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论专业还是业余的歌唱爱好者都有过,或者正在经历这样的两种难题:
1,同样高度的一个高音,在这首歌里面能唱,但是换一首歌,或者换一个字,马上一夜回到解放前,再也唱不上去了。勉强吊着脖子好容易唱上去了,也是极其不自然,一点也不轻松。
2,平日里练声的时候高低之间都是比较顺畅的,然而一到唱歌咬字的时候就突然卡住了,喉咙怎么都不听使唤。
于是,信心下跌,从此开始怀疑人生(声)。
不用怀疑,你的人声确实是中毒了!中的就是语言的毒。
为什么呢?
我尽量化繁为简的来解释一下:
人类的语言中每一个字的发音,都由辅音和元音(声母和韵母)组成。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不论你身处什么样的语言背景,不论你是哪国人,只要你发声,你就需要满足两个基本的条件:气流输出,声带闭合。两者缺一不可。
语言的发音包括辅音和元音。其中辅音字母又包含清辅音和浊辅音。
人们在发声的时候,元音很简单,婴儿在没有语言羁绊的时期,发的音都是元音,而且高低音畅通无阻。然而当我们学会了说话之后,一切都变了。就是因为语言中辅音的阻碍。
我来分析一下辅音阻碍发声的原理:
1、浊辅音的发声动作里面包含唇、齿、舌、喉部肌肉之间频繁的互动,碰撞接触,阻隔了我们原本通畅的气息。于是,相比起纯粹的元音发声,增加了不少肌肉的紧张,发声的难度就加大了。
2、清辅音的出现,则让我们漏气甚多,破坏了发元音的时候良好的声带闭合。于是当你讲话还算过得去,但唱到高音的时候却会不自觉的变成漏气的假声。
看明白了吗?我们发声的两个最基本条件:气流输出和声带闭合,就这样分别被浊辅音和清辅音给瓦解了,于是你的高音便唱不上去了。而当我们甩开一切辅音需要的喉舌肌肉,单独发出元音的时候,一切良好的嗓音状态都又回来了。这仿佛是个魔咒,世界上各国各民族的语言无一例外,都是这样一种情况。
(英文字母表):

结合到我们汉语普通话的时候,唱歌同样非常艰难,因为我们的辅音也很多,我们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接触的声母就是这个东西。而汉语普通话所要求的字正腔圆,其中“字正”这个环节就是首先保证声母必须清晰,而“腔圆”则要求了元音饱满。这就意味着,我们从学说话的那天起,就走上了破坏天然嗓音的不归路。
(汉语字母表):

