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冬,汤阴县白营乡白营村群众在平整土地时发现异常,随即上报文物部门,经初步确定为远古人类遗址。1976年至1978年,上级文物主管和研究部门先后三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

根据对遗址1830平方米的发掘调查得知,该遗址完整体现了河南龙山文化早、中、晚三个时期,共发现房基63座,木制水井1座,窑穴87座,小儿翁馆葬9座,羊坑1座,大蚌壳13堆,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蚌器等,据碳14测定,白营遗址距今4100±80--3760±100年之间。



这处遗址位于汤阴县城东6公里。这里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是生产生活的理想地带,白营遗址包含新石器时期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存,堆积厚达3~5米,出土文物之丰富是同类遗址中少见的。

白营龙山文化早期遗存发现有半地穴式房基、窖穴等,出土遗物中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红陶和黑陶,纹饰有绳纹、篮纹和方格纹等,制法有轮制、模制和手制,生产、生活工具有鼎、罐、钵、斝以及石斧、石杵、石铲、骨镞、骨针、蚌镰等。尤其是在这里发现了木结构水井,为研究水井的起源和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中晚期文化遗存发现主要有陶器、石器以及各种质料的装饰品和卜骨等。尤其是那些分布规律的房基和白灰的使用,是研究我国远古时期房屋结构和建筑房基的重要参考资料,对研究和了解我国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初步确立也极有参考价值。
汤阴白营遗址,是中华民族富于创造性的有力佐证。

根据对遗址1830平方米的发掘调查得知,该遗址完整体现了河南龙山文化早、中、晚三个时期,共发现房基63座,木制水井1座,窑穴87座,小儿翁馆葬9座,羊坑1座,大蚌壳13堆,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蚌器等,据碳14测定,白营遗址距今4100±80--3760±100年之间。



这处遗址位于汤阴县城东6公里。这里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是生产生活的理想地带,白营遗址包含新石器时期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存,堆积厚达3~5米,出土文物之丰富是同类遗址中少见的。

白营龙山文化早期遗存发现有半地穴式房基、窖穴等,出土遗物中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红陶和黑陶,纹饰有绳纹、篮纹和方格纹等,制法有轮制、模制和手制,生产、生活工具有鼎、罐、钵、斝以及石斧、石杵、石铲、骨镞、骨针、蚌镰等。尤其是在这里发现了木结构水井,为研究水井的起源和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中晚期文化遗存发现主要有陶器、石器以及各种质料的装饰品和卜骨等。尤其是那些分布规律的房基和白灰的使用,是研究我国远古时期房屋结构和建筑房基的重要参考资料,对研究和了解我国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初步确立也极有参考价值。
汤阴白营遗址,是中华民族富于创造性的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