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正林吧 关注:5贴子:545

回复:《水浒黑白绰号谭》笔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是襄阳关扑汉,江湖飘荡不思归。
  多餐人肉双睛赤,火眼狻猊是邓飞。
火眼,即双睛红赤。《宋史·张威传》称南宋后期陕西抗金名将张威,“临阵战酣,则精采愈奋,两眼皆赤,时号‘张红眼’,又号‘张鹘眼’。威立‘净天鹘’旗以自表”。狻猊,《尔雅》:狻猊食虎豹。郭璞注:即狮子。
  邓飞诨号“火眼狻猊”,主要当得自“火眼”。盖“火眼”之得名就是因为邓飞吃人。据称凡吃人过多者,双睛要发红。
《山海经广注》:“鸟兽自为雌雄者,亶爰之类,鸡之禽,带山鵸,竹山豪猪,阳山象蛇,以至火眼狻猊,一首两身,相为牝牡。”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0楼2017-11-06 18:47
回复
    能攀强弩冲头阵,善造艨艟越大江。
      真州妙手楼船匠,白玉旛竿是孟康。
      玉旛竿作为绰号,也和他擅长造船有关。
      孟康绰号或源自“铁幡竿”。元杂剧《硃砂担》第三折:“那怕他泼顽皮绰号‘铁幡竿’。”
      按,旛竿,长竿悬挂有长方而下垂的旗帜,通常建立于军队主帅大帐或寺庙、会馆等高大建筑物前。宋孔平仲《珩璜新论》引《五代史·晋安重荣传》,称成德军镇之牙署堂前有揭旖竿长数十尺。《新五代史·安重荣传》亦称,“重荣将反也,其母又以为不可。重荣曰:‘请为母卜之。’指其堂下旛竿龙口仰射之,曰:‘吾有天下则中之。’一发而中,其母乃许”。元周伯琦《近光集》称,“上京西山上树铁旛竿高数十丈,以其下海中有龙,用梵家说,作此镇之”。由是,由旛竿拟人,此处亦可为孟康玉旛竿作注脚,屹立于船上,有如长竿高矗,亭亭玉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1楼2017-11-06 18:50
    回复
      “梁简文云:船神名冯耳,又呼孟公、孟姥”(《戒庵老人漫笔》卷四)。看来,孟姓乃是造船世家,名正言顺,足可堪称是专工监造大小战船的技术权威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2楼2017-11-06 18:52
      回复
        铁面,公正无私也。
        有宋一代见之于青史丹青者也就两人:
          一是北宋的李伦。“开封尹李伦,号‘李铁面’”(宋康誉之《昨梦录》);李伦也是第一个“铁面”。
          二是北宋的赵抃。赵抃出任殿中侍御史时,“弹劾不避权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宋史·赵抃传》)。
          裴宣被誉为“铁面孔目”。在左右逢源的官场上,不誉大官誉小吏,这本身就说明官场上“铁面”官何其难得。
          按,孔目乃州府地方衙门辅佐主官办理文案的吏员。元胡三省说:“孔目官,衙前吏职也,唐世始有此名。言凡使司之事,一孔一目皆须由其手也。”(《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载注》)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3楼2017-11-06 18:55
        回复
          杨雄绰号在《宣和遗事》和元杂剧《诚斋乐府》均作“赛关索”。龚圣与《宋江三十六赞》也作“赛关索”:“关索之雄,超之亦贤,能持义勇,自命何全。”
          两宋时武人多喜用“关索”为己之名号,或相互指称,如小关索(《过庭录》)、袁关索(《林泉野记》),又《三朝北盟会编》记有岳飞部将赛关索李宝、镇压方腊义军的宋将病关索郭师中;而诸色伎艺也多采用为艺号,如赛关索(《梦粱录》)、张关索、严关索、小关索和赛关索(《武林旧事》)。据称此“关索”,即三国关羽之子关索。按,查《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等均无有此记载。元至治《全相三国志平话》、明弘治《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未记有其人其事。但民间传说甚多,西南地区多有取地名为关索岭、关索庙。“云贵间有关索岭,有祠庙极灵”(《池北偶谈》),“关岭在州城西三十里,上有汉关索庙。旧志:索,汉寿亭侯子,从武侯南征有功,土人祀之”(《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安顺府永宁州》)。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4楼2017-11-06 19:00
