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书追了一段时间了,入了正,生肉读到第8卷。
不过这书在国内乃至汉字文化圈里都火不起来,我周围的人,会读的人都不是谁去传教的,是自己发现然后自己读的津津有味,而一开始就看不进去的人,即使给他们宣教,也是收效甚微。
然后就是这书的翻译者,给我的感觉也是孤军奋战,对这书的感情与其说是喜爱,不如说是执念。
真是个有意思的现象。
网络上的评价给我的感觉是否大于肯,黑子很多---当然主角的黑点也是非常多。
黑--或者说批评的方向主要有两点:
1.主角是个不知天高地厚为所欲为的神经病,换成别人早就给打成残废沉东京湾了。
2.这就是个玛丽苏凤傲天的YY书,主角通吃一切,实在落俗。
这些批评能切中要害吗?我认为可以先从主角之外的东西看起。
这书作者功力最深厚的部分,其实在于人物,具体点就是文学圈子里的小说家。
作者不需要太多笔墨,就能将一个角色刻画的栩栩如生:生而文二代,八面玲珑但又为了证明自己,为了理想苦苦打拼的凛夏,已成昨日黄花,但依旧心有不甘且依然有那么一点锐气的鬼岛,外表粗陋内心丰富,细腻而坚强的桔梗,自视甚高野心勃勃,但对认同了的对象十分坦率的田中,以及各种各样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人生作家们。
能把握如此多的人物个性和特点,将他们整合到一个名为文学圈子的环境里,作者怎么会在主角这个节骨眼上“落俗”?
其实,稍加观察就会发现,作者描述响,和描述其他人用的是两套手法。
在身为主角的响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主观描述,既,几乎看不到主角“我是这么想的”这样的描写,越往后期,对主角的描写就愈加的侧面,基本都是围绕着主角跟其他人以及她所在的环境的冲突来展开剧情。
而对其他人,作者却采取了另一套描写手法,基本线索是由内而外:一般是通过角色的独白以及心理活动,叙述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从而让读者了解他们,进而在感情上认同他们,即使不喜欢他们,但至少一定程度的理解他们。如前所述,这套做法是很成功的。
结果就是,我们能轻易的理解和把握次要人物,但对主要人物却没有直接接触其内心的机会。
其原因,是因为这个作品基于一个设想:在这个平凡的世界,真正出现一个有改变世界的能量的天才,其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书的舞台是现实性的,然而主角是非现实性的。这一矛盾导致了描述这样一个天才极其困难,因为很难有可以理解的人物能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假设有这样的人,那其人的诡异怪诞都是超乎人的想象的。
因此,作者采用了一种取巧的手法:先塑造好其他人物和环境,以此为舞台,将主角这个猛兽放进去辗转腾挪,不断扑腾,通过不断的冲突来塑造主角的形象:让你知道她就是这样的人,但她何以成为这样的人,则线索寥寥,要通过细致的考察才能一点点的走进天才的内心世界。
然而,对读者来说,我们未必会获得这样的机会,或者说,很多人都不见得去争取这一机会。
再较近的情节里,主角似乎跟轻小说界产生了关系,结果立马就有人说这是在走媚宅偶像化的路子,弃之。结果事实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主角只是打了个水漂,而且是为了撒清关系。某个“有能”的制作人,自以为已经看透了主角,想利用她来取得利益,结果则是各种方面被教做人,然后他又觉得这下自己又看懂了,宣称对她这样的“天才”已经失去了兴趣,结果响再次超乎了他的想象。这就是一般人的度量,以他们有限的视角是不足以诠释天才的世界的。
响并不是为了被人喜爱而创造出来的。
只是基于其设定的表现,很容易跟龙傲天之类的概念混淆起来。
而越是熟悉这个角色,对她的感情就越是接近愤恨。
无法代入她,又不能无视她,乃至羡慕她。我想这就是翻译对这部作品的执念之源吧。
总的来说,这作品的构造和艺术技巧颇值得推敲,角色塑造颇有深度,也许不能让很多人接受,但一定能打动一些人的心。是远比第一印象更加值得玩味的有趣作品。
