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戏的关系就是这样,你会很自然地去做很多不自然的事情”
由知名小说改编的犯罪题材电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12月22日上映,日前,该片的男主角邓超接受了记者的微信采访。这是邓超继《烈日灼心》后再次出演犯罪题材国产片,相当引人关注。邓超说,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就是中国也可以拍这样犯罪题材的电影了。
谈电影经
“中国也可以拍
这样犯罪题材的电影了”
记者:之前你有没有看过《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原著?
邓超:看过。我觉得电影对原著改动并不大,雷米写得非常好,是个挺难改编的小说,因为太精彩了,而且很多细节做得非常极致和意想不到。
记者:有读者认为你扮演的方木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你觉得呢?
邓超:这可是千言万语了。因为我们拍这样高智商犯罪、或者说心理画像师的题材不多,所以这样的角色也不多。我是觉得就像是一个看起来神经兮兮的人,实际上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在干嘛。用亦正亦邪来形容他都过于简单了,就像他最后跟江亚说的话一样:“江亚,我是一名警察,我会让你这束邪恶的光熄灭。”其实他还是代表正义。原著里说方木像“沉睡的狮子”一样,就是他的阅历让他呈现这种状态,他恨江亚,又情不自禁靠近他。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对自己的专业有很强烈的定制,就像聊到表演我特别爱和你聊,你说聊个什么美甲可能我就没兴趣了。
记者:犯罪题材的国产片其实还挺少的,你觉得《城市之光》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邓超:我们之前看过很多美国的、韩国的、香港的犯罪题材电影,像《七宗罪》什么的,我觉得这个电影最大的兴奋点应该是我们自己终于也可以做这样的电影了,我们也有一个不是非常传统的警察!中国也可以拍这样犯罪题材的电影了。
记者:拍这个戏最难的是什么?
邓超:是吃避孕套吧,这是一个很认真的体验,感谢道具给我做了一个非常非常逼真的糖衣的那种。但是打开吃进去的那个过程,在大屏幕上是非常清楚的。道具老师怕我有不适感,试了好几种,但是弹性啊都不太像。后来就吃了真的,当时没想太多,就是想把它吃到到肚子里。你和戏的关系就是这样,你会很自然地去做很多不自然的事情。这没什么,就是很正常的我一个工作而已。
唠对手戏
“我的感受太强烈,
有时会有一点失控”
记者:这次你和阮经天的对手戏很精彩,能聊聊他吗?
邓超:我觉得他非常棒,小天是个特别敬业的演员,所以他会躲起来,有时候我们团队大家一起去吃个火锅啊他就会刻意地躲开我们,他觉得我不应该跟你们在一起,我后来想我觉得也对。其实在这个电影的拍摄过程当中我们基本达到了都很讨厌这个人,我们经常会想找他开个玩笑,但是又一想,哎算了吧,他是江亚,离他远一点。
记者:入戏太深?
邓超:是我的感受太强烈,有时会有一点点失控,比如我跟“江亚”在一块,有时我是真恨他,可是跟小天在一块,在生活里我们关系那么好,真的很难,特别是我们俩在一起的时候。
记者:这次跟刘诗诗合作有什么感受呢?
邓超:米楠这个角色我也非常喜欢,如果我是位女生的话,我觉得电影里很难见到,基本见不到的角色。其实性格非常鲜明,爱也好,对自己的职业也好,我觉得哇哦,好喜欢。
记者:那林嘉欣呢?
邓超:她很完美。她的角色很难啊,其实她的角色跟原著里其实有很大不同的,原著里是有点黑化的那种,在这个戏里则变成一个倾听者。在塑造上她是一个表面平静,但里面承载着汹涌的巨浪的人,嘉欣在里面那个表现真的是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的那个感觉。
感悟演艺
“我做过那么多角色,
但永远是有遗憾”
记者:你好像经常为了角色去体验生活?(此次邓超为了饰演好方木这个角色,开拍前特别去警队实习)
邓超:是的,因为有一些你演的角色你是有人生体会的,但更多的人生经验你是完全没有的。有时候你可以靠一些小技巧,或者是感知上的东西,可以窥探一下那个职业,比如你演厨师可以在家试试颠勺。但是有些角色不行,比如警察,这个职业真的缺少认知,必须亲自去体验生活。每次体验生活之后我都会特别感谢这段旅程,有特别多的感受……会体会到不一样的人生。
记者:有没有你演的哪个角色,个性很像你?
邓超:我本身没有什么特点,我也没有那样的能力把邓超身上的东西赋予到角色里,当我看到很危险的角色的时候,我会开始启动一种感知,越危险越陌生这种感知越强烈,我会想他为什么这样做事情?为什么这样思考?你说我演过的哪个角色个性像我,并没有。
记者:据说在拍《乘风破浪》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你都受了伤,这次呢?
邓超:拍戏伤手伤头那些都太正常不过了。这次我也有受伤,可能我的受伤会比小天少一点,小天有的时候打起来是拉都拉不回来的那种。我们那场打戏其实拍了将近一个星期,最后剪出来没有用那么多,因为太残暴了,拳拳到肉,帧帧见血。我们经常觉得打得不够狠,挺愉悦的,我们也会专业地保护自己,但小伤都是很正常,不仅仅是动作和表演不能分离,而且必须准确。
记者:你有没有哪个角色是特别满意的?
