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新东方GRE首席讲师的古典,因《拆掉思维里的墙》和《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两本书的热销,为大众熟知;而他的另一个身份,则是作为新精英生涯的创始人,为职场人士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2017年,古典的新书《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出版,以“呈现隐蔽个人爆发式成长的关键知识、方法和背后的逻辑”为主旨,再度引发高度关注。
在多年组织读书活动的过程中,我其实很少向大家推荐以励志类的畅销书籍。究其原因,主要是担心这些大多并未经过时间检验的书籍,出于扩大市场的目的,以迎合大众的口味为主,或是停留在大家认知的原有“舒适区”缺乏新意,或是虽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反常识”观点却无法自圆其说。
不过,阅读《跃迁》一书,就不必有太多顾虑。拥有中科院心理学硕士和新东方金牌讲师双重身份的古典,在逻辑严谨和通俗易懂之间,取得了难得的平衡,而且有不少实操性的策略,颇具可读性。
很多畅销类作品,往往把一些别人的思想更换几个关键词后,便据为己有。而古典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本书后面将书中引用观点甚至仅仅是借鉴思想的30余本书籍,分门别类,列出书单推荐给大家。其中既有像《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类的经典著作,也不乏《好好学习》、《精进》这种与古典年纪阅历相仿甚至更加年轻作者的作品,这种向知识源头致敬的态度,无疑是值得赞赏的。
必须承认,阅读是一件相当主观而且千人千面的事情,每个人对于同一本书的感悟大相径庭。
在此,仅仅列举出这本书对于我的五点重要启发,更多的,则是抛出一些书中的问题,期待大家能够通过阅读,在书中找到答案。
1、为何要回到知识源头?
在本书以及此前的一些文章中,古典把信息分成以下四个种类:
一手信息:是知识的源头,如研究论文、学术期刊、数据报告和行业大牛谈话等等;
二手信息:忠实转述信息,如名校教科书、MOOC、维基百科、行业报告、较难懂的书、行业领军人物和大牛推荐的书单、豆列以及公众号文章等等;
三手信息: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比如大部分畅销书,加入大量的案例、故事以及不精确的概念;
四手信息:基于个人体验的鸡汤,加入太多个人故事,大部分公众号和头条文章都属于此类。虽然三四手信息更加喜闻乐见,容易理解,但其中以偏概全的谬误比比皆是,难以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以这种知识来指导人生,也难怪《后会无期》中的苏米感慨到:“听过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相反,适当走出“舒适区”,啃一啃那些”界面“没有那么友好,却闪烁着历久弥新智慧的原著和论文,会有更加深刻的收获。
思考:大家是否听说过“一万小时天才定律”,这样的理念又是如何从“刻意练习”的严谨实验,演化成朋友圈中的万千鸡汤鸡血文呢?
2、跃迁思维对我们有何启发?
书名中“跃迁”(transition)这个词,借用于物理领域,指一种跨越式成长,一种能量激发下的突变。所有的跃迁都来自于类似的模式:受到激发的突变,没有中间状态。和大家更加熟悉的“成长”相比,:“跃迁”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营造出一个“标题党式”的新概念,而是有着深刻的底层逻辑。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水平,人与人的差距在不经意间越来越大。同为老师,有的应付几个班的学生,已经叫苦不迭;有的老师,却能在业余的碎片化时间,利用发达的移动网络平台,向上万人进行内容输出,成为全国闻名的“知识IP“,云泥之别,令人惊叹。而这种巨大差异,与跃迁思维有重大关系。
思考:跃迁的本质是什么?它与我们长期秉持的努力精进的态度是否矛盾?
