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佛学堂吧 关注:43贴子:1,611
  • 7回复贴,共1

有为法与无为法不一不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为法与无为法不一不二
有人问:“有为法的世界,是否和无为法的世界有交集”呢?有这种疑问的人主要是著了“文字相”,在他们看来:佛经上既然有所谓的“有为法”与“无为法”,那一定有相应的“有为法的世界”与“无为法的世界”。这是非常自然的,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在佛陀看来:所谓的“有为法”与“无为法”,只是“一切法”这一“合相”的两个假名而已,根本没有任何确定的实在性,两者之间除了假名不同外,根本不存在任何差别。也就是说:在佛陀看来,“有为法”与“无为法”不二。所谓“无为法”就是“有为法”,所谓“有为法”就是“无为法”,两者都是“一切法”这一合相的别称而已。然而,“凡夫之人贪著其事”,认为:“有为法”与“无为法”不一。“有为法”就是“有为法”,“无为法”就是“无为法”,“有为法”与“无为法”之间是不可调和的,“一切法”包含“有为法”与“无为法”。至于“有为法”与“无为法”之间有没有交集,因佛经上没有明确表述,故存疑。看来,这一切好象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了。
我们学佛人当中有部分人认为:“有为法与无为法之间的不同,是因为所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六道世界之众生,接触到的是“有为法”,而四圣道世界之诸圣,接触到的是“无为法”。这样的理解看似很合理,但却违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之三法印的。因为,三法印之“诸法无我”中的诸法,泛指一切法,当然包括“有为法”与“无为法”,“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无我之法,这尚可理解;那么,如果“有为法”与“无为法”是不一样的,是有本质区别的,那么,“有为法”也是不生不灭的“无我”之法就难以理解了。假如你反倒容易理解,那不是说明“有为法”与“无为法”之间在本质上就没有什么不同了吗?
由此可见:“有为法”与“无为法”之所以不同,仅仅是因为(凡)迷、(圣)悟之间的不同。六道凡夫只看到了诸法的表象,认为诸法都是有生有灭的,故一切法即成“有为法”。而四圣道之圣贤看到了诸法的本质,认识到诸法实相是不生不灭的,故一切法即成“无为法”。“有为法”与“无为法”实是凡、圣之间对同一个世界的一切法相的两种不同的认识和感悟。只有假名不同,没有本质区别。真如佛陀在《金刚经》结尾时的一偈中所告诫我们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有为法与无为法不一不二。在凡不一,在圣不二。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有为法与无为法之间的差异,实际上仅仅是凡人与圣人之间的境界所存在的差异。仅此而已。


IP属地:江苏1楼2017-12-21 15:12回复
    抛砖引玉之贴,望大家不吝赐教!南无阿弥佗佛!南无阿弥佗佛!南无阿弥佗佛!


    IP属地:江苏2楼2017-12-21 15:32
    回复
      2025-08-08 10:59: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不能解空,有为无为分不清楚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12-21 17:28
      收起回复
        回复再见容百川:你说:“吧主的要想真正在佛门树立自己的旗帜,应该是带领我们在佛学各个常识取得更精进的突破,而不是一味的在一些浅薄的佛学层面一味的咬文嚼字”。我非常感谢你能寄于我如此大的希望。也非常真诚地愿意接受你所提出的非常诚恳和充满善意的建议。现简单介绍一下创建本吧的初心。
        本吧初心:唤醒一切“未醒佛”。唤醒词是:芸芸未醒佛啊!你迷恋幻梦!要何时觉醒?
        本吧信念:众生佛性本具足,无边佛法皆现成,清静本心恒常在,幡然醒悟即成佛。所谓众生者,即非众生,皆未醒佛或未来佛也。学佛的过程就是破迷开悟的过程。迷时,诸佛是众生;悟时,众生是诸佛。
        本吧宗旨:揭开佛教神密面纱、恢复佛教本来面目、传播佛陀真实思想、匡复佛教教学风气、宏扬祖国传统文化。
        本吧责任:慈悲为怀,广积善缘,释疑解惑,拨云见日,以法布施供养一切未醒佛或未来佛,以报佛恩。
        本吧目标:镜与镜光光相照,佛和佛心心相印!只要是真心学佛的有缘人都可以加入本吧!让我们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把本吧建设成为普及佛教知识的学堂、破除迷信宏扬正信佛教的厅堂、学佛进阶登堂入室的殿堂。
        本吧栏目:设有“吧规吧矩”、“八正道场”、“如来实义”、“名正言顺”、“孰真孰假”、“心法相应”、“受想行识”、“资源共享”等8个精品栏目。
        本吧本月才刚刚创建,一切才刚刚起步,需要做的事太多太多,也非常希望能跟志同道合的吧友一起努力,把本吧建设好,发展好!本吧将决不辜负这个伟大时代对佛教所提出的要求!决不辜负广大人民群众对真正的佛陀教育思想的正信和渴求。
        你说:“我的问题是想说四圣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是怎么交集的?或者不一不二的而不是死嚼”无为法“和”有为法“,如果是”仅此而已“,为什么还要提出“千万别用凡夫的肉眼,去揣测人家阿罗汉的境界”呢,难道阿罗汉的境界也是“仅此而已”吗?仅此而已我们现在为什么做不了阿罗汉?”
        你这样说,首先,我感觉你是一个很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我很赞赏!不管是做人还是学佛,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才是一个正常的人。我反对人云亦云。我反对不经过自己的亲自体验和验证就去相信别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观点。我认为,如果属于这样就是迷信。我反对迷信,我更反对迷信佛教。我提倡学佛必须要正信佛教。如迷信佛教,那么,学佛永难成功。
        其次,你这样说,是因为你长期受到非正信佛教思想观念的熏染所致。所谓“境界”,实际上仅仅是人们在所处的角度对同一件事情的观察感受。当你将所处的位置稍稍改变,你对所观察的感受就随之改变。这就是所谓的“一步一景”啊!但人们通常认为,我们对相同事件的观察应该有相同的观察感受,也就是说,人们只要是对同一个对象进行观察,应该获得相同的“境界”的。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即使人们是对相同的对象进行观察,也因为各人所处的具体位置的不同,对相同对象的观察感受即所谓的境界也不尽相同,甚至会大相径庭。比如说人们对同一座大山的认识或称境界可能就会不同,甚至会有天壤之别。他们在一起交流对这座山的感受时会很费劲,甚至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一些长期生活在山脚下的人们,他们把这座山看成是阻碍他们出路的障碍来看待,他们对此地风景早已习以为常了,甚至都懒得登山去欣赏山顶的风光了。而对于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来说,登山去欣赏山顶的风光是必做的选项。他们迷恋其中,流连忘返。他们赞叹!他惊讶!他们对此山的观察感受即境界,与长期生活在山脚下的人们对此山的观察感受即境界肯定是完全不同的,不可调和的,互相不理解,互相不认同。我们都是“一些长期生活在山脚下从未领略过山顶美丽风光的人们”,而阿罗汉都是那此“领略过山顶美丽风光的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一直看惯山脚下的人们”尚且都不能去揣测“会当凌绝顶的外地游客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更何况是我们用凡夫的肉眼,想去揣测人家阿罗汉的境界了呢?
        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做不了阿罗汉”?只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从阿罗汉所处的位置来观察“我们与阿罗汉共同拥有的这个世界”,只要我们愿意去经历那阿罗汉所经历的“会当凌绝顶”的观察角度的话,那么,我们自然会有阿罗汉相同的“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了。真到那时,你会感慨:阿罗汉原来也仅仅“如此而已”啊!


        IP属地:江苏5楼2017-12-22 12:5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