          回复
            也有认为“关索”非人名,“西南夷谓爷为索,讹传为蜀汉勇将姓名,宋人遂纷纷取以为号”。于是,刮起了一阵以“关索”为号的人来风。如余嘉锡先生所称,“宋人之以关索为名号者,凡十余人,不唯有男而且有女矣。其不可考者,尚当有之。盖凡绰号皆取之街谈巷语,此必宋时民间盛传关索之武勇,为武夫健儿所钦慕,故纷纷取以为号。龚圣与作赞,即就其绰号立意,此乃文章家擒题之法,何足以证古来真有关索其人哉”(《宋江三十六人考实》)。
              杨雄绰号病关索始见于《水浒》。
              余嘉锡认为《水浒》有误,“观宋人多名赛关索,知《水浒传》作病关索者非也”。但从元杂剧存目也有名《病杨雄》,可见在龚圣与赞改《宣和遗事》的王雄为杨雄时,杨雄形象已如“病杨雄”,而演化为“病关索”。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5楼2017-11-06 19:02
            回复
              张保敢于向官府衙门的宠儿杨雄推横車,可见真是军汉中的无赖。
                他的绰号踢杀羊,似泛指羊群的败类或害群之羊。
                按,“踢杀羊”绰号不见于他书。仅宋庄绰《鸡肋编》有称:宋靖康年间,金人南下,山东、京西、淮南等路,人更互相食。绍兴癸丑(1133),仍有持之钱塘(今浙江杭州)者,称妇人年轻貌美者,名为“不羡羊”,小儿呼“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是说可为“踢杀羊”张本。盖古今绰号里,含有“羊”字者极少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楼2017-11-06 19:04
              回复
                《宣和遗事》有拚命三郎石秀,无事迹。
                  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赞》:“石秀拚命,志在金宝,大似河鲀,腹果一饱。”也仅是写了拚命乃为钱财,如贪食河豚,不思后果云云。
                  绰号“拚命三郎”,不见于他书,似由“拚命”加“三郎”组合而成。
                  “拚命”见宋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章惇》:苏轼与章惇(字子厚)游南山,章惇的鞋跟折断于壁下。“轼拊子厚之背曰:‘子厚异日得志,必能杀人。’子厚曰:‘何也?’轼曰:‘能自拚命者能杀人也。’”
                  “三郎”,兄弟排行第三是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7楼2017-11-06 19:09
                回复
                  “拚命和三郎放在一起,便产生一种特殊的意境,产生一种美感,大郎、二郎都不成,就得是三郎。这有什么道理可说呢?大哥笨,二哥憨,只有老三往往是聪明伶俐的。中国语言往往反映出只可意会的潜在复杂的社会心理”(《汪曾祺文集·散文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8楼2017-11-06 19:11
                  回复
                    潘巧云取名于乞巧。是七月七日生的。
                      宋元的旧历七夕乃是盛节。《东京梦华录》说,初六初七日晚,贵家多在庭院中结彩楼,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望针,或把小蜘蛛放在盒子内,次日看之,若小蜘蛛结网圆正,谓之“得巧”。又《梦粱录》记南渡后的杭州,亦有此俗,“此东都流传,至今不改”。由是可证,以七夕为“乞巧”,风行于两宋,而以“巧”为名,也可见诸一斑。盖“乞巧”之俗,遍及中华大地,如山东旧俗正月也有作“乞巧”事,《续博物志》:山东风俗,正月时,取五位不同姓的小姑娘,共卧一榻,盖上被子,以箕扇之,良久如梦寐,或欲刺文绣,事笔砚,理管弦。一会儿醒来,谓之“扇天卜以乞巧”。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9楼2017-11-06 19:26
                    回复
