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吧 关注:2,985贴子:209,730

夏代都城的变迁,起于山东,亡于山东,中间几代曾在山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左传》和《史记》中关于夏朝的地理信息非常少,而且两部书竟然都没有提及夏的都城在哪里,这是极不寻常的,《史记》列出了夏禹和夏启的事迹以及其后的帝王世系,竟然只字不提夏的都城,这只能解释为这些关于夏的地理信息被有人故意删除了,幸运的是后世出土了《竹书纪年》,《竹书纪年》中关于夏的地理信息相当多,而且夏的都城多数时间在斟寻,斟寻的地理位置通过《竹书纪年》的记载可以完全确定是在今天山东潍坊,胤甲和孔甲的都城是西河在今安阳,而综合所有信息可以基本确定《竹书纪年》记载的禹和启建都的阳城就在今天的山东临沂,夏桀后期的都城有仍就在今天的山东济宁,中间的几代曾经在原和老丘(有待研究,但我认为老丘并不像现在很多人认为的在开封),现在我们可以看看《今本竹书纪年夏纪》中的内容,有头脑的读者可以自行鉴别:
今本竹书纪年夏纪
第二章夏纪
第一节:帝禹夏后氏
  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虎鼻大口,两耳参镂,首戴钩铃,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长有圣德。长九尺九寸。梦自洗于河,取水饮之。又有白狐九尾之瑞。当尧之世,舜举之。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渊。禹治水既毕,天锡玄圭,以告成功。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三年丧毕,都于阳城。
  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
  颁夏时于邦国。
  二年,咎陶薨。
  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
  南巡狩,济江,中流有二黄龙负舟,舟人皆惧。禹笑曰:“吾受命于天,屈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奚忧龙哉。”龙于是曳尾而逝。
  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
  夏六月,雨金于夏邑。
  秋八月,帝陟于会稽。
  禹立四十五年。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
第二节:帝启
  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
  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
  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
  王帅师伐有扈,大战于甘(有扈,在始平鄠县)。
  六年,伯益薨,祠之。
  八年,帝使孟涂如巴莅讼。
  十年,帝巡狩,舞《九韶》于大穆之野。
  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武观即五观也。观国,今顿丘卫县)。
  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
  十六年,陟。
第三节:帝太康
  元年癸未,帝即位,居斟寻。畋于洛表。羿入居斟寻。
  四年,陟。
第四节:帝仲康
  元年己丑,帝即位,居斟寻。
  五年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命胤侯帅师征羲和。
  六年,锡昆吾,命作伯。
  七年,陟。
  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一作“依同姓诸侯斟灌、斟寻”)。
第五节:帝相
  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
  征淮夷。
  二年,征风及黄夷。
  七年,于夷来宾。
  八年,寒浞杀羿,使其子浇居过。
  九年,相居于斟灌。
  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
  二十年,寒浞灭戈。
  二十六年,寒浞使其子帅师灭斟灌。
  二十七年,浇伐斟寻,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
  二十八年,寒浞使其子浇弑帝。后缗归于有仍。伯靡出奔鬲。
  斟灌之墟,是为帝丘。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伯靡奔有鬲氏。
  夏世子少康生(丙寅年)。
  少康自有仍奔虞(乙酉年)。
  伯靡自鬲帅斟寻、斟灌之师以伐浞。
  世子少康使汝艾伐过杀浇(甲辰年)。
  伯子杼帅师灭戈。
  伯靡杀寒浞。
  少康自纶归于夏邑(乙巳年)。
  明年,后缗生少康。既长,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将至仍,少康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夏之遗臣伯靡,自有鬲氏收二斟之烬以伐浞。浞恃浇皆康娱,日忘其恶而不为备。少康使汝艾谍浇。初,浞娶纯狐氏,有子早死,其妇曰女歧,寡居。浇强圉,往至其户,阳有所求。女歧为之缝裳,共舍而宿。汝艾夜使人袭断其首,乃女歧也。浇既多力,又善走,艾乃畋猎,放犬逐兽,因嗾浇颠陨,乃斩浇以归于少康。于是,夏众灭浞,奉少康归于夏邑。诸侯始闻之,立为天子,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第六节:帝少康
