956年被评为呼市、内蒙古、全国(三级)先进教育工作者。“文革”时进5.7干校,毕业后分配到呼市儿童服装厂管仓库。“文革”后落实政策调民革内蒙古自治区组委会,任组织部部长、秘书长。后调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参事室至今。抗战胜利60周年,应黄埔军校同学会之邀请,撰写《峡门抗敌琐忆》,追忆抗战期间保卫石牌两次战斗的实况。现任内蒙古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
刘占英,字子豪1916年出生,卒年不详。籍贯绥远托县,永久通讯处:托县第一小学。黄埔军校第十三期(南京)骑兵队学员。
何建吾,亦名何开花,字子康,(1916—1939?)。河口知名木匠何和(“和”字,托县河口人念huo)长子。永久通讯处:绥远托县河口。河口小学毕业后,考入绥远第一中学。上中学时考入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第十三期(1936年9月1日—1938年9月16日)骑兵队学员。据其黄埔军校十三期同学阎秉心讲,黄埔十三期,托县的同学有:何开花、高步义、刘占英、王温、张召祥、贾广义及阎秉心本人共七人。在校时常常互通信息。1938年黄埔毕业分配后,何开花分配到哪个部队他们都不知道。抗战胜利后,托县籍的同学互相打听下落得知,何开花在毕业后的第二年,可能是1939年,牺牲在我国南方抗日前线。何开花没有子嗣,近亲属有其大姐何灵芝之子杨静田(1949年出生,托县城圐圙人),其二姐何开莲之子张子耀、张华(河口人,均去世)。他们只知道其大舅何开花进过黄埔军校(南京),毕业后分配到哪个部队,在哪牺牲?都不清楚。
王温,1916年出生,卒年不详。籍贯、永久通讯处绥远托县。黄埔军校第十三期炮科二队学员。
贾登玺,托县三间房人。生卒年代不详。黄埔军校第十三期学员。1936年在绥远中学上学时,与托县的阎秉心、高步义等同学考入黄埔军校。《黄埔军校通讯录》第597页,第十三期退学同学一栏,仅有贾登玺的名字没有其他记载。据贾登玺的外甥张长寿(托县三间房人,退休教师)讲,贾登玺名为贾广义,字登玺。贾在黄埔军校学习时,患严重胃病,不得不退学。退学后,在托县等地从事抗日活动。29岁时,牺牲在托县大井壕一带。贾广义的父亲叫贾文元,北平警官大学毕业。
张富,(1921——2016),绥远托克托县河口头道街人,张永春三子。河口小学毕业。黄埔军校十七期第七分校(西安)学员。1937年,日寇占领绥远前,张富上正风中学。绥远教育厅(当时,托县河口的阎伟任绥远省教育厅厅长)和学校,号召学生随政府机关向西撤退抗日。张富和托县籍同学许建功、马凡(字域屏)等七名同学,在家乡沦陷、自己失学、亲人离散的情况下从军(董其武部)抗日。张富参加了“五原战役”乌加河阻击战。1940年夏天考入黄埔军校,1942年毕业,编入傅作义部第三十五军,从少尉军需升至长官部中校。1948年冬,随傅作义将军在北平和平起义。参加“丰台整训”后,回绥远。先后在煤栈、呼钢,呼市针织厂、呼市第二毛织厂、呼市纺织局(基建科科长)工作。1981年离休。2011年张富90华诞,内蒙古黄埔军校同学会赠送“寿”字条幅祝寿(见照片)。2016年在呼和浩特市逝世,享年95岁。
本文资料主要来源于1989年7月,由湖南省档案馆校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黄埔军校通讯录》和2014年6月,由王建军、白金刚编著、陕西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出版《黄埔七分校记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师生名录》。还有内蒙古黄埔同学会会长阎秉心及黄埔学子的亲戚、同学、老乡等知情者的讲述。尽管如此,遗漏和与实际情况不符之处在所难免。比如:1、黄埔第七分校,从1938年1月到1946年并入成都本校;从第十五期办到二十一期,毕业生29635人,此外,尚有军官训练班、军官教育队、政工干部训练班、补训大队等毕业生约10000人,但是,记录在‘师生名录’中的人不足30000。据作者所知,1937年,日寇占领前后,托县人随绥远政府机关、学校退到后套、西安的学生,考入黄埔军校西安分校的并不是张富一人,但是,在师生名录中连张富的名字也查不到。张富上过黄埔军校,有审干、“文革”等历次运动的检查、黄埔同学会会员等佐证。2、阎秉心的黄埔毕业证和干城甲种勋章都应当在本人档案中,但是,档案已经在“文革”中遗失。3、上过黄埔军校二十三期(湖南)的还有河口的王志超(王鹤年之胞弟)和苏光亮(亦名苏广明)。王志超在上军校时游泳淹死在湖南一事,是托县河口的大事,河口80岁以上的人大多知道;苏光明因为这个历史问题,也受到过关押和批斗。但王、苏二人的名字在《黄埔同学录》中也没有查到。------
托县的黄埔学子,后来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把生死置之度外,投笔从戎,毅然参加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毋庸置疑。这种为国为民、慷慨赴死的行为,虽然不能彪炳千秋,也值得我们纪念。限于资料难觅,知情人难以联系并越来越来少的情况,虽经努力,也很难达到真实。愿通过此文,引起知情者的回忆,多加充实,力求达到真实,以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