3、教师“高价值区”何在?在古典看来,成为高手的战略,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高价值区”,战略性专注,然后用最有把握的方式取胜。古典以自己的老东家新东方为例,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了为何新东方能在同一个时间段涌现出大量名师,并总结出优秀教师的五项核心技能:
专业知识:在所教授的领域内,拥有系统的、科学的、可验证的知识;
课程设计:掌握根据学生不同需求合理设计课程的能力;
呈现能力: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及包括可见、多媒体在内的形式去表达;
个人魅力: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
积极心态:积极的心态以及重视内在修炼的系统。
思考:正确的个人提升方法,是循序渐进,把其中的某一项技能发展到极致,然后再提升下一项技能吗?如果不是,更合理的策略应该如何?
4、怎样实现“联机学习”一个人孤独学习的“单机时代”早已过去,现在是一个万物互联,人人互联的时代。在阅读一事上,踽踽独行不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们参加线下的读书会和线上的读书社群,其实都是联机学习的一种体现。在信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擅长“调和”和“整合”其他人的答案,往往比自己学、自己悟更有效率。一个学渣是如何通过”联机学习策略“申请到美国顶级大学的?无门无派的李小龙是怎样在5年的时间成为一流高手?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古希腊时代的广场辩论乃至文艺复兴时代的创意聚会,这几次人类文化群星璀璨的时代有着怎样的共同特征?这些,在书中的”联机学习“部分都给予了颇为翔实的回答。
5、如何建立“破局”思维提到“破局”,很多人会联想到政治家、企业家所应具备的大局观,殊不知,每个人工作与生活当中都有无数待破的“局”:理想和面包、事业与家庭、身体与事业、......我们身在局中,四顾茫然,焦虑和浮躁也就随之而来。为什么节食减肥往往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伴侣会因为对方没有时间陪自己而陷入无止境的争吵?为什么拖延和忙乱像一对捣乱的孪生兄弟和自己如影随形?如果你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上述的困境,书中会对你构建“破局之法”,提供很多启发。更多书中细节,在此就不多“剧透”了,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本书自行感悟,也欢迎你在阅读后输出自己的见解与大家分享。
教师啃书会,在行动中阅读这个世界,有相同志趣的你,一起来加入吧。加啃书会小秘微信tszjob,即可发起邀请。
2017年,古典的新书《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出版,以“呈现隐蔽个人爆发式成长的关键知识、方法和背后的逻辑”为主旨,再度引发高度关注。
在多年组织读书活动的过程中,我其实很少向大家推荐以励志类的畅销书籍。究其原因,主要是担心这些大多并未经过时间检验的书籍,出于扩大市场的目的,以迎合大众的口味为主,或是停留在大家认知的原有“舒适区”缺乏新意,或是虽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反常识”观点却无法自圆其说。
不过,阅读《跃迁》一书,就不必有太多顾虑。拥有中科院心理学硕士和新东方金牌讲师双重身份的古典,在逻辑严谨和通俗易懂之间,取得了难得的平衡,而且有不少实操性的策略,颇具可读性。
很多畅销类作品,往往把一些别人的思想更换几个关键词后,便据为己有。而古典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本书后面将书中引用观点甚至仅仅是借鉴思想的30余本书籍,分门别类,列出书单推荐给大家。其中既有像《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类的经典著作,也不乏《好好学习》、《精进》这种与古典年纪阅历相仿甚至更加年轻作者的作品,这种向知识源头致敬的态度,无疑是值得赞赏的。
必须承认,阅读是一件相当主观而且千人千面的事情,每个人对于同一本书的感悟大相径庭。
在此,仅仅列举出这本书对于我的五点重要启发,更多的,则是抛出一些书中的问题,期待大家能够通过阅读,在书中找到答案。
1、为何要回到知识源头?
