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是一腔热血 薪火相传 段芳
57年出生的老夏今年到了退休年龄,手续办完的那天他来到我的办公室。“小段啊,还记得那年我说过的话吗?我做到了......”
当然记得。那是2009年,我调到交通局办公室工作不久,沧州交通局组织了一次以爱岗敬业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公路站推荐的就是老夏。那时的我对他还不熟悉,印象中那是个50多岁的“老头”,我跑去问站长是不是搞错了,站长笑了:“你听一下吧,这个‘老头’不简单呢!”
听了,没有慷慨激昂的语句,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用的是河间本土乡音,将大半辈子的经历向你道来。1978年老夏部队退伍安置在交通局公路站当养路工,从此与公路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30多年。上世纪90年代初,河间的公路设施还不完善,工作环境艰苦,公路养护又是一项重体力工作,每天上路与泥土打交道,为公路培土、整容、绿化、清扫。公路两旁的路基留有备用土,俗称“打土牛”,“土牛”要从一人深的边沟取土,每人半天要打14个,一个土牛按70锨土计算,要从近两米的公路边沟里扔到路肩平台上近1000锨土。养护工作需要体力,更需要用心,老夏像爱护自己孩子般爱护着自己负责的路段。他所养护的路段干净整洁,路容细致平整,雨季水流畅通。在雨季哪里容易出现浪窝,哪里存在着隐患,他都了如指掌。记不清多少个雨天,他顶风冒雨巡视路段的状况;忘不了寒冷的雪天,冰滑的道路依然没能阻挡他的脚步,大自然的雨雪风霜见证了一名养路工的艰辛历程。
路肩整容作业
后来我观看了老夏参加的演讲比赛,在众多青春洋溢,朝气蓬勃的年轻选手中,老夏自成一道风景。他不慌不忙,话语朴素平实,将一个平凡又不凡的养路工的故事娓娓诉说。听众席上时而感动唏嘘,时而掌声一片,老夏获得了演讲比赛二等奖。
颁奖过后,老夏对我说:“小段,你知道吗,我要在咱交通干到退休,这辈子能和公路做伴,值了。”
老夏做到了。他的人生履历中只选择了一种职业,那就是干交通,他用半生的奋斗守住了那份承诺:一生,择一事。
小杨出生于70年代末,交通学校道桥专业毕业分配到交通局。2000年后,河间交通事业进入大发展、快发展的新时期,筑路兴市,打通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成为所有交通人努力的方向。小杨是一名技术员,他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中,钻研图纸,跑工地,促施工。夏天,七月流火,刚摊铺上沥青的路面温度高达130度,他和施工人员吃在工地,干在工地,从不喊苦。五年后,小杨已然成为交通技术骨干,工程项目带头人。他和他带领的技术小组在公路摊铺中,首次成功试验应用了新型沥青材料,比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更好的抗裂、抗滑、抗车辙及耐久性等优点,节省了资金。2012年小杨竞聘成为公路站副站长,同年荣获“河间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同学聚会上,小杨的同学有的做了项目经理,有的干工程赚了大钱,小杨仍然在交通这个岗位上默默坚守。有时,成功并不一定是名利、财富、地位的获得,而是找准你的位置,找到属于你的人生。
公路养护工作场景
90后的小何不是河间人,她是从外市招录到河间交通局的大学生,独生女,家境优越有自家经营的企业,父母几次和她说,“还是回家来吧,咱家的工厂怎么也得有人打理。再说,你挣的那几个钱够花吗?”每次问起小何都会如数家珍:河间今年投资8.5亿,分3年实施交通路网优化和农村路网改造提升两大公路建设项目;在2013-2030年交通发展规划中,河间将新增国道一条,省道两条;曲港、任德两条高速途经河间,现已进入前期立项......京津冀协同发展,河间交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河间经济将实现新的跨越。小何笑嘻嘻地对父母说:“难道这些还比不上咱家的那点产业吗?”她在办公室从最琐碎的工作做起,整理文件,编辑信息,统计上报,很快就能独挡一面了。她在微博中写道:我热爱河间这片热土,热爱交通这份工作,如果有一天,能有我参与设计施工的公路诞生在这块土地,那将是我描绘出的最生动的人生画卷。
党员先锋队战斗在交通一线
退休后的老夏照旧每天去公路转转,看南来北往的车辆在坦荡如砥、交织如网的公路上川流不息;小杨带领着施工人员攻克难关,奋战百日,用质量又赢得了一场攻坚战的胜利;小何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默默地规划着心中的蓝图......奋斗的岁月波澜壮阔,奋斗的生命多姿多彩,奋斗的人生美丽辉煌。正因为有他,有她,有和他们一样平凡却怀着一腔热血的交通人,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崇高使命;他们不懈奋斗,勇于创新;他们不畏艰险,默默奉献。他们深深地爱着河间这片热土,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接力奋斗,让交通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57年出生的老夏今年到了退休年龄,手续办完的那天他来到我的办公室。“小段啊,还记得那年我说过的话吗?我做到了......”
