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很多帖子的技术分析,中国的传统木帆船(基本都是福船结构的各种演变),制造到1000t以上是很常见的,明清两代民间就有很多这类的大型商船,也有不少被改造成了水师的战船,根据郑和时代已经确知的2500料、5000料巨舶,2000t以上也不成问题,最大可能到3500t,结构上一直是所谓的“水密隔舱”技术,这里的“水密隔舱”是现代技术术语,水密隔舱只是附带的效果,实际是起到船舶整体结构作用的,这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龙骨、肋骨结构,我的观点,中国 传统的福船结构,不存在西方意义的龙骨、肋骨,后期出现了类似于西方龙骨的构件。
帆的主流一直是硬帆,相对西方的软帆,具有受风效率高(但总的受风面积小于西方),操作简便,需要的操作人员少,1000t的船,50-60人就足以操作,西方同等吨位的帆船至少需要200人以上。
应该说这种结构,作为商船、货船是很好的设计,尤其是船帆的设计,操作简便,需要的船员少,但作为战船却有很多缺点,尤其是相对西方的战船,下面说一下
帆的主流一直是硬帆,相对西方的软帆,具有受风效率高(但总的受风面积小于西方),操作简便,需要的操作人员少,1000t的船,50-60人就足以操作,西方同等吨位的帆船至少需要200人以上。
应该说这种结构,作为商船、货船是很好的设计,尤其是船帆的设计,操作简便,需要的船员少,但作为战船却有很多缺点,尤其是相对西方的战船,下面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