在本书以及此前的一些文章中,古典把信息分成以下四个种类:
一手信息:是知识的源头,如研究论文、学术期刊、数据报告和行业大牛谈话等等;
二手信息:忠实转述信息,如名校教科书、MOOC、维基百科、行业报告、较难懂的书、行业领军人物和大牛推荐的书单、豆列以及公众号文章等等;
三手信息: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比如大部分畅销书,加入大量的案例、故事以及不精确的概念;
四手信息:基于个人体验的鸡汤,加入太多个人故事,大部分公众号和头条文章都属于此类。虽然三四手信息更加喜闻乐见,容易理解,但其中以偏概全的谬误比比皆是,难以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以这种知识来指导人生,也难怪《后会无期》中的苏米感慨到:“听过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相反,适当走出“舒适区”,啃一啃那些”界面“没有那么友好,却闪烁着历久弥新智慧的原著和论文,会有更加深刻的收获。
思考:大家是否听说过“一万小时天才定律”,这样的理念又是如何从“刻意练习”的严谨实验,演化成朋友圈中的万千鸡汤鸡血文呢?
2、跃迁思维对我们有何启发?
书名中“跃迁”(transition)这个词,借用于物理领域,指一种跨越式成长,一种能量激发下的突变。所有的跃迁都来自于类似的模式:受到激发的突变,没有中间状态。和大家更加熟悉的“成长”相比,:“跃迁”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营造出一个“标题党式”的新概念,而是有着深刻的底层逻辑。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水平,人与人的差距在不经意间越来越大。同为老师,有的应付几个班的学生,已经叫苦不迭;有的老师,却能在业余的碎片化时间,利用发达的移动网络平台,向上万人进行内容输出,成为全国闻名的“知识IP“,云泥之别,令人惊叹。而这种巨大差异,与跃迁思维有重大关系。
思考:跃迁的本质是什么?它与我们长期秉持的努力精进的态度是否矛盾?
3、教师“高价值区”何在?在古典看来,成为高手的战略,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高价值区”,战略性专注,然后用最有把握的方式取胜。古典以自己的老东家新东方为例,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了为何新东方能在同一个时间段涌现出大量名师,并总结出优秀教师的五项核心技能:
专业知识:在所教授的领域内,拥有系统的、科学的、可验证的知识;
课程设计:掌握根据学生不同需求合理设计课程的能力;
呈现能力: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及包括可见、多媒体在内的形式去表达;
个人魅力: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
积极心态:积极的心态以及重视内在修炼的系统。
思考:正确的个人提升方法,是循序渐进,把其中的某一项技能发展到极致,然后再提升下一项技能吗?如果不是,更合理的策略应该如何?
4、怎样实现“联机学习”一个人孤独学习的“单机时代”早已过去,现在是一个万物互联,人人互联的时代。在阅读一事上,踽踽独行不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们参加线下的读书会和线上的读书社群,其实都是联机学习的一种体现。在信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擅长“调和”和“整合”其他人的答案,往往比自己学、自己悟更有效率。一个学渣是如何通过”联机学习策略“申请到美国顶级大学的?无门无派的李小龙是怎样在5年的时间成为一流高手?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古希腊时代的广场辩论乃至文艺复兴时代的创意聚会,这几次人类文化群星璀璨的时代有着怎样的共同特征?这些,在书中的”联机学习“部分都给予了颇为翔实的回答。
5、如何建立“破局”思维提到“破局”,很多人会联想到政治家、企业家所应具备的大局观,殊不知,每个人工作与生活当中都有无数待破的“局”:理想和面包、事业与家庭、身体与事业、......我们身在局中,四顾茫然,焦虑和浮躁也就随之而来。为什么节食减肥往往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伴侣会因为对方没有时间陪自己而陷入无止境的争吵?为什么拖延和忙乱像一对捣乱的孪生兄弟和自己如影随形?如果你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上述的困境,书中会对你构建“破局之法”,提供很多启发。更多书中细节,在此就不多“剧透”了,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本书自行感悟,也欢迎你在阅读后输出自己的见解与大家分享。
教师啃书会,在行动中阅读这个世界,有相同志趣的你,一起来加入吧。加啃书会小秘微信tszjob,即可发起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