邓超:艺术永远都是这样的,但是你知道曾经那个是最好的你,你是在所有时间允许的范围内你尽了最大的可能,因为再越界可能就要疯掉了。我做过那么多角色,但永远是有遗憾。 新文化记者 殷维
由知名小说改编的犯罪题材电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12月22日上映,日前,该片的男主角邓超接受了记者的微信采访。这是邓超继《烈日灼心》后再次出演犯罪题材国产片,相当引人关注。邓超说,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就是中国也可以拍这样犯罪题材的电影了。
谈电影经
“中国也可以拍
这样犯罪题材的电影了”
记者:之前你有没有看过《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原著?
邓超:看过。我觉得电影对原著改动并不大,雷米写得非常好,是个挺难改编的小说,因为太精彩了,而且很多细节做得非常极致和意想不到。
记者:有读者认为你扮演的方木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你觉得呢?
邓超:这可是千言万语了。因为我们拍这样高智商犯罪、或者说心理画像师的题材不多,所以这样的角色也不多。我是觉得就像是一个看起来神经兮兮的人,实际上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在干嘛。用亦正亦邪来形容他都过于简单了,就像他最后跟江亚说的话一样:“江亚,我是一名警察,我会让你这束邪恶的光熄灭。”其实他还是代表正义。原著里说方木像“沉睡的狮子”一样,就是他的阅历让他呈现这种状态,他恨江亚,又情不自禁靠近他。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对自己的专业有很强烈的定制,就像聊到表演我特别爱和你聊,你说聊个什么美甲可能我就没兴趣了。
记者:犯罪题材的国产片其实还挺少的,你觉得《城市之光》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邓超:我们之前看过很多美国的、韩国的、香港的犯罪题材电影,像《七宗罪》什么的,我觉得这个电影最大的兴奋点应该是我们自己终于也可以做这样的电影了,我们也有一个不是非常传统的警察!中国也可以拍这样犯罪题材的电影了。
记者:拍这个戏最难的是什么?
邓超:是吃避孕套吧,这是一个很认真的体验,感谢道具给我做了一个非常非常逼真的糖衣的那种。但是打开吃进去的那个过程,在大屏幕上是非常清楚的。道具老师怕我有不适感,试了好几种,但是弹性啊都不太像。后来就吃了真的,当时没想太多,就是想把它吃到到肚子里。你和戏的关系就是这样,你会很自然地去做很多不自然的事情。这没什么,就是很正常的我一个工作而已。
唠对手戏
“我的感受太强烈,
有时会有一点失控”
记者:这次你和阮经天的对手戏很精彩,能聊聊他吗?
邓超:我觉得他非常棒,小天是个特别敬业的演员,所以他会躲起来,有时候我们团队大家一起去吃个火锅啊他就会刻意地躲开我们,他觉得我不应该跟你们在一起,我后来想我觉得也对。其实在这个电影的拍摄过程当中我们基本达到了都很讨厌这个人,我们经常会想找他开个玩笑,但是又一想,哎算了吧,他是江亚,离他远一点。
记者:入戏太深?
邓超:是我的感受太强烈,有时会有一点点失控,比如我跟“江亚”在一块,有时我是真恨他,可是跟小天在一块,在生活里我们关系那么好,真的很难,特别是我们俩在一起的时候。
记者:这次跟刘诗诗合作有什么感受呢?
邓超:米楠这个角色我也非常喜欢,如果我是位女生的话,我觉得电影里很难见到,基本见不到的角色。其实性格非常鲜明,爱也好,对自己的职业也好,我觉得哇哦,好喜欢。
记者:那林嘉欣呢?
邓超:她很完美。她的角色很难啊,其实她的角色跟原著里其实有很大不同的,原著里是有点黑化的那种,在这个戏里则变成一个倾听者。在塑造上她是一个表面平静,但里面承载着汹涌的巨浪的人,嘉欣在里面那个表现真的是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的那个感觉。
感悟演艺
“我做过那么多角色,
但永远是有遗憾”
记者:你好像经常为了角色去体验生活?(此次邓超为了饰演好方木这个角色,开拍前特别去警队实习)
邓超:是的,因为有一些你演的角色你是有人生体会的,但更多的人生经验你是完全没有的。有时候你可以靠一些小技巧,或者是感知上的东西,可以窥探一下那个职业,比如你演厨师可以在家试试颠勺。但是有些角色不行,比如警察,这个职业真的缺少认知,必须亲自去体验生活。每次体验生活之后我都会特别感谢这段旅程,有特别多的感受……会体会到不一样的人生。
记者:有没有你演的哪个角色,个性很像你?
邓超:我本身没有什么特点,我也没有那样的能力把邓超身上的东西赋予到角色里,当我看到很危险的角色的时候,我会开始启动一种感知,越危险越陌生这种感知越强烈,我会想他为什么这样做事情?为什么这样思考?你说我演过的哪个角色个性像我,并没有。
记者:据说在拍《乘风破浪》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你都受了伤,这次呢?
邓超:拍戏伤手伤头那些都太正常不过了。这次我也有受伤,可能我的受伤会比小天少一点,小天有的时候打起来是拉都拉不回来的那种。我们那场打戏其实拍了将近一个星期,最后剪出来没有用那么多,因为太残暴了,拳拳到肉,帧帧见血。我们经常觉得打得不够狠,挺愉悦的,我们也会专业地保护自己,但小伤都是很正常,不仅仅是动作和表演不能分离,而且必须准确。
记者:你有没有哪个角色是特别满意的?
邓超:艺术永远都是这样的,但是你知道曾经那个是最好的你,你是在所有时间允许的范围内你尽了最大的可能,因为再越界可能就要疯掉了。我做过那么多角色,但永远是有遗憾。 新文化记者 殷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