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贞吧 关注:13贴子:501
  • 6回复贴,共1
有男人论及“完美情人最应具备的条件”是: “作为一个男人,不应该让女人流泪!” 还道:“如果感情上一定有人受伤害,男人应做受伤的那个。” 但他们不知道(也许一早已洞悉却不说破)——女人会感激不让她流泪的男人。但最记挂、最思念、最放不下、最不甘心、最魂牵梦萦、最爱的男人,偏偏是令她流泪的那个。 犯贱? 当然。还用说? 但刻骨铭心的人,或那段情,怎少得了心如刀割、长夜哭泣、朝思暮想、行尸走肉? 受伤害的女人,当她恨你时,也付上同等的感情。几番离合,到头来还是要他,不怨不悔。 最后若有结果,眼泪没有白流,反而是一种点缀,值得回忆。凶终隙末有缘无份,眼泪便成为祭品。 虽然她可以自嘲,但你不要取笑,因为你不是当事人。 女人从末为过一个男人流泪,她的人生便一碗缺盐的汤——食不下咽时,眼泪滴进汤中,那微妙的咸味,令人和汤都丰富点。喜极而泣是你我心中最好的结局。 不让女人流泪的男人不算君子,不是义士。他只是无能为力吧? ——选自《还是情愿痛》李碧华 


1楼2009-02-10 09:45回复
    香港电影资料馆在2009年春推出《荧幕新潮》的第二波:《许鞍华+严浩的电视影片》。春光明媚,正宜继往开来。
    如果说电视时期的谭家明活用超前的电影语言去抒情言志,则许鞍华、严浩可说是多方尝试结合戏剧和纪实手法、探讨当代社会的病态和人性的异化问题。他们都经历了火红的六、七十年代,不约而同要通过电影热切追寻理想梦想,去认识社会人生。和同时代的电视新秀一样,他们愈追寻就愈看到香港社会的弊端;发而为对现实的不满、对基层人的关注、对不幸者的同情。
    不妨说许鞍华和严浩是志同道合,因此电视时期多次导编合作。他们从新闻事件特别是罪案中探寻人被污染扭曲以致丧失本性的现象过程,不论探寻有多深,都流露饱满的人文关怀,和诚恳的创意。严浩的导演作品较少,却从始至终关注基层人和新一代的生活思想,从他们的挫败迷失透视急功近利的社会,展示命运摆弄下人的可怜处境。
    他们也爱和陈韵文、舒琪、黄志等新锐的编剧合作;今次专题展选映了许鞍华(13部)、严浩(5部)1976-78年执导的大部分电视作品,虽非全部,也不能说全是成功之作,但相信足堪展示两位导演和几位编剧的个性特色、个别成绩。他们当年创作时可能并不自觉,经过三十多年时光的洗刷,如今细看,这些影片原来已为那火红的年代留下了见证;是可堪欣赏的信物,也是有研究价值的文献。
    同时举办的还有三个相关的座谈研讨会,分别邀请有关的主要创作人物和学者、评论人参加讨论。在此,电影资料馆谨向他们和曾协助本次专题展的机构:香港电台电视部、香港廉政公署、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致谢。


    2楼2009-02-10 10:32
    回复
      http://bbs.ent.163.com/bbs/tvb/263293.html
      小李


      3楼2009-02-10 10:37
      回复
        dgh dx 
        http://bbs.ent.163.com/bbs/tvb/36376.html


        4楼2009-02-10 11:07
        回复
          gd ad e nge 
          http://bbs.ent.163.com/bbs/tvb/308873.html


          5楼2009-02-10 11:12
          回复
            gj oiei 
            http://bbs.ent.163.com/bbs/tvb/247598.html


            6楼2009-02-10 11:13
            回复
              • 211.139.151.*
              最后的呼唤
              ○经常见内地人民法院公审、宣判、死囚示众的新闻片。犯人都剃光头,穿拖鞋。手镣脚铐,一个扣一个进出场。有些木然,有些嚣张。家属们只在庭外,囚车与囚车之间的缝隙,一望自己亲人——儿子、丈夫、情人、兄弟。因杀人、抢劫、贪污、制毒、贩毒……等罪名,判死缓无期徒刑,而更多难逃一死。上诉驳回后是即时押赴刑场做法的。
              ○一回看电视,匆匆而过的画面外,有童稚声音:
              ○“爸爸!爸爸!”
              ○它是不重要的“画外音”,VOICE OVER。但那回却清晰得很,也凄厉得很。在大人的哭喊中,仿见无助小孩,一时之间还分不清男女(小孩的声音都一样懵懂天真),泪流满面,大喊“爸爸”——谁知他已踏上不归路,从此不可以回家,共吃一顿晚饭,抱他、哄他,听他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爸爸不但无法教他,自己恨错已晚。
              ○稚子无辜。但大人做坏事,他受直接影响。最大的不幸是无可选择地在一个单亲家庭中成长,终生失去父爱。
              ○所以才在最后一刻,尽情地呼唤……
              


              7楼2009-02-13 07: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