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东园笔录》里的两个南方宗族搞事的案子:
其一,道光十七年,作者的父亲担任广西巡抚时,委派黄壁庵做临桂县县令。当时广西全州和灌阳两地之间发生了械斗案,因两地交界处有一荒山,灌阳蒋姓仗自己族人众多,据为己有,全州人不服,于是两边纠集自己人斗殴,蒋姓家族内部商议,如果谁斗殴中打死人了,其余族人众筹雇人顶罪,如果谁被外人打死了,其余人赡养他的家人。没多久,蒋姓人果然打死了全州人,案子结案后报到省里,被害人的亲人不服,认定真凶是武举人某某,县里在包庇真凶,于是屡屡上访。武举人知道对方无证据,坚持不招认,于是发第三方复审多年,也没个结论。黄县令上任后,接了这个刺头活,知道武举人某某借功名身份有恃无恐,就告禀各省内大员,把某某暂时革去功名严加审讯。然后黄县令路过城隍庙,顺便去祈祷了一下。当夜,召集同僚会审某某,半夜某某汗下如雨,额头上浮现一条刀伤痕迹,在场人都看见了。然后据此推断,他打死人的时候自己也受了伤。某某自己也哑口无言。案子遂成定案。等到作者的父亲提勘过堂时,犯人伤疤都快好了。稍微晚几天,就无法辨识了。于是感叹神明有眼。
第二个是广西怀集的案子(当时怀集是归广西梧州府管辖),怀集山多,当地人种树最容易引起纠纷。有徐姓大族中落,把山田卖给邻村梁姓管理,梁姓在山上种了十来年的树,树长大了,将砍伐出售,估计能卖个千两银子。徐姓见梁家兄弟都是文弱秀才,觉得好欺负,屡次去勒索,两家打了多年官司。一次,徐姓报官说卖给梁家的山出了人命案,有徐家人被打死了。当时也是上文的黄县令在怀集当官,当天就去现场勘察,见尸体侧躺在山坡下,所有伤痕都在右边,山坡上又没有打斗痕迹,感觉很可疑。询问地保,也没有听说哪有斗殴。然后远远听见妇女哭声,而不见人。一问徐家人,说是死者妻子,族内不让她见官,怕冲撞了官府。于是黄县令把原告带回去审讯,一下子就逼问长了真相,原来是徐姓勒索不成,在族人里找了个穷得沦落为乞丐的可怜人,给他好吃好喝,并许诺他妻子要终身赡养他们两口子,把人骗到山上,众族人拉着他左手,一起把他打死了。然后弃尸报官,准备碰瓷梁家。官府来检验现场的时候,死者妻子才知道被骗,想出来喊冤,被族人阻拦。案子查实后,惩办一主谋和两凶手,这三人在押解省城定罪的路上都病死了。
宗族斗殴,雇人顶罪,赡养死者全家,又或者自己人害自己人,把族里老弱病残当讹诈对手的工具,可以说,肥肠传统且宗族了……
道光丁酉,家大人委黄壁庵署临桂县。有全州、灌阳一械斗案,屡以翻控发审。初缘全州、灌阳界连一荒山,灌阳蒋姓恃其巨族,据为已有,全州人不依,遂各纠众斗殴。蒋姓族众议,殴死人者,众雇抵命。被人殴死者,众赡其家。无何,蒋姓殴死全州人案成解省,而尸亲以正凶系是武举某,县中未办,屡次上控。某亦恃无证据,坚不承招,是以发审数年,未能议结。璧庵接任后,因某武举恃符逞刁,遂面回各大府,将武举暂革严讯。顺路到城隍庙行香,默祷。是夜,邀集同寅会审,将某武举跪案研鞫。到更深时,某举汗下如雨,其额上隐隐现一刀伤痕,人人共见。遂据此究之,始知该武举殴毙人时,身亦受伤,此乃确证,而某武举哑口无言矣。案遂定。及家大人提勘过堂时,细察其额,痕己将平复。倘稍迟数日,便无可辨识。于此叹神之有灵,而璧庵之能声愈著矣。
怀集县多山,居民培植树木,最易兴讼。有徐姓巨族中落,曾将山田卖邻村梁姓管理,梁姓种树十年余。将伐木出售,约值千金。徐姓见其弟兄皆文弱秀才,谓可鱼肉,屡次索诈,互控多年。一日,徐姓以命案报。时黄璧庵方任县事,即日趋验,见山坡下尸身侧卧,所有伤痕概系右手,其山上又无蹂躏形迹,心甚疑之。询之邻保,亦未有以斗殴供者,而远远闻有妇人哭声,又未到场。愈生疑窦,询悉,为死者之妻,该族内不令到场,恐其冲撞官府云云。随将原告带回集讯,一鞫而真情毕露,遂定案焉。缘徐姓索诈不遂,乃择族内一贫而丐者,给之食,并许其妻以养赡终身,哄之登山,族众拉其左手,共殴毙命。弃尸报官,以为图财之计。检验时,其妻始知被骗,欲出而呼冤,而为众所阻也。案经审实,办一主谋两凶手,正解省定罪,而沿途俱病毙矣。璧庵语人曰:"此等案少不细心,良民必多受累,鲜不堕小人计中矣。天网恢恢,小人亦何尝能漏网哉?"
