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吹邪,日常苏邪放飞自我,泥石乱流想到什么编什么
盲约
那叠手记被偶然发现是在雨天的下午。
从昨晚起阴沉了一天一夜的云堆像吸饱水的棉花,终于承受不住水的沉重,开始在空中崩塌,细密雨针穿刺出孔洞,露出一根根日光闪耀的利剑来。
彼时黎簇正趴在自习室睡觉,被阵潮气扑醒,探头看看才知道下了雨。天已擦黑,他绕过在门口打电话叫室友来接的女生,无所谓地晃悠过狭长走廊,钻进空荡荡的阅览室。阅览室外层整齐排着铁质书架,书也是新崭崭的,不曾被翻动多次的样子。往里去则是旧书柜,生机褪出后木质因为雨季来临而沁入水色,放在这里发霉的年头和这座学校一样长,里面倒是干爽,没什么潮气,堆放的多半是老的竖版印刷,也有出自中华书局或三联的皮封烫金的精装译本,零星还有一些线装。
柜门被打开了,角落微微凌乱。张薇薇推着书车进来,见黎簇在旁边,喊他帮一下忙,他由此被那个格格不入的樟木盒子吸引,看到了不知谁遗留的记忆,不属于这个时代的。
黎簇猜测时间,摸了摸纸页,估计是誊写过的。
隽秀字迹散发着墨水的幽芬并香樟的温平,磨去了故事残余的味道。它们描述了一位神父,简略地记录着他奔波在异国与炮火中的半生。
光年是唯一用速度衡量的距离单位,到达地球的阳光是小数点后四个零并一五二二一光年前的太阳,黎簇捧着一个过去穿越而来的时间,手是它与现实交汇的奇妙节点。
雨水打上树叶出奇地静,长满青苔的天井底下积着薄薄一层水,波纹扩散、交叉、泯灭,方正的倒影里生长着高大的榕树,十足默然。
注定是拿喜怒哀乐去买别人的悲欢离合,有限的演绎总是叙述不完所有细枝末节的真实。
安稳二字在遍地惊涛骇浪的世道被抹去了。神父是家里最小的儿子,八岁上被送去国外就读了神学院,以致他这之前的记忆都像蒙了层毛玻璃一样模糊不清。改头换面成了受他国旗帜庇佑的洋人,皮相却还是不脱地道的中国南方,一张口仍是他以为早已遗忘但打个旋就轻易讲来的乡音。
本地的教堂年前还是有神父的,胡子一大把的洋老头披着传教的伪装干着倒腾明器的勾当,被督察抓了后灰溜溜地回了国,这里也就空下来,剩个老门房守着。
年轻的他已无家可归,于是搬了进去,在神台上重新点起长明灯,驱散遮蔽耶和华双眼的阴暗,使他得以垂下慈爱悲悯的目光,注视因走出伊甸园而正蒙受灾难的世人。
城里富贵人家纷纷把孩子送来,他们见过外国人特别的优待,相信神父身份背后中立的国家是这纷乱里最牢靠的保命符。
少年少女被分为两个大班,由神父带领着从最基础的字母语法学起,日复一日祷告、唱诗、学习圣经,由生涩渐渐变得熟练。神父咏唱的发音无可挑剔,教导他们总是尽心尽力,眼睛专注于向孩子们传达纯圣的主,但他眺望窗外时摩挲胸前十字架的手指却正相反,表露着被欺骗的厌烦与清醒的迷茫。
孩子们习惯了在忽近忽远的炮声里听他授课,在想家或空袭来临的夜里跑向他,从他温宁的面容汲取点点安慰,耳目埋入他怀中躲避流弹撕裂空气发出的尖鸣,低声问他,关根神父,天什么时候才亮。
神父将手覆于他们头顶,抬头看向防空洞唯一的出口,隧道深长,看不到是否有光。
惊蛰后来了一支部队。
副官对关根神父说,队伍临时驻守这里,要征用教堂。
神父答应了,要求他们呆在划定的区域里,不能破坏主的安宁。
年幼的孩子们趴在格窗边,一双双沉重布满污迹军靴踏击地面,响动惊飞了院后树上的老鸹。他们是惊惧的,他们亲眼见识过恶鬼般的日本人如何向关根神父开枪。神父不为所动,坚决拒绝搜查。子弹不知道打到他哪里,涌出的血液染红雪白的脖颈、淀深漆黑的常服,溅在日本人混合着各种的长筒皮靴上却看不出任何触目的颜色——那东西每天践踏着的本来就是这片土地的血。
这些只言片语刺激着他们敏感的神经。
直到夜晚,神父才见到了部队的长官,是个年轻的人,轮廓硬挺,带着一把刀,不是常见的制式军刀,很古朴,用布包得很严。
神父对他颔首示礼,军官同样对他点头,表示感谢。末了对他说,半夜不要再随意开门。
他越发谨慎起来。
地窖里的人看到神父,本来勉强站着的姿势立刻改成坐,黑眼镜下方一张嘴笑嘻嘻的,看他靠近了,问,是不是冤家来了?
