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雨如烟吧 关注:356贴子:85,919

回复:【诗词知识】 所谓绝律八病与律诗勿犯四平头之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爱好作诗的朋友而言,欣赏是为了创作,“眼高”是“手高”的基础。明乎此,则我们在诗歌创作实践时,就可以注意到四平头一类的毛病,而不是一味模仿古人甚至把缺点当做优点继承下来。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学习经历时间考验的名篇经典,二是对名人作品,也不能盲目崇拜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而要认真分析、取长避短,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事与愿违,不知不觉而落了下乘。
最后补充一点,好诗尽量不犯四平头,但不是犯四平头就不是好诗,这里逆定理不成立,毕竟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有真情、有诗意、有生活、有深度的诗,即使偶尔出律也不失为优秀作品,何况犯平头呢!


16楼2017-12-29 20:45
回复
    抛开诗意,看看如何解析一首律诗的方法:
    【入手处】:从意义节奏来看,格律诗的基本句型 。
    一,五言诗的基本句型是“23”,
    如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但事实上,句型的变化较多,除常见的“213”和“221”。
    “213”:
    如“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221”:
    如“圃哇——花气——合,田径——烧痕——斑”之外,
    3.还有“312”和“114”
    “312”:
    如“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
    “114”:
    如“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等。


    17楼2017-12-29 20:54
    回复
      二,七言的基本句型是“43”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常见句型有“421”,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特殊句型有“215”和“512”。
      “215”:
      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512”:
      如“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等。


      18楼2017-12-29 20:54
      回复
        下面谈谈句式中两种常犯的疵病,即所谓平头、上尾。前面四声八病论有平头上尾之议,是指声调上的毛病。在句法上也有平头、上尾之说,是指上、下两联,头或尾的句式雷同。
        1 平头
        仇兆鳌认为:北周王褒诗“高箱照云母,壮马饰当颅。单衣火浣布,利剑水精珠。”四句叠用四物,而每物各以一虚一实字来表示。句式、音调、内容重复,犯了平头的毛病。
        杜挚诗
        伊挚为媵人,吕望身操竿。
        夷吾困商贩,甯戚对牛叹,
        食其处监门,淮阴饥不餐。
        诗中重复提及古人也是犯了平头毛病。又如项斯《宋宫人入道》中两联:
        初戴玉冠多误拜,欲辞金殿别称名。
        将敲碧落新斋磬,却进朝阳旧赐筝。
        四句中句首都为虚词,也犯了平头毛病。


        19楼2017-12-29 20:54
        回复
          2上尾
          仇兆鳌《杜诗祥注》平一杜甫《秋兴八首》中“蓬莱宫阙对南山”一首说:
          秋兴八首·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此篇下六句俱用一虚字、二实字语句尾,
          如‘降王母’、‘满出关’、‘开宫扇’、‘识圣颜’‘惊岁晚’、‘点朝班’,句法相似,未免犯上尾叠足之病也。”
          平头、上尾之病,其共同特点是在诗中屡用重复的句式,区别在于前者病在句首,后者病在句尾。
          这种瑕疵使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显得重复、单调、呆板。
          如:
          仗剑——行——天下,除魔——济——世人,
          抚琴——抒——壮志,狂笑——傲——风云。


          20楼2017-12-29 20:56
          回复
            三,一个有素养的诗人在格律诗的创作过程中,常常于整齐中追求不整齐,通过音节的组合造成奇偶相同,使句子显得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读起来铿锵悦耳。如李商隐《无题》。请注意中间两联节奏和句式的变化。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我们再看一首杜甫的春望。请注意中间两联节奏和句式没有多大变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最后,让我们分析一下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 之三作为本文的结尾。
            群山—万壑—赴—荆门,(平)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入)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去)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上) 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此律中节奏、句式,音韵,格律(包括变革)悉备,是今日课题的最好注释。“声依永(咏)、律和声”,概括了诗的艺术特质。就是说诗与音乐是分不开的,音乐美是诗的特质。 诗不但有听觉美,还兼具视觉美。押韵、平仄节奏是听觉美;句式、对仗是视觉美,也是听觉美。 由于这样,才能达到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才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21楼2017-12-29 21:09
            回复
              收藏学习
              敬茶🍵


              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18-04-01 15: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