其一,道光十七年,作者的父亲担任广西巡抚时,委派黄壁庵做临桂县县令。当时广西全州和灌阳两地之间发生了械斗案,因两地交界处有一荒山,灌阳蒋姓仗自己族人众多,据为己有,全州人不服,于是两边纠集自己人斗殴,蒋姓家族内部商议,如果谁斗殴中打死人了,其余族人众筹雇人顶罪,如果谁被外人打死了,其余人赡养他的家人。没多久,蒋姓人果然打死了全州人,案子结案后报到省里,被害人的亲人不服,认定真凶是武举人某某,县里在包庇真凶,于是屡屡上访。武举人知道对方无证据,坚持不招认,于是发第三方复审多年,也没个结论。黄县令上任后,接了这个刺头活,知道武举人某某借功名身份有恃无恐,就告禀各省内大员,把某某暂时革去功名严加审讯。然后黄县令路过城隍庙,顺便去祈祷了一下。当夜,召集同僚会审某某,半夜某某汗下如雨,额头上浮现一条刀伤痕迹,在场人都看见了。然后据此推断,他打死人的时候自己也受了伤。某某自己也哑口无言。案子遂成定案。等到作者的父亲提勘过堂时,犯人伤疤都快好了。稍微晚几天,就无法辨识了。于是感叹神明有眼。
第二个是广西怀集的案子(当时怀集是归广西梧州府管辖),怀集山多,当地人种树最容易引起纠纷。有徐姓大族中落,把山田卖给邻村梁姓管理,梁姓在山上种了十来年的树,树长大了,将砍伐出售,估计能卖个千两银子。徐姓见梁家兄弟都是文弱秀才,觉得好欺负,屡次去勒索,两家打了多年官司。一次,徐姓报官说卖给梁家的山出了人命案,有徐家人被打死了。当时也是上文的黄县令在怀集当官,当天就去现场勘察,见尸体侧躺在山坡下,所有伤痕都在右边,山坡上又没有打斗痕迹,感觉很可疑。询问地保,也没有听说哪有斗殴。然后远远听见妇女哭声,而不见人。一问徐家人,说是死者妻子,族内不让她见官,怕冲撞了官府。于是黄县令把原告带回去审讯,一下子就逼问长了真相,原来是徐姓勒索不成,在族人里找了个穷得沦落为乞丐的可怜人,给他好吃好喝,并许诺他妻子要终身赡养他们两口子,把人骗到山上,众族人拉着他左手,一起把他打死了。然后弃尸报官,准备碰瓷梁家。官府来检验现场的时候,死者妻子才知道被骗,想出来喊冤,被族人阻拦。案子查实后,惩办一主谋和两凶手,这三人在押解省城定罪的路上都病死了。
宗族斗殴,雇人顶罪,赡养死者全家,又或者自己人害自己人,把族里老弱病残当讹诈对手的工具,可以说,肥肠传统且宗族了……
道光丁酉,家大人委黄壁庵署临桂县。有全州、灌阳一械斗案,屡以翻控发审。初缘全州、灌阳界连一荒山,灌阳蒋姓恃其巨族,据为已有,全州人不依,遂各纠众斗殴。蒋姓族众议,殴死人者,众雇抵命。被人殴死者,众赡其家。无何,蒋姓殴死全州人案成解省,而尸亲以正凶系是武举某,县中未办,屡次上控。某亦恃无证据,坚不承招,是以发审数年,未能议结。璧庵接任后,因某武举恃符逞刁,遂面回各大府,将武举暂革严讯。顺路到城隍庙行香,默祷。是夜,邀集同寅会审,将某武举跪案研鞫。到更深时,某举汗下如雨,其额上隐隐现一刀伤痕,人人共见。遂据此究之,始知该武举殴毙人时,身亦受伤,此乃确证,而某武举哑口无言矣。案遂定。及家大人提勘过堂时,细察其额,痕己将平复。倘稍迟数日,便无可辨识。于此叹神之有灵,而璧庵之能声愈著矣。
怀集县多山,居民培植树木,最易兴讼。有徐姓巨族中落,曾将山田卖邻村梁姓管理,梁姓种树十年余。将伐木出售,约值千金。徐姓见其弟兄皆文弱秀才,谓可鱼肉,屡次索诈,互控多年。一日,徐姓以命案报。时黄璧庵方任县事,即日趋验,见山坡下尸身侧卧,所有伤痕概系右手,其山上又无蹂躏形迹,心甚疑之。询之邻保,亦未有以斗殴供者,而远远闻有妇人哭声,又未到场。愈生疑窦,询悉,为死者之妻,该族内不令到场,恐其冲撞官府云云。随将原告带回集讯,一鞫而真情毕露,遂定案焉。缘徐姓索诈不遂,乃择族内一贫而丐者,给之食,并许其妻以养赡终身,哄之登山,族众拉其左手,共殴毙命。弃尸报官,以为图财之计。检验时,其妻始知被骗,欲出而呼冤,而为众所阻也。案经审实,办一主谋两凶手,正解省定罪,而沿途俱病毙矣。璧庵语人曰:"此等案少不细心,良民必多受累,鲜不堕小人计中矣。天网恢恢,小人亦何尝能漏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