  元年丙午,帝即位,诸侯来朝,宾虞公。
  二年,方夷来宾。
  三年,复田稷。
后稷之后不窋失官,至是而复。
  十一年,使商侯冥治河。
  十八年,迁于原。
  二十一年,陟。
第七节:帝杼
  元年己巳,帝即位,居原。
  五年,自原迁于老丘。
  八年,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
  十三年,商侯冥死于河。
  十七年,陟。
  杼或作帝宇,一曰伯杼。杼,能帅禹者也,故夏后氏报焉。
第八节:帝芬
  元年戊子,帝即位。
  三年,九夷来御。
  十六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
  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苏。
  三十六年,作圜土。
  四十四年,陟。
  芬或曰芬发。
第九节:帝芒
  元年壬申,帝即位,以玄珪宾于河。
  十三年,东狩于海,获大鱼。
  三十三年,商侯迁于殷。
  五十八年,陟。
  芒或曰帝荒。
第十节:帝泄
  元年辛未,帝即位。
  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
  十六年,殷侯微以河泊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
  殷侯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中叶衰而上甲微复兴,故商人报焉。
  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玄夷、风夷、赤夷、黄夷。
  二十五年,陟。
第十一节;帝不降
  元年己亥,帝即位。
  六年,伐九苑。
  三十五年,殷灭皮氏。
  五十九年,逊位于弟扃。
第十二节:帝扃
  元年戊戌,帝即位。
  十年,帝不降陟。
  三代之世内禅,惟不降实有圣德。
  十八年,陟。
第十三节:帝廑
  一名胤甲。
  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
  四年,作西音。
  昆吾氏迁于许(己姓,名樊,封于卫,夏衰为伯,迁于旧许)。
  八年,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其年陟。
第十四节:帝孔甲
  元年乙巳,帝即位,居西河。
  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
  三年,王畋于掞山。
  五年,作东音。
  七年,刘累迁于鲁阳。
  王好事鬼神,肆行**,诸侯化之,夏政始衰。田于东阳掞山,天大风晦盲,孔甲迷惑,入于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后来见良日也,之子必大吉。”或又曰:“不胜也,之子必有殃。”孔甲闻之曰:“以为余一人子,夫谁殃之。”乃取其子以归。既长,为斧所戕,乃作《破斧之歌》,是为东音。刘累所畜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阳,其后为范氏。
  九年,陟。
  殷侯复归于商丘。
第十五节:帝昊
  昊一作皋。
  元年庚辰,帝即位。
  使豕韦氏复国(夏衰,昆吾、豕韦相继为伯)。
  三年,陟。
第十六节:帝发
  一名后敬,或曰发惠。
  元年乙酉,帝即位。
  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墉会于上池,诸夷入舞。
  七年,陟。
  泰山震。
第十七节:帝癸
  一名桀。
  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寻。
  三年,筑倾宫。
  毁容台。
  畎夷入于岐以叛。
  六年,歧踵戎来宾。
  十年,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
  地震。
  伊、洛竭。
  十一年,会诸侯于仍,有缗氏逃归,遂灭有缗。
  十三年,迁于河南。
  初作辇。
  十四年,扁帅师伐岷山(一作“山民”)。
  癸命扁伐山民,山民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后爱二人,女无子焉,斫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喜,于倾宫饰瑶台居之。
  十五年,商侯履迁于亳(成汤元年)。
  十七年,商使伊尹来朝。
  二十年,伊尹归于商,及汝鸠、汝方会于北门。
  二十一年,商师征有洛,克之。遂征荆,荆降。
  二十二年,商侯履来朝,命囚履于夏台。
  二十三年,释商侯履。诸侯遂宾于商。
  二十六年,商灭温。
  二十八年,昆吾氏伐商。商会诸侯于景亳,遂征韦。商师取韦,遂征顾。
  太史令终古出奔商。
  二十九年,商师取顾。
  三日并出。
  费伯昌出奔商。
  冬十月,凿山穿陵,以通于河。
  三十年,瞿山崩。
  杀其大夫关龙逢。
  商师征昆吾。
  冬,聆隧灾。
  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
  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战于郕,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始壬子,终壬戌)。