关根神父没答话,只动手,拆解掉透红的绷带,用棉签蘸药敷上他的腿,再用绷带包裹。包完了他抬眼,他们弄的?
那人摇摇头,缓慢放平腿,一本正经地吹牛道,谁能撵得上黑瞎子,哑巴张那不讲究平等自由的买卖我不做,到底东西在我这儿。
方知上面那位原来就是张起灵。
黑瞎子接着道,别呀,等等,我这儿也有伤。说完指了一下地方。
神父掀起叠重的眼皮,圆的杏核样的黑眼仁撇他一下,飘出些对他得便宜卖乖的责难。见活蹦乱跳的也不再理他,只叫他赶紧拿热面包吃,自己去看另一头仍熟睡的两个病号,灰扑扑的军装并不合身,毕竟都还是半大孩子,却已经扛了好几年枪,肩膀比他要厚实。
盲约
那叠手记被偶然发现是在雨天的下午。
从昨晚起阴沉了一天一夜的云堆像吸饱水的棉花,终于承受不住水的沉重,开始在空中崩塌,细密雨针穿刺出孔洞,露出一根根日光闪耀的利剑来。
彼时黎簇正趴在自习室睡觉,被阵潮气扑醒,探头看看才知道下了雨。天已擦黑,他绕过在门口打电话叫室友来接的女生,无所谓地晃悠过狭长走廊,钻进空荡荡的阅览室。阅览室外层整齐排着铁质书架,书也是新崭崭的,不曾被翻动多次的样子。往里去则是旧书柜,生机褪出后木质因为雨季来临而沁入水色,放在这里发霉的年头和这座学校一样长,里面倒是干爽,没什么潮气,堆放的多半是老的竖版印刷,也有出自中华书局或三联的皮封烫金的精装译本,零星还有一些线装。
柜门被打开了,角落微微凌乱。张薇薇推着书车进来,见黎簇在旁边,喊他帮一下忙,他由此被那个格格不入的樟木盒子吸引,看到了不知谁遗留的记忆,不属于这个时代的。
黎簇猜测时间,摸了摸纸页,估计是誊写过的。
隽秀字迹散发着墨水的幽芬并香樟的温平,磨去了故事残余的味道。它们描述了一位神父,简略地记录着他奔波在异国与炮火中的半生。
光年是唯一用速度衡量的距离单位,到达地球的阳光是小数点后四个零并一五二二一光年前的太阳,黎簇捧着一个过去穿越而来的时间,手是它与现实交汇的奇妙节点。
雨水打上树叶出奇地静,长满青苔的天井底下积着薄薄一层水,波纹扩散、交叉、泯灭,方正的倒影里生长着高大的榕树,十足默然。
注定是拿喜怒哀乐去买别人的悲欢离合,有限的演绎总是叙述不完所有细枝末节的真实。
安稳二字在遍地惊涛骇浪的世道被抹去了。神父是家里最小的儿子,八岁上被送去国外就读了神学院,以致他这之前的记忆都像蒙了层毛玻璃一样模糊不清。改头换面成了受他国旗帜庇佑的洋人,皮相却还是不脱地道的中国南方,一张口仍是他以为早已遗忘但打个旋就轻易讲来的乡音。
本地的教堂年前还是有神父的,胡子一大把的洋老头披着传教的伪装干着倒腾明器的勾当,被督察抓了后灰溜溜地回了国,这里也就空下来,剩个老门房守着。
