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症状较轻可依靠自身调节,如改善睡眠,改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少吃辛辣食物,勤漱口,多喝水,多进食一些清凉饮食,使体内的火气排出去。
火分虚实,实火虚火都会导致喉咙红肿、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口干、舌红等不适。实火又叫阳亢,即阳气太过旺盛,多由于火热之邪内侵或嗜食辛辣所致,精神过度刺激、脏腑功能活动失调亦可引起。
此类人容易出现亢奋、头痛、目赤、渴喜冷饮、烦躁、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干或起芒刺、脉数实,甚或吐血、鼻出血等症状。建议采用苦寒制火、清热解毒、泻实败火的原则和方法。常用中成药有三黄片、黄连上清丸、牛黄清胃丸、清热解毒口服液等。
阴虚火旺治疗时应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常用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
气虚火旺者治疗时应以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为原则,建议就医后使用汤药调理,常用中成药主要有补中益气丸等。
1
五脏“发火”及时消
心火
判断心火的标志是口舌生疮。忧愁思虑、激烈的情绪刺激、过量食用辛热食物,如辣椒、桂皮、芥末、香菜、花椒等,或鹿茸、人参等温热的补品吃得过多,都可能会引发心火。
实火的突出表现是面色发红,身体发热,容易心烦、失眠、口渴、口舌溃烂、舌尖发红、舌苔发黄。平时可以吃点芦根和带芯的莲子,清心泻火。由阴虚导致的心火旺,症状则有所不同,主要是心悸、心慌、感觉心跳得很不舒服,平时会有盗汗、颧骨发红、舌红少津的表现。此时最好用麦冬、太子参、酸枣仁泡点水喝,或者去药店买补心安神丸,通过滋阴安神来去火。
肺火
肺火也叫肺热。肺实热证多是因感受外邪,如六淫中的风、寒、暑、湿、燥均可化火,也可因机体素来阳气旺盛,加之情志因素中的喜、怒、思、忧、恐在一定条件下化火,火热导致邪热内盛于肺,肺失清肃而表现的肺经实热证候。咽喉肿痛,是肺实热证的基本特征。
实火的人咳嗽,声音较大而且重浊,呼吸声很粗,吐的痰又稠又黄;虚火的人痰较少,但痰中可能带血丝,且声音嘶哑,有盗汗,人会越来越瘦。
症状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同。上实火可以多吃点梨、杨桃、荸荠等,或者用罗汉果、薄荷、连翘、贝母泡水喝,这些食物都能起到清热宣肺、止咳平喘的作用;上虚火则可用燕窝、百合、梨、冰糖炖水,用来滋阴润肺、清凉降火。
胃火
胃火属于脏腑之火中唯一的腑火。其主要由三个原因导致:一是肝火犯胃。由情绪引起的火,容易造成肝胃不和,所以很多人一生气就胃疼。二是热邪犯胃。热得过度称为“邪”,这种上火天气热时更容易犯。三是吃得过于辛辣、湿热。像羊肉、狗肉等大鱼大肉吃多了就会产生湿热。
病从口入,最多见的是“吃坏了”。对胃火的判断,主要是牙龈肿痛。胃火中的实火让人舌苔黄,有口臭,口干,想喝冷水,牙龈肿痛,大便干燥,尿黄;虚火舌苔比较少,也是口干,却不想多喝水,脉细而无力。去实火可以吃点豆腐、豆花、绿豆,用点黄连、炒栀子;去虚火则可以吃点石斛和知母。中医里讲“瘦人多火”,所以人越瘦,平时越要少吃辣的,避开胃火。
肾火
肾火一般是由肾阴虚引起。肾火没有实火,大多为虚火。主要表现是眩晕耳鸣、失眠健忘、脱发、腰酸疼、咽干口燥,男性容易遗精,女性火大了则有可能导致闭经。要想降肾火,最好先滋阴补肾,平常可以吃点甲鱼、牡蛎,或者用西洋参、冬虫夏草进补,也可以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肝火
肝火产生在于情志不舒畅,郁而化火。上了肝火后,有个共同的特点是容易动怒气,口苦咽干目眩,俗称肝火旺。此外,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容易上肝火。因肝开窍于目,一般来说,目赤肿痛是肝火。具体来讲,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总想喝水,属于实火。阴分的主要功能,除了滋养、濡养各脏腑组织外,还负责制约阳气,以免阳气外露。
阳气是以热、动、升为特点,阴分则以寒、静、降相对应。若阴分亏虚,无力制约阳气,人体会出现阳气偏盛的虚热状态,所谓阴虚则生内热。阴虚火旺属虚火,多由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
判断自己是上了哪种肝火。实火的上火时间较长,要泻火先得清肝,可以用决明子、夏枯草、菊花、玫瑰花泡水,或去药店买点丹栀逍遥丸;虚火的往往病势缓慢,病程较长,可以吃甲鱼、水鸭、燕窝等滋阴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