并且,在伴随语言学习的成长过程中,后天形成的喉舌肌肉运动习惯慢慢的扎根,使得我们平时说话太大声嗓子疼,说的久了嗓子哑,唱歌的时候呢,则高不成低不就。
说到这里,不免让人有点难过,人类语言究竟还是没有进化出人人唾手可得的良好的发声方案,因为毕竟文明的诞生就是在违背自然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的。
不过,可喜的是潘多拉的魔盒里最后的天使叫做希望。所以,世界上广大的嗓音工作者,嗓音科学家们从古至今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全人类破解这一固执的难题。然而,迄今为止几千年来,受益者一直仅仅是少数的专业嗓音工作群体:歌手,播音员,戏剧演员等。对于不够幸运的普通人来说,嗓音只能在长年累月的语言环境中倍受摧残,随着年龄慢慢衰老,音色逐渐由清脆响亮变得暗淡无光,有些人则更甚,人未老,声先老。
而在专业的群体中,这条路也并不好走,发声训练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也经历了漫长的艰难过程。由传统的单纯模仿,口传心授,到后来的学院派教学,还有具体到一些教学法,比如依靠艺术化,文学化的抽象概念来引导声音状态,再到后来终于有了生理学,物理声学的介入,才为我们的训练带来多维的认知和训练手段。这要感谢科学家们的提醒!
如今,我们的声乐教学方法正在这样多元化,科学系统的空间里不断成长进步。更是新增了语言学和生理学、物理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于是便产生了直接以语言发音为训练基础,利用生理学的知识解析出各种不同语音背后嗓音肌肉运动的关窍,直戳中点,化解歌唱中咬字发音的难题。世界上没有解不开的锁,庖丁解牛的故事玩的就是事物内部关窍的解锁,我们声乐训练也应该是这样。
1,同样高度的一个高音,在这首歌里面能唱,但是换一首歌,或者换一个字,马上一夜回到解放前,再也唱不上去了。勉强吊着脖子好容易唱上去了,也是极其不自然,一点也不轻松。
2,平日里练声的时候高低之间都是比较顺畅的,然而一到唱歌咬字的时候就突然卡住了,喉咙怎么都不听使唤。
于是,信心下跌,从此开始怀疑人生(声)。
不用怀疑,你的人声确实是中毒了!中的就是语言的毒。
为什么呢?
我尽量化繁为简的来解释一下:
人类的语言中每一个字的发音,都由辅音和元音(声母和韵母)组成。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不论你身处什么样的语言背景,不论你是哪国人,只要你发声,你就需要满足两个基本的条件:气流输出,声带闭合。两者缺一不可。
语言的发音包括辅音和元音。其中辅音字母又包含清辅音和浊辅音。
人们在发声的时候,元音很简单,婴儿在没有语言羁绊的时期,发的音都是元音,而且高低音畅通无阻。然而当我们学会了说话之后,一切都变了。就是因为语言中辅音的阻碍。
我来分析一下辅音阻碍发声的原理:
1、浊辅音的发声动作里面包含唇、齿、舌、喉部肌肉之间频繁的互动,碰撞接触,阻隔了我们原本通畅的气息。于是,相比起纯粹的元音发声,增加了不少肌肉的紧张,发声的难度就加大了。
2、清辅音的出现,则让我们漏气甚多,破坏了发元音的时候良好的声带闭合。于是当你讲话还算过得去,但唱到高音的时候却会不自觉的变成漏气的假声。
看明白了吗?我们发声的两个最基本条件:气流输出和声带闭合,就这样分别被浊辅音和清辅音给瓦解了,于是你的高音便唱不上去了。而当我们甩开一切辅音需要的喉舌肌肉,单独发出元音的时候,一切良好的嗓音状态都又回来了。这仿佛是个魔咒,世界上各国各民族的语言无一例外,都是这样一种情况。
(英文字母表):

结合到我们汉语普通话的时候,唱歌同样非常艰难,因为我们的辅音也很多,我们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接触的声母就是这个东西。而汉语普通话所要求的字正腔圆,其中“字正”这个环节就是首先保证声母必须清晰,而“腔圆”则要求了元音饱满。这就意味着,我们从学说话的那天起,就走上了破坏天然嗓音的不归路。
(汉语字母表):

并且,在伴随语言学习的成长过程中,后天形成的喉舌肌肉运动习惯慢慢的扎根,使得我们平时说话太大声嗓子疼,说的久了嗓子哑,唱歌的时候呢,则高不成低不就。
说到这里,不免让人有点难过,人类语言究竟还是没有进化出人人唾手可得的良好的发声方案,因为毕竟文明的诞生就是在违背自然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的。
不过,可喜的是潘多拉的魔盒里最后的天使叫做希望。所以,世界上广大的嗓音工作者,嗓音科学家们从古至今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全人类破解这一固执的难题。然而,迄今为止几千年来,受益者一直仅仅是少数的专业嗓音工作群体:歌手,播音员,戏剧演员等。对于不够幸运的普通人来说,嗓音只能在长年累月的语言环境中倍受摧残,随着年龄慢慢衰老,音色逐渐由清脆响亮变得暗淡无光,有些人则更甚,人未老,声先老。
而在专业的群体中,这条路也并不好走,发声训练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也经历了漫长的艰难过程。由传统的单纯模仿,口传心授,到后来的学院派教学,还有具体到一些教学法,比如依靠艺术化,文学化的抽象概念来引导声音状态,再到后来终于有了生理学,物理声学的介入,才为我们的训练带来多维的认知和训练手段。这要感谢科学家们的提醒!
如今,我们的声乐教学方法正在这样多元化,科学系统的空间里不断成长进步。更是新增了语言学和生理学、物理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于是便产生了直接以语言发音为训练基础,利用生理学的知识解析出各种不同语音背后嗓音肌肉运动的关窍,直戳中点,化解歌唱中咬字发音的难题。世界上没有解不开的锁,庖丁解牛的故事玩的就是事物内部关窍的解锁,我们声乐训练也应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