IP属地:上海1楼2017-08-28 16:51回复
    河南禹州是夏启的都城阳翟吗?这完全是附会!
    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是什么时候被什么人认定是在今天河南境内的?河南禹州又是什么时候被什么人认定为夏启的都城的?这种认识引导着今天中国的主流历史考古学者们在河南进行寻找夏的努力,至今仍未有什么具有说服力的结果出现,但似乎他们仍然将循着这个方向继续寻找,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这种思路的来源是哪里:
    《古本竹书纪年》:“禹居阳城,启都阳翟”;
    《帝王世纪》云:“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
    《史记集解》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居阳翟。”;
    《括地志》云:“阳翟,洛州县也。”;
    《史记-正义》曰:洛州阳翟县是,韩王信之都。
    上述这些说法最早来自《竹书纪年》,其中古本和今本都提到了禹都阳城,但今本说启都夏邑,古本说启都阳翟,今本被认为是伪书我现在认为是极大的错误,我现在认为古本的伪造内容更多,今本有些句子可能是注解和转抄错误,有几句周人先祖的内容可疑,而关于夏商的记载我认为今本相对是最可靠的。
    《史记》和《左传》都没有提及夏都,其后关于夏都城的位置说法都是来自秦以后的注解,,这些说法应该是今天中国主流学者顽固坚持夏在河南的主要根据,可是河南禹州是什么时候名为阳翟的呢?百度阳翟词条有这样的考证:
    【阳翟之称其本义何在?对此则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古代“翟”与“狄”通。早在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狄人入侵并占领了栎邑,因此地处于嵩山之阳,故称阳翟。但考诸史籍,孔子修《春秋》,在左丘明为《春秋》作传,他们所处的时代距狄人占领栎邑晚得多,但在《左传》中则一直称此地为栎邑,并无阳翟之称,可见,终春秋之世此地一直称栎邑。何况周王朝尽管当时已经衰微,但齐桓公却正在称霸。齐桓公在大政治家管仲的辅佐下,高举“尊王攘夷”大旗,率领中原各诸侯国,多次击败戎狄的侵入,有力地维护了当时政体下的国家统一。孔子曾由衷地赞叹管仲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即如果没有管仲,中国可能会成为戎狄的殖民地,中国人可能要沦为亡国奴,像西北游牧民族一样“披发”、“左衽”。正是由于齐桓公,由于管仲,所以戎狄尽管曾经侵入内地,但并不曾长期在中原驻足。即使有少数狄人留居此地,但也决不会成为此地居民的主体,以致于影响此地的地名变更。
    登封有阳城,也正是由于处在嵩山之阳而得名。与阳城相比,禹州城的方位并非正好在嵩山之阳,且距嵩山远得多。由此可见,阳翟之阳也并非就是嵩阳的阳。】
    由上可见,河南禹州终春秋之世一直称栎邑,并无阳翟之称。那么史记所说的“启都阳翟”会是在河南禹州吗?到春秋都是没影的事,阳翟若不在河南禹州,“禹居阳城”也不会在河南登封,《帝王世纪》,《史记集解》,《括地志》,《史记正义》全部是根据史记望名生义的附会!那么河南禹州在汉代时名字是阳翟吗?百度禹州词条可以看到: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称狄人)入据栎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阳,改称阳翟(音狄)。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景侯虔将韩国国都自平阳迁至阳翟。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灭掉郑,遂迁都郑(今新郑市)。五年之后,在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韩懿侯将国都复迁阳翟。
    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使内史腾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颍川郡,郡治首府设在阳翟。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梁立韩公子成为韩王,仍置都于阳翟。秦末,项羽、刘邦先后攻占阳翟,并分别封韩室后裔为王,都于此。禹州市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立韩王信为韩王,置都阳翟。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徙韩王信于太原,复以韩国之地为颍川郡,郡治首府设在阳翟,领县二十(阳翟、昆阳、颍阳、定陵、长社、新汲、襄城、郾城、郏县、舞阳、颍阳、高、许、鄢陵、临颍、父城、成安、周承休、阳城、纶城)。汉武帝时,全国分为13个州,阳翟属豫州颍川郡,郡治阳翟,领18县,后宣帝和元帝时,增颍川郡属县分别为19和20个。】
    由上可见,禹州名为阳翟源于狄人入据,翟通狄,与大禹毫无关系,而且这个名字基本是从战国开始的,曾是韩国的都城,此后一直延续至明洪武初年,撤销阳翟县制并入钧州州治(沿用1700余年的阳翟县名,至此告终),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为避神宗朱翊钧名讳,改钧州为禹州。可见禹州这个名字是明朝才开始有的,将钧州改称禹州估计也是明人根据史记、帝王世纪等的附会。
    考察了河南禹州这地方的名字从栎邑到阳翟到禹州的历史,完全没有发现河南禹州与大禹和他的儿子启有任何关系,反而和狄人有关系,因此说河南禹州是夏启的都城,登封是大禹的都城就是个持续2000年的笑话!史记在记载周人的历史方面留下了关键的真相,但在夏的历史方面则充满了模糊和混乱,史记称禹生西羌也造成了混乱。
    那么“禹居阳城,启都阳翟”是子虚乌有吗?那倒未必,这个阳城、阳翟应该是山东临沂,夏的发源地是临沂,大禹的父亲鲧称崇伯,临沂境内有崇山,中国其他地方的崇山地名应该是夏人带到那些地方的,鲧殛于羽山,羽山位于临沂和连云港交界处。


