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息中的意守是最重要的一环
(2017-10-19 21:40:18)
转载▼
标签: 修炼 分类: 修炼武术导引

众所周知,调身、调息、调心是练功的三要领,但三调仅仅是练功的入门阶段,最终达到身心统一和空化。这就是使三调进入‘忘身、忘息、忘心’的境界。不少练功者之所以久练收效不大,就是执守三调以为终点的缘故,三忘的过程首先是忘身,进而忘息,最后忘心。达到忘心才算进入真正的气功态。
调息中的意守是最重要的一环。人之一身,以腰为中界,气往上下行,中间以腰为界。
"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肚脐以下地方的“气”松沉下去,肚脐以上地方的“气”还是向上升.
下面这个铜人,是桩功的一种,模仿他站在那里,你会感到头顶有一股气像漩涡一样的旋转起来,那就对了。
(1)调息吸气相:肚脐以下地方的“气”松沉(降沉)下去,到哪儿去?到地球的重心去。肚脐以上地方的“气”,由背部、头颈后面提,向上升,到哪儿去?升到天空,无限的宇宙顶点。保证”气”在吸气相时,肚脐以下地方的“气”在地球的重心;肚脐以上地方的“气”在无限的宇宙顶点。这种感觉就是——意守。
(2)调息呼气相:在地球的重心的”气”,无限的宇宙顶点的“气“,都回到肚脐部。这种感觉也是意守。
(太极拳曰:吸在海底呼在天,呼吸二字紧相连,有人解得呼吸意,打遍天下是真拳)
然后尽可能的放慢呼吸,意守那种感觉。后来习惯这种感觉,意守身体上的舒服的感觉(这是喜的感觉,调心就是调到——喜,才达到调心的目的),之后应逐渐冲淡意守的意念,直至完全消除意念。最后放弃、忘掉意守本身的意念,达到忘心的境界。真正达到入定的境界!
此时只觉心神寂静,空明澄澈,宛如明镜,浑同太虚,主观与客观融合—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忘心。 按:此境界,既已忘心,即不可再起心,起心动念,此境界即消失而“出定”。在练功得此境界后,还可以有一定的残留效应,即不练功时亦可有空明宁静之感,杂念不生,应物不迷,对此应予注意护持。
两个图形是两个练功的形态,呼吸相均可以用上述方法。



标签: 修炼 分类: 修炼武术导引

众所周知,调身、调息、调心是练功的三要领,但三调仅仅是练功的入门阶段,最终达到身心统一和空化。这就是使三调进入‘忘身、忘息、忘心’的境界。不少练功者之所以久练收效不大,就是执守三调以为终点的缘故,三忘的过程首先是忘身,进而忘息,最后忘心。达到忘心才算进入真正的气功态。
调息中的意守是最重要的一环。人之一身,以腰为中界,气往上下行,中间以腰为界。
"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肚脐以下地方的“气”松沉下去,肚脐以上地方的“气”还是向上升.
下面这个铜人,是桩功的一种,模仿他站在那里,你会感到头顶有一股气像漩涡一样的旋转起来,那就对了。
(1)调息吸气相:肚脐以下地方的“气”松沉(降沉)下去,到哪儿去?到地球的重心去。肚脐以上地方的“气”,由背部、头颈后面提,向上升,到哪儿去?升到天空,无限的宇宙顶点。保证”气”在吸气相时,肚脐以下地方的“气”在地球的重心;肚脐以上地方的“气”在无限的宇宙顶点。这种感觉就是——意守。
(2)调息呼气相:在地球的重心的”气”,无限的宇宙顶点的“气“,都回到肚脐部。这种感觉也是意守。
(太极拳曰:吸在海底呼在天,呼吸二字紧相连,有人解得呼吸意,打遍天下是真拳)
然后尽可能的放慢呼吸,意守那种感觉。后来习惯这种感觉,意守身体上的舒服的感觉(这是喜的感觉,调心就是调到——喜,才达到调心的目的),之后应逐渐冲淡意守的意念,直至完全消除意念。最后放弃、忘掉意守本身的意念,达到忘心的境界。真正达到入定的境界!
此时只觉心神寂静,空明澄澈,宛如明镜,浑同太虚,主观与客观融合—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忘心。 按:此境界,既已忘心,即不可再起心,起心动念,此境界即消失而“出定”。在练功得此境界后,还可以有一定的残留效应,即不练功时亦可有空明宁静之感,杂念不生,应物不迷,对此应予注意护持。
两个图形是两个练功的形态,呼吸相均可以用上述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