当然记得。那是2009年,我调到交通局办公室工作不久,沧州交通局组织了一次以爱岗敬业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公路站推荐的就是老夏。那时的我对他还不熟悉,印象中那是个50多岁的“老头”,我跑去问站长是不是搞错了,站长笑了:“你听一下吧,这个‘老头’不简单呢!”
听了,没有慷慨激昂的语句,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用的是河间本土乡音,将大半辈子的经历向你道来。1978年老夏部队退伍安置在交通局公路站当养路工,从此与公路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30多年。上世纪90年代初,河间的公路设施还不完善,工作环境艰苦,公路养护又是一项重体力工作,每天上路与泥土打交道,为公路培土、整容、绿化、清扫。公路两旁的路基留有备用土,俗称“打土牛”,“土牛”要从一人深的边沟取土,每人半天要打14个,一个土牛按70锨土计算,要从近两米的公路边沟里扔到路肩平台上近1000锨土。养护工作需要体力,更需要用心,老夏像爱护自己孩子般爱护着自己负责的路段。他所养护的路段干净整洁,路容细致平整,雨季水流畅通。在雨季哪里容易出现浪窝,哪里存在着隐患,他都了如指掌。记不清多少个雨天,他顶风冒雨巡视路段的状况;忘不了寒冷的雪天,冰滑的道路依然没能阻挡他的脚步,大自然的雨雪风霜见证了一名养路工的艰辛历程。
路肩整容作业
后来我观看了老夏参加的演讲比赛,在众多青春洋溢,朝气蓬勃的年轻选手中,老夏自成一道风景。他不慌不忙,话语朴素平实,将一个平凡又不凡的养路工的故事娓娓诉说。听众席上时而感动唏嘘,时而掌声一片,老夏获得了演讲比赛二等奖。
颁奖过后,老夏对我说:“小段,你知道吗,我要在咱交通干到退休,这辈子能和公路做伴,值了。”
老夏做到了。他的人生履历中只选择了一种职业,那就是干交通,他用半生的奋斗守住了那份承诺:一生,择一事。
小杨出生于70年代末,交通学校道桥专业毕业分配到交通局。2000年后,河间交通事业进入大发展、快发展的新时期,筑路兴市,打通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成为所有交通人努力的方向。小杨是一名技术员,他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中,钻研图纸,跑工地,促施工。夏天,七月流火,刚摊铺上沥青的路面温度高达130度,他和施工人员吃在工地,干在工地,从不喊苦。五年后,小杨已然成为交通技术骨干,工程项目带头人。他和他带领的技术小组在公路摊铺中,首次成功试验应用了新型沥青材料,比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更好的抗裂、抗滑、抗车辙及耐久性等优点,节省了资金。2012年小杨竞聘成为公路站副站长,同年荣获“河间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同学聚会上,小杨的同学有的做了项目经理,有的干工程赚了大钱,小杨仍然在交通这个岗位上默默坚守。有时,成功并不一定是名利、财富、地位的获得,而是找准你的位置,找到属于你的人生。
公路养护工作场景
90后的小何不是河间人,她是从外市招录到河间交通局的大学生,独生女,家境优越有自家经营的企业,父母几次和她说,“还是回家来吧,咱家的工厂怎么也得有人打理。再说,你挣的那几个钱够花吗?”每次问起小何都会如数家珍:河间今年投资8.5亿,分3年实施交通路网优化和农村路网改造提升两大公路建设项目;在2013-2030年交通发展规划中,河间将新增国道一条,省道两条;曲港、任德两条高速途经河间,现已进入前期立项......京津冀协同发展,河间交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河间经济将实现新的跨越。小何笑嘻嘻地对父母说:“难道这些还比不上咱家的那点产业吗?”她在办公室从最琐碎的工作做起,整理文件,编辑信息,统计上报,很快就能独挡一面了。她在微博中写道:我热爱河间这片热土,热爱交通这份工作,如果有一天,能有我参与设计施工的公路诞生在这块土地,那将是我描绘出的最生动的人生画卷。
党员先锋队战斗在交通一线
退休后的老夏照旧每天去公路转转,看南来北往的车辆在坦荡如砥、交织如网的公路上川流不息;小杨带领着施工人员攻克难关,奋战百日,用质量又赢得了一场攻坚战的胜利;小何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默默地规划着心中的蓝图......奋斗的岁月波澜壮阔,奋斗的生命多姿多彩,奋斗的人生美丽辉煌。正因为有他,有她,有和他们一样平凡却怀着一腔热血的交通人,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崇高使命;他们不懈奋斗,勇于创新;他们不畏艰险,默默奉献。他们深深地爱着河间这片热土,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接力奋斗,让交通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