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个有素养的诗人在格律诗的创作过程中,常常于整齐中追求不整齐,通过音节的组合造成奇偶相同,使句子显得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读起来铿锵悦耳。如李商隐《无题》。请注意中间两联节奏和句式的变化。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我们再看一首杜甫的春望。请注意中间两联节奏和句式没有多大变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最后,让我们分析一下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 之三作为本文的结尾。
群山—万壑—赴—荆门,(平)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入)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去)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上) 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此律中节奏、句式,音韵,格律(包括变革)悉备,是今日课题的最好注释。“声依永(咏)、律和声”,概括了诗的艺术特质。就是说诗与音乐是分不开的,音乐美是诗的特质。 诗不但有听觉美,还兼具视觉美。押韵、平仄节奏是听觉美;句式、对仗是视觉美,也是听觉美。 由于这样,才能达到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才有永恒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