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应上海高校魔术联盟邀请,在今年的高校魔术预选赛之前,为各高校社团作了一次分享交流会,主题就是社团的教学模式。在这里摘录部分内容。
说到社团管理,其实无非是三大块内容:社团的构建、运作、与传承。我们经营一个社团所做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围绕这三大块转的。而魔术教学在其中有着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因为它横跨了运作与传承两个模块。从运作的层面上讲,作为魔术社,我们需要魔术教学去保持社团的活力以及社员的参与度;从传承的层面上讲,我们需要培养出合格的魔术爱好者去继承社团。因此,我们的社团教学其实存在两个目的,而这两个目的有着不用的目标。
从运作层面上讲的教学仅仅是为了教社员魔术,没有太高的硬性要求,也不要求社员能够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准;但是从传承层面上讲,我们就需要我们的学员能够在魔术上达到一定的水准。所以说,在这一点上,我们就论证了社团教学分层的必要性。
在承认了这个大前提下,我们才能开始讨论社团教学模式的合理性问题。在2011年的时候,也就是我担任社长的那一年,因为察觉到了社团分层教学的必要,因此在我们社团开设了小班制度。小班由社内成员通过内部比赛的方式来进行选拔。
第一届的小班由NK担任老师,第一届的学员有四个,包括我也是其中一个。课程安排由于太多就不在贴吧里面放出来了,基本的教学逻辑是每周一个下午的时间,教一类手法及其变体,以及两个经典流程并讲解这两个流程涉及的理论知识。涉及的手法从基础纸牌手法,到各种近景常用的假拿假放等等。这个课程安排在实施一年之后即被废弃,因为对老师及学生的负担都太重并且要求太高。第一届小班的四个学生里面,只有我一个人练下来了里面大部分的内容,也没有能够全部练下来。而除了NK或者屏幕这种百科全书型的爱好者,也很难有人能够继承担任这个课程表的教职。
但是受这个课程表的启发,在12年至13年这一学年里,我便萌生了写一本专为社团使用的基础教材的想法。并且在12年秋季学期对社团所有成员试行了一个课程安排,基本按照纸牌手法的难度顺序,教完各基础手法类别,并且教学各个简单的应用流程。同时对舞台魔术及硬币魔术也作一些介绍了解。对应的教材其实也是有着四部分的,纸牌基础,硬币基础,心灵基础,舞台基础。但是这个教学计划也在一年后被废弃,因为对于大部分普通社员来说,根本不会认真去练习那么多的手法,这样的教学模式就涉及到了大量泄密的问题。因此除开已经写得比较扎实的心灵基础部分,这本教材的其它部分都宣告废弃,心灵部分成为后来最初的同济魔协心灵魔术教材。而纸牌基础部分文本其实已经完成,但是至今仍然压在硬盘角落里。
经过接下来几年的不同的小班改革尝试之后,在去年终于开始慢慢发展出比较适合魔术社团运作及传承,并且适合我们社团情况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
对于普通社团来说,教学就是零散的小魔术教学,并不会教系统的手法。而对于干事团体,属于系统的填鸭式教育,不管能不能够接受,但是都要系统的学习。因为对于干事来说,无论是策划魔术晚会,还是拍摄魔术视频剪辑魔术视频,都需要对魔术体系有着足够的了解。然后小班制度进行了比较多的革新,不再是由社员报名我们面试筛选来选择学生,而是由带教学的教职人员在平时的社团活动里面自己观察挑选合适的学生。而小班的教学模式则更接近于一门课程,甚至比一般的选修课程任务还要重。去年一年我自己带的小班是每周四个小时的教学,包括每个人进行一个魔术表演大家讨论点评,每周一到两篇魔术理论文章,基本都是纯英文的,在课后阅读后每次一个人轮流主讲,其他人讨论。以及纸牌魔术基础手法体系和流程的教学。
基础手法体系的教学参考了最初NK设定的那份课程表,但是删去了很多手法的变体,以及流程是两周教一个,因为难度都比较高。在这一年里面,除开中途表示接受不了繁重的任务退出的一名学生,总共四名学生精读完了Magic in Mind这一本五六百页的英文理论文章集。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相比之前的模式纯看天赋能不能捡到一个好学生的模式要好很多。
而在之后接下来一年里面,小班大体教学思路应当是延续这个思路,更多的是对于小班和干事两个层面的组织交叉方面会进行一些改进,使得小班的成员能够更贴紧社团,也就是让魔术技术的传承不能游离于社团的传承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