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有句俗话,叫做“一路‘小屁’,走向胜利”。这句不是很雅的糙话原本最多被用在麻将牌桌上,而后股市中也常常被人引用。这也足见是话糙理不糙。仔细观察《七十七天》的票房走势就不难发现,这句俗话也正是本片迈向“一个亿小目标”的方式。
这种方式用电影行业的话来说,就是长线放映。这也是宣发方为影片制定的主战略。王燚告诉记者,《七十七天》并没有票补这种营销手段。“电影是以情感共鸣为导向,不是以价格为导向”。
在没有票补的情况下,影片上映后的走势不仅不难看,而且还有小幅上扬,这也进一步激励了宣发团队,说明影片的口碑是正面的。
王燚说,当时他们就在想,“要让正面口碑被进一步放大”。此后,宣发团队依然在组织观影,依然在做很细致的口碑维护。“大规模上映后能做的营销动作有限,但是我们要把有限的工作精细化完成,随着每周变化采取不同的对策。”
“户外爱好者、影迷、文艺青年”
成为核心受众
“从宣发角度看,《七十七天》这次赢在受众定位上。”邱庄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同样作为局外人的谢世明也持相同的观点。“把户外爱好者、影迷、文艺青年作为核心观众,是影片成功的关键。”
正如王燚所说,影片的卖点和定位并不难找,但如何在实际中落实是关键。因此,“用最简单的方法把电影票卖给需要的人”,就成了这次只有百万级别宣发预算营销的关键。从策划到执行,宣发团队一直秉持着少犯错的原则。
和邱庄、谢世明分析的一样,王燚他们也把影片的核心观众大致分为普通影迷和户外爱好者两部分,以便“逐个击破”。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8115abd2682762d0803ea4b790ee0849/57fc9b3df8dcd1009258ecd0798b4710b8122f3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