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月潮声吧吧 关注:356贴子:40,537
  • 14回复贴,共1

解不开的淮剧情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小,我就喜欢上了淮剧。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农村里的文化生活相当匮乏:没有广播喇叭,人们连电影为何物都不知道。只有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地方上的一些淮剧爱好者自发地组织起来,到各地流动演出一些淮剧戏目。这样,少许缓解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求。


1楼2017-09-03 06:30回复
    欣赏


    2楼2017-09-03 06:32
    回复
      那时候,每当听说有人过来演戏,孩子们会高兴得在地上打滚、翻跟头。大人们往往也难抑兴奋,到了演出那天,不问远近,多是驮了孩子,扛着凳子,提前来到戏台前面,占取一个好的位置,以便演出时能够看得清楚一些。演出的基本是古装戏。我们小孩并不注重剧情,感兴趣的是台上那些人的穿戴,花花绿绿,十分好看。特别是女子的头上佩金插银,珠光宝气,实在太美了。人家到底演的什么,一点儿也不懂。演到了精彩的地方,往往是大人们拍手也跟着拍手,大人们发笑也跟着傻笑。一直到了十来岁,才能懵懵懂懂地知道些演出的内容。那时,看过《双槐树》、《四进士》、《白蛇传》等戏剧。其中许汉文的“自从去到金山后……”的唱段,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许多人都能吼上两嗓子。有一出叫做《打面缸》的淮剧,让人特别感到好玩:一个县太爷看中手下一个衙役的老婆,找了借口让他到外地出差,到了晚上打算去占人家老婆的便宜,刚走到门口,忽然想起应该请假,他觉得自己的权力全在于那顶乌纱帽上,这个假只有向乌纱帽来请了。只见他把官帽拿下来放到案桌上,然后跑下堂跪着说是有事请假,随之又急急忙忙跑到堂上戴起官帽,询问所为何事……只见他把帽子拿下来戴上去,戴上去拿下来,有问有答,大堂之上,来来去去,像个傻瓜似的,一连跑了好几趟,十分搞笑。


      3楼2017-09-04 15:53
      回复
        度娘生气了,帖子发不出。


        4楼2017-09-04 15:57
        回复
          我有时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无可奈何花落去。


          5楼2017-09-04 16:02
          回复
            高中的每个学期,学校都要给师生包场戏看。我们看过建湖淮剧团演出的大型革命现代戏《八一风暴》,那里面“方代表”的大段唱词十分精湛,完全体现了革命领导者的凛然正气;看过射阳淮剧团演出的《活捉陈浩天》,感到团长曹斌的“新淮调”很好听。还看过以马慧珍为团长的阜宁淮剧团演出的古装戏《三哭殿》:银屏公主的儿子秦英打死了国丈犯下死罪,詹妃娘娘发誓要报杀父之仇。皇上处在两难境地:一边是爱妃,另一边则是自己的外孙,更何况这时女婿还在边关打仗。无论如何,这两边都不能得罪。冤家宜解不宜结,长孙皇后劝自己女儿银屏公主向詹妃娘娘赔罪求情,而银屏公主金枝玉叶,从未向人低头很不情愿。但是如果不在娘娘面前低头,儿子的性命就难以保全,在父皇和母后的暗示催促之下,她终于强忍了内心的屈辱,在詹妃娘娘面前跪下……舞台上并没有大段的演唱,主要看的是演员们的做功。每位角色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表演得十分到位。场下安静得连掉下一根针都能听到。等到詹妃娘娘终于谅解了“小冤家”的时候,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6楼2017-09-10 10:53
            回复


              7楼2017-09-17 07:47
              回复
                从那时起,我终于明白,自己完全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淮剧迷。
                踏入社会,特别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更看到了不少淮剧团的演出。这时才知道,淮剧并不只是盐城地区的地方戏,其实整个江苏省有许多县市都有淮剧团,内心里不禁为自己生长在淮剧之乡而骄傲起来。
                退休以后,我随着儿女来到江南的一座城市生活。闲暇的时候,常常到这座城市里的“大公园”里走走。“大公园”基本是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大家在这里下棋,打拳,钓鱼,也有不少人在这里跳舞,唱歌。唱歌的分为唱歌曲和唱戏曲的两种。我是一个戏迷,开始时自然钻进听戏曲的那一圈人当中去,唱的都是京剧、黄梅戏、越剧、锡剧等曲目,竟然没有一个是唱淮剧的,我就有点怅然若失,移动脚步到唱歌曲的地方去听一会儿……


                8楼2017-09-17 07:54
                回复


                  9楼2017-09-17 07:56
                  回复


                    10楼2017-09-24 14:32
                    回复
                      平时在家的时候,打开电视,中央台有戏剧频道,地方台也有戏剧频道。可是很少能够见到我所心仪的淮剧节目。而黄梅戏反倒像是香饽饽似的,常常可以看到。我想,淮剧其实并不比黄梅戏差,里面除了有“淮调”、“拉调”、“悲调”、“自由调”等主要曲调,另外还有“下河调”、“八段锦”、“杨柳青”、“小开口”等短小明快的小调。这些曲调可以适应各种情感的表演。不像黄梅戏,听来听去,听到的总是“树上的鸟儿……”的那种腔调。
                      我觉得我们的淮剧有点衰败萎靡了。
                      所好的是电脑可以上网,只要到“百度”里一搜索,想看那一出淮剧就来那一出淮剧。这样,我终于可以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可闲静下来的时候常常想,对淮剧情有独钟的人其实不在少数,淮剧还是应当有她自己喜好的群体,为什么如今却不如其他剧种那么红火呢?在看过了一出又一出的节目之后,我似乎悟出了个中原因:现在已经不是解放初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艺苑中百花齐放,淮剧已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但是转而一想,这不应当是主要原因:为什么常常在中央台的“空中大剧院”中,看到其他剧种的节目十分红火呢?


                      11楼2017-09-24 14:37
                      回复


                        12楼2017-09-24 14:39
                        回复


                          13楼2017-09-30 10:14
                          回复
                            窃以为,淮剧没有自己的当家节目,演出的大多是从其他戏曲中移植过来的!
                            淮剧也曾有过自己的剧本,比如《丁黄氏》、《急拿王兆》,以后也出过几部作品,但是没有形成气候。这便有点不太正常!
                            每个剧团里都有自己专门的编剧人员,要让他们少做一些移植工作,如果实在要移植,也不要直接从其他剧种中移植。我们盐阜大地群英荟萃,人才济济,有着许多俊杰人才,如果我们的有关机构发出征文启事,相信一定会有人接下活来。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只要淮剧有了别人家没有的本子,人们才会对演出的节目产生兴趣。你们演出的节目就是从我们这里移植过去的,或是从其他剧种移植过去的,我们对这些剧情十分熟悉,凭什么非要看你们的淮剧不可?


                            14楼2017-09-30 10:48
                            回复


                              15楼2017-09-30 10: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