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上午,菏泽“为村”故事会在菏泽会盟台隆重召开。在故事会上,我县砖庙镇十三村的“为村”管理员贾付巧讲述了她与“为村”的不解之缘。


贾付巧是村里的“大红人”,她是妇女主任,也是“为村”管理员。以前,她主要负责养老院里的日常工作,照顾老人们的起居生活。因老伴去世得早,她一个人时常感到孤寂。

但在接下“为村”的工作之后,她的日子变得充实、有滋味了,平时教教年纪大的村民使用手机,无聊时就上“为村”看看村庄大小事,或者逛逛全国其他村寨涨见识,“现在可幸福了,‘为村’就是我‘老公’”,这句话成了贾付巧的口头禅。

9月15日上午10点,大众网对砖庙镇十三村进行了现场直播,吸引了4.36万人在线观看,唱响了“世外桃源”般的十三村。


曹县砖庙镇十三村,由李路相村、苗庄、薛楼等13个自然村合并而得名。总户数1294户,总人口5130人,旧村占地2350亩,新村占地498亩,旧村合并后新增耕地1800亩,是曹县最大农村新型社区之一。它有着不少响当当的荣誉称号,省级生态文明社区、省级农村新型示范社区、省级旅游特色村等等······一听,就知道肯定是个美极了的村庄。

可早几年前,村庄还是一副颓败景象。农民住着老旧砖瓦土胚房,潮湿阴暗,乡村土路上,风一吹就尘土飞扬,遇上雨天便满地泥泞,人车难行,因为大部分胡同没有修建下水道,日常污水直接排放到村道上,生活垃圾也被随意堆放在路旁······这是中国乡土版图中最普遍又最真实,最不起眼又最不容忽视的一角。而就在短短几年间,“十三村”竟然逆袭了!

2011年4月,新“十三村”开工建设,按照“五通十有”社区总体规划,各项社区公共设施与新村建设同步进行,2012年6月便全部建成。如今再走进“十三村”,大部分人都会忍不住啧啧称奇。宽阔笔直的水泥大马路两旁,齐齐整整排列着两层高的红顶小别墅,村民家里明亮舒适,布置温馨,看这装修设计,还真不比城里差!



村庄环境更是宜居,天蓝水清,干净整洁。村庄里安上环保节能的太阳能路灯,修建污水处理站、雨污管网、环村林,还设计了人工湖、文化长廊等公共场所。闲时饭后,村民们悠哉漫步湖畔林间······,社区里各项设施配备齐全,有了社区医院、社区学校和社区服务中心,村民办事一站式解决,快捷又方便,看病到社区,小病不出村,孩子上学不用跑远路。还有环境好、伙食棒的养老院,孤寡老人们就在村里颐养天年,院里还会定期给老人家们做体检,一年发放几套统一款式的新衣服!

要把社区建设好,经济自然也不能落下。按照“农业园区化”新型社区发展蓝图,十三村大力发展社区经济,规划建设了商业服务区、加工产业区、高效农业示范区三大板块,引入高效设施农业技术,建成1000亩百果采摘园、500亩蔬菜大棚,发展成集休闲、娱乐、餐饮服务于一体的生态文化园和观光农业示范区。村里还建有5万平方米的农副产品交易大市场和恒温仓储库,1.6万平方米的创业园区,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通过完整的农产品种植及销售链条,每年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几百万收入。走在美丽乡村建设前沿的“十三村”,迎着“互联网+乡村”风潮,踏上信息高速公路,原本闭塞的小村庄,慢慢声名远播。今年,“十三村”也加入了“为村”平台,又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新鲜事儿。



有人在“为村”为家乡代言,宣传村庄美景;有人习惯了平时上“为村”搜罗村庄大小事;村支书兰守安则带动村民一起推广特产,村里已有40余款特色产品登上“为村”平台。

走在十三村村道上,有时候会惊喜发现村民们在沿街“卖艺”。这是村民们在农闲时打零工,他们编织的手工艺收纳筐,由村里企业统一收购,部分出口国外,部分放在各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兰书记说,村里有一家木雕加工厂,借助各大互联网平台做宣传,每月销售额已经超过20万了。

村民潘常均在村中经营一家饭店,他已经养成了没事就上“为村”的习惯,足不出户,刷一刷就能了解村中事儿,“为村”成了他获取信息的“左膀右臂”;村民郑永臣统一管理村里上千亩果园,原先,郑永臣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准备上市的油桃晒到“为村”平台上,误打误撞地快速打开了市场,附近村民争相前来采摘,一个多月就卖出3万斤,收入7万多元,郑永臣乐得合不拢嘴,“以前卖油桃得去摆摊,现在可容易多了!”十三村打出”互联网+农业“的王牌,正在“为村”平台上慢慢唱响。



如果你想欣赏十三村的田园式村景,到千亩百果园里采摘新鲜香甜的水果,定制精致时尚的手工艺家居用品,或学习十三村的乡村建设经验,都可以登陆十三村“为村”平台参观,与十三村村委及村民一起交流!
;十三村打出”互联网+农业“的王牌,正在“为村”平台上慢慢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