    IP属地:上海2楼2017-08-28 17:11
    回复
      《今本竹书纪年夏纪》记载:(夏桀)十五年,商侯履迁于亳(成汤元年)。
      夏桀时期殷商的祖先才首次迁于亳,这个亳就在河南偃师,这是商人刚刚开发的居住地,而河南禹州就在此附近,原来这些地区可能是三苗居住的区域,在尧和舜的时代进行了多次和三苗的战争就发生在这个区域附近,虽然舜时期迁移了一些三苗往西北,但肯定还有很多三苗留在原地,夏代时期这个区域还是东夷部族和三苗错居的地方,夏末才被商侯开辟为新的殖民地,怎么可能是禹的都城呢?


      IP属地:上海4楼2017-08-28 17:18
      收起回复
        夏禹和夏启的都城在山东临沂,禹都不在河南登封!
        现在历史学界主流砖家认为夏禹的都城阳城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告成镇王城岗,还是所谓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他们的依据主要是水经注中的这一条: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颍水经其县城(阳城)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
        但是看这个登封告成镇的历史沿革:
        春秋为郑国城邑。
        秦代置阳城县,属颍川郡。故城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因境内阳城山得名。
        唐万岁登封元年,改告成县。
        五代后周,废为镇。
        看这个登封告成镇在秦代置阳城县,是”因境内阳城山得名“,看不到和禹的有任何关系。
        而禹的父亲鲧封崇伯,顾观光之《七国地理考》考证崇在今山东南部地,与鲧禹故事地望正合,临沂地区就有崇山:

        让我们摆脱水经注的附会,跟随顾观光将目光转向山东临沂,就会发现更多关于夏禹和夏启的信息,这些信息因为史记和水经注的原因被所有人忽略了,百度”开阳“词条会有如下解释:
        【开阳 (山东省临沂市古县),春秋时期地处临沂地区的鄅国,国君为妘姓,国都在启阳邑。春秋末被鲁国吞并。 汉初,于此置启阳县。西汉景帝名刘启,为避皇帝之讳,启阳改名为开阳。北魏时撤销建制。】
        看上面出现了关于夏的关键词:”鄅国“,”启阳“,禹和启都在这里了,夏的发源地已呼之欲出,点击鄅国链接,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据《春秋》和《临沂县志》记载,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开始分封爵位。在临沂地界,当时封了一个夏后氏的后世子孙,国号“鄅国”。鄅国国都就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柳青街道办事处鄅古城村。这个国家的爵位是四等子爵,国王称作“鄅子”,是一个较小的国家。到春秋时期,诸侯互相吞并,鄅国就成了被吞的对象。
        看上面的这段描述中”当时封了一个夏后氏的后世子孙,国号“鄅国”。鄅国国都就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柳青街道办事处鄅古城村。“,夏后氏的后世子孙封为鄅国,这是夏禹都城在临沂的证明!下图是临沂市鄅古城村:

        历史的信息表明,夏禹的都城在山东的临沂,古开阳县是也,古鄅国就是最好的证明!夏启的都城也在山东临沂,启阳就是证明!


        IP属地:上海5楼2017-08-28 17:20
        回复
          【《左传·昭公元年》:晋侯有疾,郑伯使公孙侨如晋聘,且问疾。叔向问焉,日:“寡君之疾病,卜人日‘实沈、台骀为祟’,史莫知之。敢问此何神也?”子产日:“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日阏伯,季日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晋为参星。】
          《左传》作者通过郑国子产的口讲述了一段古唐国的来历,子产说古唐国是高辛氏的三儿子实沈的封地,这和一般认为的唐国是尧的后裔说法就不同了,再看该文同时说到另一个关键信息:高辛氏将其大儿子阏伯封在商丘。众所周知高辛氏就是帝喾,帝喾的儿子就是殷商的始祖契,而契的名字正是阏伯!这些信息全都对上了!那么山西的这个古唐国实际上是舜帝的三儿子实沈的封国,舜帝之后就是夏朝,在夏朝建立前夕舜帝封自己的三儿子在山西为唐国,唐国就在今山西翼城县、襄汾县,唐国的南边有个虞国也是舜帝后裔,所以山西是舜帝后裔的封地,是殷商的同族,那些说夏在山西的说法可以休矣!


          IP属地:上海6楼2017-08-28 17:37
          收起回复

            @昆仑就是泰山@祖馨万里 ,我前几天看到上面这张黄河变迁图时认为尧、禹、启都曾居住的冀都是在今天河北衡水的冀州,我主要是从治理黄河的角度出发的,因为衡水这个位置在当时位于黄河边,而且在那个位置那个时代黄河发生过变道,看了@昆仑就是泰山 的说法认为冀是尧都平阳,平阳最有可能在新泰,我认为冀是新泰也有道理。
            我这回是从夏代的另一个地名西河入手考虑的,请看《竹书纪年夏纪》帝启篇的记载:
            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
              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
              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武观即五观也。观国,今顿丘卫县)。
              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
            可以从上文看到当时夏启在夏邑即位后移居于冀都,以后夏启就以冀为都城,而他的三儿子武观在西河反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抓回了武观,这是夏启时代的一件大事,这个西河现在基本可以认为是在今安阳,安阳也在当时由南向北流的古黄河边,如果冀都在衡水,那么西河这个名字就不合理,安阳在衡水的正南略偏西一些。如果冀都在新泰,那么安阳正好在新泰的正西方向,从西河这个夏启时代的地名来看,当时夏启所居的冀都在新泰是合理的。


            IP属地:上海7楼2017-08-28 19:13
            收起回复
              历史上迁移很多次的地名、治所很普遍。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8-28 19:31
              收起回复
                夏朝三代曾都于西河,西河就在今天的河南安阳汤阴,现在那里有个西河村,就是曾经是夏代都城西河的位置,西河村西边有个河岸村,那里应该就在夏代古黄河的岸边,因此夏代的西河是在当时黄河的东岸边,之所以叫西河应该是相对于当时的都城位置而言,从西河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夏的都城大都在安阳以东的地区,安阳以东就是今山东地区,因此夏代都城大都位于今山东地区是基本可以确定的,古都夏邑就在山东潍坊。下面是安阳西河村位置:


                IP属地:上海9楼2017-08-29 09:36
                回复
                  支持!