                      迎儿,宋元笔记和话本多以丫头命名为“迎儿”,只是一种符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1楼2017-11-06 19:29
                      回复
                        “鼓上蚤”是什么意思,有几说:
                          一是清人程穆衡之说。他以为“鼓上蚤”应该是“鼓上皂”。“谓鼓上鞔皮处铜钉,取其小而易入也”。此说令人费解。
                          二是王利器之说:蚤,同鼜整;鼜乃是夜晚巡更所击的守鼓。上鼜,即上更。在上更以后,就是时迁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三是曲家源考释,“就是说时迁飞檐走壁的技巧非常高超,能够像蚤在鼓面上起跳而不出声响一样,在干跳篱骗马勾当的时候,身体轻捷,不易被人知觉”。对此,作家汪曾祺也有认同,“跳蚤本来跳得就高,于鼓上跳,鼓有弹性,其高可知;话说回来,谁见过鼓上的跳蚤,给时迁起这个绰号的人的想像力实在令人佩服”。“(这个绰号)是起得很精彩的,很能写出人物的气质风度,能传神,耐人寻味。”
                          时迁名字,也当是《水浒》作者的杜撰,盖与绰号连及,真是绝妙的歇后语:鼓上蚤——时迁。这真是鼓蚤神速,瞬时即迁。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2楼2017-11-06 19:34
                        回复
                          杜兴出场时,杨雄对石秀介绍说:“因为他面颜生得粗莽,以此人都唤他做‘鬼脸儿’。”
                            长相何以可比拟为“粗莽”,此或可当作面孔生得难看,又丑又怪解。因此诨号取作“鬼脸儿”,即俗称“鬼面”是也。鬼脸儿、鬼脸子,也指面具、面罩。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3楼2017-11-06 19:38
                          回复
                            扈成绰号飞天虎,可能出自两处:一是元人杂剧《狄青复夺衣袄车》,内有“飞山虎刘庆”,即由绰号“飞山虎”嬗变;一是源自“飞天”,“飞天”参见“飞天夜叉丘小乙”篇。
                              扈成是悲剧人物,《水浒》称他扈家庄破后逃去,后来中兴时做了个军官武将。中兴是指南宋继北宋而兴事。扈成史传确有其人,但与扈三娘无血缘。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帅完颜宗弼(兀术)军由建康府(今江苏南京)西南马家渡渡江,有都统制陈淬率岳飞、戚方、刘经和扈成等十七将迎战。军溃。“飞与经、成议移军入广德军”。岳飞等既行,扈成留老少在金坛,自率部众前往镇江。戚方斜插花,在后面弄手脚,劫了金坛寨,尽虏老小而去。扈成大怒,急趋金坛。戚方设伏兵杀成,又进兵击败扈成部众,“尽取成父母及妻子,皆杀之”(《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三十五)。是扈成后死于戚方之手。
                              余嘉锡考信后认为,“作《水浒传》者,习闻南北宋间有武将扈成者,全家为人所杀,又知其时有一女将名一丈青,因而傅会牵合,以为梁山泺之事”(《宋江三十六人考实》)。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4楼2017-11-06 19:41
                            回复
                              扑天鵰李应是《宣和遗事》所写押运花石纲的十二指使中的一个。后来随李进义、杨志等赴太行山梁山泺落草。
                                龚圣与据李应绰号扑天鵰作赞:“鸷禽雄长,唯鵰最狡,毋扑天飞,封狐在草。”也只是讲鵰凶猛,没有什么新意,相应的是,在他这份《宋江三十六赞》花名册里,李应列在孙山位置,差点就抹去了。
                                扑天鵰,鵰,一作鵰,即鹫,为鸟中的猛禽,翼翅展长有三尺。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5楼2017-11-06 19: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