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厮杀的战场
人类哲学史充满着哲学家们互相批判、互相推翻、互相取代的斗争。基于这种客观事实,黑格尔把哲学史形象地比喻为一个“厮杀的战场”。黑格尔说:“全部哲学史这样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骼。”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总是在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中发展的,因为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的时代”。表达新时代的哲学必然要通过对表达旧时代的哲学的批判而获得哲学的统治地位,由此便构成了哲学史的“厮杀的战场”。
唯物与唯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围绕着这个基本问题,西方哲学区分成为两大阵营,并且争议与斗争而不肯休息,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这种争议与斗争的历史。这种斗争的意义何在呢? 其意义就在于: 因为西方哲学是一个“厮杀的战场”,所以西方文明内部就不需要肉体的厮杀。
中国是一个有文化,而没有哲学的民族。没有哲学的原因之一,就在缺乏争论。因为缺乏争论,中国哲学只能是盛行中庸之道,只能是一个调和稀泥之地。用黑格尔的语言来说,中国哲学不是一个堆满着死人的骨骼的战场。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曹松的这首诗描写了安史之乱后的战争战乱殃及江汉流域,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现实。诗中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将军的战功是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换来的。
哲学斗争与肉体斗争是两者必居其一。东西方文明的对比说明,如果哲学不能开展争议与斗争,如果不能成为一个堆满着死人的骨骼的战场,“一将功成万骨枯”就必将取代哲学斗争,而成为血腥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