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境琴心吧 关注:66贴子:7,252
  • 17回复贴,共1

【影评】《一九八四·甲午大海战》之我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7-12-16 20:52回复
    大约上个月,抽了一个周末的下午,把这部电影看了。选择看这部电影,一方面源于它取材于历史,另一方面在于其中的一些演员是我所关注的,例如陆毅等。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相信大部分的观影者和我一样,对此并不陌生,对于其中涉及到的一些主要角色,例如邓世昌、丁汝昌、李鸿章等都不陌生。因此,无论是当时影片上映时,还是时隔五年后的现在,选择观看这部影片,与其说是了解剧情内容,不如说更多的是站在欣赏的角度去看电影对历史的还原,对人物的刻画,对技巧的运用等。
    首先,先来谈谈这部电影给我的整体感受。作为一部反映晚清及后的电影,和大部分同时期电影一样,电影的基调被定位在了一个“悲”字上,例如《黄飞鸿》等。毕竟,历史早已写就。而面对任人欺凌、丧权辱国的大背景,作为反映海军的电影,特别是反映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水师的影片,除了“悲”,还有“哀”,更有“壮”。说到“哀”,是因为影片反映的不仅是北洋水师的英勇,还有清政府官员生活上的奢靡腐败,精神上的空虚麻木,虽不过寥寥数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让观者怒官之糜烂,哀国之衰败。而说到“壮”,无论是面对敌国海军炮轰时我军的奋力抵抗,还是誓与敌军同归于尽时的大义凛然,无不强化了影片的主题,渲染了影片的色调。
    其次,再来谈谈人物刻画上留给我的印象。影片着力塑造了邓世昌、伊东佑亨、刘步蟾、丁汝昌、李鸿章等主要人物,女性人物上塑造了小妹、慈禧太后。相比较而言,给我留下较多印象的的是邓世昌、刘步蟾、李鸿章和小妹。邓世昌,观剧可知,戏份最重,刻画上着墨最多,无论是前期的意气风发,中期的一幕一景都无疑是为我们去塑造那个名垂青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刘步蟾,对于这个人物,我原本不太了解,但是通过影片的展现和演员的塑造,对这个人物抱以极大的好感,觉得演得很生动和自然。李鸿章,其实影片戏份上不多,但尽管只是几个片段和场景的描摹,演员演得很到位。小妹,她作为剧中唯一着重表现的女性角色,既突出了邓世昌那边的情感线,同时通过演员的塑造,可以看出,这个人物自己也是独立存在的,是有灵魂的。
    下面,通过电影截图来具体谈谈我比较喜欢的一些片段。
    片段1:





    这个场景表现的是小时候的邓世昌,虽是小小年纪,但无论是学养、见识,还是胸怀,都已经鹤立鸡群了。在外籍教师面对懵懂无知且毫无自主意识的学生时,在教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孩子出现了——独立自主,思想成熟,见解深刻,志向高远,立刻脱颖而出。这一段的演绎上,首先,小演员演得好,神情到位,特别是目光,对答时显得不骄不矜、不急不躁,沉稳而坚定。其次,出现的场景设定好。站在门外的他,犹比门内的受教者更为出色,先声夺人更是吸引人的注意力。另外,观看这一段时,我脑海里的第一联想是孩提时课本里的那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里周恩来的插画,二者在人物呈现上都是思想成熟,心怀家国,有异曲同工的特点。


    2楼2017-12-16 22:07
    回复
      2025-08-10 10:34: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片段2:






      这一段,大概是整部影片我最喜欢的一段了,喜欢的程度犹比后面邓世昌决意撞击敌船同归于尽,并最后与爱犬一同葬身大海更甚。其实此段情节并不是主要情节,之所以特别钟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演员的演绎。当时,邓世昌(陆毅饰演)在他国遇到了挑衅,委实寻常。那时候的大清国从外到内基本都已经腐朽衰败,没有国力谈何地位,更何况这是在其他国家,遇到排华者实在是不稀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在当时也是屡见不鲜了。
      几个大兵围聚过来,其中一个更是直接走到邓世昌的身边,以嘲弄的目光、轻佻口吻和侮辱的方式对待他,信手拉起了他的长辫子。再看邓世昌的应对。屈辱当前,他既没有像一般华人那样息事宁人、委曲求全或者行止谄媚,也没有立时脸红脖子粗地与人厮打到一起。他首先笑着说了一句“谢谢”,不失礼节,只不过这笑意仅存于面,而未达眼底,紧跟着他说的是“请尊重”,明确、坦然地表达出自己的不满,不卑不亢,且有理有利有节。随后,他抬手扭住了对方拽住自己鞭子的手,微微咬牙,暗暗用力将其掰开,还顺手将长辫子往后一抛,竟是说不出的潇洒写意啊。抛辫子的一个动作,我至少看了三遍。原来令人憎恶,多少人要砍去的长辫子,在他的动作和气质下,也能如此“摇曳生姿”,哈哈哈哈哈。再后来,他狠狠地将那些寻衅的人教训了一顿。君子动口也动手啊。但就其神态、行止来说,一派气定神闲、雅贵端然。气定神闲,因为他武力值不错,所以胸有成竹;雅贵端然,因为他既受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也受过西方先进文化的洗礼,而且,还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他问心无愧。
      这一场戏,时间不长,但是动作不少。而演员陆毅,首先是对节奏感的把控不错,先松后紧,先慢后快,张弛有度,戏显得有张力;其次,对于不同节奏下的表情展现上生动,挑眉轻笑,或咬牙薄怒,都很准确。再次,情感的流露上,既有含蓄时,也有外放处。