                  IP属地:北京10楼2018-10-13 16:26
                  回复
                    枣庄黄丘(寿丘)黄帝故里,黄帝城,黄帝陵所在地。
                    ------------------------------------
                    黄帝的国都涿鹿,在枣庄市与徐州市搭界的龙门附近的羊蹄山下。先秦古籍《世本》记载:“涿鹿在彭城,黄帝都之。”彭城也不是今天的徐州,而在彭河的旁边。彭河其实就是柤水,因炎帝的母亲安登而得名。羊蹄山在今天龙河的西岸,龙河是彭河的上游。那么彭城为什么要改名叫涿鹿呢?那是因为炎帝登基以后,羊蹄山便由蚩尤来打理。蚩尤管羊蹄山叫浊山,彭城在浊山山麓,因此便改称为涿鹿了。炎帝生葬于常羊山即今羊蹄山,黄帝生葬于寿丘即今黄丘。现已发掘的“偪(音:逼)阳古城”最早称为“彭城”,炎帝晚年和黄帝早年的国都“涿鹿”,颛顼的国都“帝丘”,夏朝大禹及后启的国度“阳城”均在此处。台儿庄运河古称“彭河”,又名“ 水”;而发源于龙门山,经黄丘和偪阳古城流注于此的龙河则是黄帝部落生息的“姬水”故道。
                    陕西桥山黄陵和河南新郑黄里的传说均始自秦汉,盖与当时政治文化中心偏局西北有关;而彭城说至少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世本》。根据史料记载,黄丘黄陵至少在宋元时代是得到公认和政府重视的,不然也不至于获得“禁樵采,置守陵户”的殊遇。
                    (二)台儿庄附近黄陵说
                    《山东通志》所云:“黄帝陵在枣庄。”台儿庄区黄丘黄陵即是枣庄黄陵说的具体化。古属徐州彭城,后属兖州峄县,今属枣庄市台儿庄区的黄丘山套作为黄帝故里,在明、清地方志中有明确记述,如《兖州府志•山水志》曰:“(黄丘山)在县南六十里。相传黄帝寿丘在其山北,其下龙泉出焉,经黄丘北流,入于新河。《路史》‘黄帝都彭城’,此地隶徐疑是。”《峄县志》云:“(黄丘)在黄丘山北,巍然一大冢,名曰‘黄丘’,黄帝陵也。宋元有碑,禁樵采,置守陵户。嘉靖间始毁。
                    注:自黄帝至夏商中期之前的历史也没有走出以枣庄为核心的圈子,整个商朝时期人口才500万左右,夏朝距离商朝600多年,夏朝的人口更少,黄帝时期(炎黄氏族族群)在黄丘一带逐渐建设了几个国家,偪阳国,大彭国,薛国,鄫国等,应该还有任国(没有遗迹可考)微山岛区域的留城国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10-13 17:11
                    回复
                      可搜一下百度百科:黄丘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10-13 17:12
                      收起回复
                        找出写炎黄至夏商周古籍的作者籍贯就能准确无误的找出中国文明的源头,更别说枣庄还有中国最古老的国家,最古老的文化。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10-13 17:27
                        收起回复
                          找出中国写国史第一人即可找到中华5000年文明的源头,炎黄文化就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源头,没有炎黄至夏商周历史,中国就没有5000年的文明史,只有3000年。
                          秦朝以后的古籍都是抄写左丘明的,实际上在左丘明之前还有三坟 五典 八索 九丘这些小邾国编著的古籍。后期小邾国人左丘明青出于蓝胜于蓝,经过耳闻目睹重新又编著了左传 国语 世本等书,这是国家公认的中国最早古史。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10-13 18:52
                          收起回复
                            竹书纪年就是一本宋朝的假古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10-13 19: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