年轻的他已无家可归,于是搬了进去,在神台上重新点起长明灯,驱散遮蔽耶和华双眼的阴暗,使他得以垂下慈爱悲悯的目光,注视因走出伊甸园而正蒙受灾难的世人。
城里富贵人家纷纷把孩子送来,他们见过外国人特别的优待,相信神父身份背后中立的国家是这纷乱里最牢靠的保命符。
少年少女被分为两个大班,由神父带领着从最基础的字母语法学起,日复一日祷告、唱诗、学习圣经,由生涩渐渐变得熟练。神父咏唱的发音无可挑剔,教导他们总是尽心尽力,眼睛专注于向孩子们传达纯圣的主,但他眺望窗外时摩挲胸前十字架的手指却正相反,表露着被欺骗的厌烦与清醒的迷茫。
孩子们习惯了在忽近忽远的炮声里听他授课,在想家或空袭来临的夜里跑向他,从他温宁的面容汲取点点安慰,耳目埋入他怀中躲避流弹撕裂空气发出的尖鸣,低声问他,关根神父,天什么时候才亮。
神父将手覆于他们头顶,抬头看向防空洞唯一的出口,隧道深长,看不到是否有光。
惊蛰后来了一支部队。
副官对关根神父说,队伍临时驻守这里,要征用教堂。
神父答应了,要求他们呆在划定的区域里,不能破坏主的安宁。
年幼的孩子们趴在格窗边,一双双沉重布满污迹军靴踏击地面,响动惊飞了院后树上的老鸹。他们是惊惧的,他们亲眼见识过恶鬼般的日本人如何向关根神父开枪。神父不为所动,坚决拒绝搜查。子弹不知道打到他哪里,涌出的血液染红雪白的脖颈、淀深漆黑的常服,溅在日本人混合着各种的长筒皮靴上却看不出任何触目的颜色——那东西每天践踏着的本来就是这片土地的血。
这些只言片语刺激着他们敏感的神经。
直到夜晚,神父才见到了部队的长官,是个年轻的人,轮廓硬挺,带着一把刀,不是常见的制式军刀,很古朴,用布包得很严。
神父对他颔首示礼,军官同样对他点头,表示感谢。末了对他说,半夜不要再随意开门。
他越发谨慎起来。
地窖里的人看到神父,本来勉强站着的姿势立刻改成坐,黑眼镜下方一张嘴笑嘻嘻的,看他靠近了,问,是不是冤家来了?
关根神父没答话,只动手,拆解掉透红的绷带,用棉签蘸药敷上他的腿,再用绷带包裹。包完了他抬眼,他们弄的?
那人摇摇头,缓慢放平腿,一本正经地吹牛道,谁能撵得上黑瞎子,哑巴张那不讲究平等自由的买卖我不做,到底东西在我这儿。
方知上面那位原来就是张起灵。
黑瞎子接着道,别呀,等等,我这儿也有伤。说完指了一下地方。
神父掀起叠重的眼皮,圆的杏核样的黑眼仁撇他一下,飘出些对他得便宜卖乖的责难。见活蹦乱跳的也不再理他,只叫他赶紧拿热面包吃,自己去看另一头仍熟睡的两个病号,灰扑扑的军装并不合身,毕竟都还是半大孩子,却已经扛了好几年枪,肩膀比他要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