      3楼2017-12-16 22:40
      回复
        片段3:



        这是一批学成归国,有心报效的青年志士,也是一批年轻的军官。他们站在甲板上,身穿海军制服,手握长刀,接受领导们的检阅。从他们整肃端然的形容,严谨规范的行止,庄重虔诚的态度,可见他们有着专业素养,更有着军人风范。不远处检阅他们的李鸿章,看着阳光下他们年轻的面庞上坚定的神色,仿佛是看到了大国明日的希望。日薄西山、垂垂老矣的脸上露出了感怀之色,混浊的眼中流下泪来。


        4楼2017-12-16 22:49
        回复
          片段4:




          影片中的小妹与邓世昌有青梅竹马之情,长大后虽几年未见,但褪去稚气后多了对这位少年英才的倾慕之心。只可惜,神女有心襄王无梦。邓世昌志在国家,不愿涉足感情,也不忍拖累她。小妹听到邓世昌喜欢德国古牧,便特地为他带回一只,看得出来还是经过小妹驯化过一段时间的,足可见其用心。一个人只有心中牵挂着另一个人,才会在意他说过的每一句话,哪怕只是随口一句,也必不见忘。虽然邓世昌委婉地拒绝了姑娘,但我们从他的眉目之中,依然可见其情意。其实是两情相悦的。原本,若是二人皆有此心,那只狗可做为信物。可惜,最后是姑娘独自一人离开了,狗成为了她对他的情意表达,成为了他对她的情感寄托。
          这一段中,最动人的点是狗开始不听话,并且因为与小妹有感情了,不愿意她离开,想要跟着她。被她吼了一嗓子,只好乖乖趴下。被主人狠心抛下了的大狗说不出的乖萌和可怜兮兮。小妹将狗赠予了邓世昌,自己不拖泥带水地离开,表现出了作为新女性的果敢独立。而她回眸时含泪的眼神,更诉说了主人内心深处的眷念。他问她狗的姓名,她看着远处夕阳之下的那一人一狗,脱口喊出了“太阳”二字。虽然是夕阳,虽看上去有些孤单,但却仍是温暖的,是她心中最明亮的,最珍视的存在。


          5楼2017-12-16 23:15
          回复
            片段5:



            北洋水师因为军费吃紧,导致枪支弹药等都严重不足,不得不借以平时的训练弹等,打折海军的实力,影响战局的成败,也威胁兵士的生命。而这些原本是可以改变和避免的。盛怒之下的邓世昌闯进官员的房中,看到的是正沉醉在温柔乡中左拥右抱与女子调笑的官员们。看到麻木自私的官员,看到他们的肆意挥霍,邓世昌怒而举鞭。只可惜,大清国像邓世昌这样的为官者太少,且官位不够高,正所谓是人微言轻、势单力薄。愈是展现出他的愤怒,愈是可以让我们这些已知历史的观众感受到眼见着时代背景下他们一步步走完命定轨迹后的深重的无可奈何。看着一场戏时,我脑海中反复萦绕的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虽朝代不同,性别不同,但此情此景,历史重现,悲剧重演,影响更远。


            6楼2017-12-16 23:35
            回复
              片段6:






              观看这部影片,刘步蟾给我的感觉整体来说是满腔热血的,但相比邓世昌展现出的锋芒和光彩,这个人物偏向稳重踏实,含蓄内敛。影片对这个人物的展现相对是比较片段化的,而这一个场景下的情节是整部影片中关于表现他的我最喜欢的。大战在即,大敌当前,从内心来说,他们都想取胜,都想拥有更多的装备。他们水师军备不足,炮弹等装备都非常有限,所以都非常珍惜。炮弹(还是鱼雷?不记得了)一船仅分得一枚,多的那一枚还得通过抛铜钱来决定其最终归属。这段情节好在以下几点:其一,以小见大。通过小的场景,简单的情节,应和了影片的背景和人物精神。试想下,武器弹药对于战场何其重要,这里却要用看似戏谑的方式来决定归属,何其讽刺。其二,演员对于人物的把握相当生动、细腻。
              影片中,刘步蟾拿出了一枚铜钱,一枚普普通通的铜钱,却是意义重大,它决定的是炮弹的归属,更可能是他们的命运归属。多一枚炮弹,也许战场上多一分胜利的可能,多一分生还的希望。刘步蟾举着那枚铜钱,却是双眉蹙起,微微仰首,面上是听天由命的无奈,但却只是淡淡的,并不深重;他抛出铜钱后,双目紧盯着铜钱的走向和最后的形态,关注的是自己和一船人的命运,眼睛是心灵之窗,表现出关键时刻人物内心的急迫焦灼;随后,铜钱落地了,最后的一枚归了对方,他并没有流露出多少失意,反倒是面上现出惯常的浅淡温和又不失真诚的笑意来,甚至带着尘埃落定后的释然。只是那一句“归你了”,多少还是让人感到他失去它之后的遗憾,却依旧是淡淡的,似乎那意味就像他的声音一样,可以飘逝在风中。
              整体上看,影片中刘步蟾这个人物传递给我了八个字——得之欣然,失之泰然。如果说邓世昌的风采令人仰慕,风骨令人敬重,命运令人感喟,那么这个人物的处世态度令我欣赏。


              7楼2017-12-17 00:04
              回复
                我上初一时学校放的,印象深刻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12-17 00:10
                回复
                  2025-08-10 10:28: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片段7:










                  邓世昌率水师英勇抗敌,决定不惜以同归于尽的方式也要撞沉敌船,并最终殁于大海之中,连同他的爱犬和他之前的深厚感情,这段故事我早在十多年前便听过,当时便是深深感动,特别是为他和爱犬之间的情义所打动。这次在这部影片中,我得以看到了这些情节,这也是我第一次看有关甲午海战的影视作品。
                  影片中的这一段也是浓墨重彩的一段情节,陆毅饰演的邓世昌身着红披风,战役中沾染上了尘土,被炮火损坏;他的面上也满是战火硝烟的痕迹,早不复影片初时的整洁俊朗和意气风发,但他的眸光于悲愤中更见坚毅。不退不让、脱下官帽的那一刻,他不再是管带,不再是官员,就像是这船上任意一个可以为了战场成败,为了国家荣辱舍生忘死的军人;而拉起绳子让军旗不倒的那一刻,他依旧是这艘战舰上的指挥者,但更是彰显北洋水师这支中国清末海军队伍宁折不弯的脊骨所在,是凝聚整艘战舰上所有兵士心志的军魂所在。
                  军舰毁,人落海。邓世昌在波涛中沉沉浮浮,而他的爱犬本已获救,却因看到主人命悬一线,而执意重新跳入水中,奋力向其游去。邓世昌看到后,满心不忍,大声呼喊让其回去。他虽已抱死志以图殉国,但不愿让爱犬与自己一同殒命于海中。而狗却不愿放弃他独自求活。最终,这一人一犬都淹没在了海浪之中。片刻后,海面上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就仿佛方才的一切都是一场梦。只是,这梦中的主人公再也不会微笑着,挥着手臂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而是化作了史书中薄薄的一页,供后人凝思缅怀。
                  邓世昌这个满面尘灰的形象大抵是我目前看过的陆毅的形象之中最没有“形象”的一个了,但恐怕却也是他自己所饰演的角色之中,最为硬汉、烈性的一个角色吧。通过这部剧,看得出主创人员对其用心。
                  说到观影后的感觉,还有几点想提提。其一,影片对于战争、战场的展现还不是很充分,相比同背景、题材的电影来说,海战感觉还是有些弱化,可能是着重去展现人物了。其二,有些细节的表现上,还可以更精致一些。例如,最后邓世昌和狗一起没入水中,看上去感觉像是自主没入,不像是被海浪淹没,有点不太自然。其三,铺陈的技巧上,似乎看得并不明显,可能也和选材和主题有关吧。其四,主题的沉郁性和情感撞击的烈度,还不够强。不知道其他人怎么看,至少我观影时,有好几处,虽有感动时,却没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峰值,便又被冲淡了。当然了,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观影感受,一家之言,难免有失偏颇,欢迎探讨,不喜勿怪。
                  <完>


                  9楼2017-12-17 00:41
                  回复
                    这部戏我看过三遍,还专门下载了看,然后剧中最喜欢陆毅演的那个角色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12-21 16:5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