而话说,跟国内比起来,这部作品在日本可以说是大获成功,真亏那边能有这样的接受度啊,我感觉这似乎有很值得挖掘的原由,不过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不过这书在国内乃至汉字文化圈里都火不起来,我周围的人,会读的人都不是谁去传教的,是自己发现然后自己读的津津有味,而一开始就看不进去的人,即使给他们宣教,也是收效甚微。
然后就是这书的翻译者,给我的感觉也是孤军奋战,对这书的感情与其说是喜爱,不如说是执念。
真是个有意思的现象。
网络上的评价给我的感觉是否大于肯,黑子很多---当然主角的黑点也是非常多。
黑--或者说批评的方向主要有两点:
1.主角是个不知天高地厚为所欲为的神经病,换成别人早就给打成残废沉东京湾了。
2.这就是个玛丽苏凤傲天的YY书,主角通吃一切,实在落俗。
这些批评能切中要害吗?我认为可以先从主角之外的东西看起。
这书作者功力最深厚的部分,其实在于人物,具体点就是文学圈子里的小说家。
作者不需要太多笔墨,就能将一个角色刻画的栩栩如生:生而文二代,八面玲珑但又为了证明自己,为了理想苦苦打拼的凛夏,已成昨日黄花,但依旧心有不甘且依然有那么一点锐气的鬼岛,外表粗陋内心丰富,细腻而坚强的桔梗,自视甚高野心勃勃,但对认同了的对象十分坦率的田中,以及各种各样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人生作家们。
能把握如此多的人物个性和特点,将他们整合到一个名为文学圈子的环境里,作者怎么会在主角这个节骨眼上“落俗”?
其实,稍加观察就会发现,作者描述响,和描述其他人用的是两套手法。
在身为主角的响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主观描述,既,几乎看不到主角“我是这么想的”这样的描写,越往后期,对主角的描写就愈加的侧面,基本都是围绕着主角跟其他人以及她所在的环境的冲突来展开剧情。
而对其他人,作者却采取了另一套描写手法,基本线索是由内而外:一般是通过角色的独白以及心理活动,叙述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从而让读者了解他们,进而在感情上认同他们,即使不喜欢他们,但至少一定程度的理解他们。如前所述,这套做法是很成功的。
结果就是,我们能轻易的理解和把握次要人物,但对主要人物却没有直接接触其内心的机会。
其原因,是因为这个作品基于一个设想:在这个平凡的世界,真正出现一个有改变世界的能量的天才,其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书的舞台是现实性的,然而主角是非现实性的。这一矛盾导致了描述这样一个天才极其困难,因为很难有可以理解的人物能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假设有这样的人,那其人的诡异怪诞都是超乎人的想象的。
因此,作者采用了一种取巧的手法:先塑造好其他人物和环境,以此为舞台,将主角这个猛兽放进去辗转腾挪,不断扑腾,通过不断的冲突来塑造主角的形象:让你知道她就是这样的人,但她何以成为这样的人,则线索寥寥,要通过细致的考察才能一点点的走进天才的内心世界。
然而,对读者来说,我们未必会获得这样的机会,或者说,很多人都不见得去争取这一机会。
再较近的情节里,主角似乎跟轻小说界产生了关系,结果立马就有人说这是在走媚宅偶像化的路子,弃之。结果事实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主角只是打了个水漂,而且是为了撒清关系。某个“有能”的制作人,自以为已经看透了主角,想利用她来取得利益,结果则是各种方面被教做人,然后他又觉得这下自己又看懂了,宣称对她这样的“天才”已经失去了兴趣,结果响再次超乎了他的想象。这就是一般人的度量,以他们有限的视角是不足以诠释天才的世界的。
响并不是为了被人喜爱而创造出来的。
只是基于其设定的表现,很容易跟龙傲天之类的概念混淆起来。
而越是熟悉这个角色,对她的感情就越是接近愤恨。
无法代入她,又不能无视她,乃至羡慕她。我想这就是翻译对这部作品的执念之源吧。
总的来说,这作品的构造和艺术技巧颇值得推敲,角色塑造颇有深度,也许不能让很多人接受,但一定能打动一些人的心。是远比第一印象更加值得玩味的有趣作品。
而话说,跟国内比起来,这部作品在日本可以说是大获成功,真亏那边能有这样的接受度啊,我感觉这似乎有很值得挖掘的原由,不过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