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可辛的《三分钟》
陈可辛的《三分钟》成了圈子里面的火爆话题,不少人为故事情节而感动,但刷一下朋友圈被转载最多的一篇文章却是《陈可辛的IphoneX和你的IphoneX没有半毛钱关系》,或者《陈可辛的Iphone,背后有700w预算撑腰》之类的,当然我也分不清哪个才是原创文章。文中列举了这部片所用到的那些非IphoneX的设备,狂喷这部片“除了成千上万的设备和演员,还要一整个团队来支撑拍摄”......

广为传播的喷文
如果作为自媒体一员的你,也沉浸在这种喷口水的快感中的话。我只想说,给你700W美金,你丫也未必能拍出这样的一条片,你却的不是钱,不是设备,而是缺根脑筋。当然,我也拍不出来,但作为一个自媒体人,需要的不是吐槽带来的短暂快感,而是你从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有没有触发你任何的创作灵感,哪怕是引起你一点点的思考。
我只能随便说几个,我在看这条短片的时候,想到的东西而已:
1、快慢的节奏感

快慢的节奏感
片中用到了大量的,类似上图的快慢结合的镜头。这些在后期处理中,应该说是毫无难度的,但节奏控制是否恰到好处很重要,可以保证影片不拖沓,但又张弛有度。我们在做一些旅拍的后期处理的时候,是可以参考的。
2、不同焦段的使用

猜猜这是什么焦段拍摄的?
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就断定了它不可能只用到IphoneX,至少不可能只用到IphoneX的镜头。因为IphoneX的镜头是广角的,要做出很多片中的效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中长焦的镜头效果
例如上图小孩在站台的背影,镜头所在位置,至少距离小孩3米以上;然后背景虚化的很均匀,不像是后期制作出来的虚化效果;因此,它肯定是用中长焦拍摄出来的。

卡尔蔡司85/1.4人像镜头
网上的那篇喷子文章,刚好也证实了我的猜测,说是卡尔蔡司的85/1.4拍摄的,从片中的很多镜头效果看,这个镜头确实可以拍出片中的效果。
对于我们自己而言,要拍摄一条短视频,用不同的焦段展示不同的东西,是必须要考虑的。哪些场景需要足够的景深来记录,哪些场景需要虚化背景来突出主体,恰当地使用镜头很重要。如果你非得要喷这个卡尔蔡司的价格,你去买一个中一的85/1.8自己拍着试试看?几百块就有交易。
3、移动拍摄的稳定性
有人在喷人家用了什么稳定器,拜托!大疆出灵眸二代了,不到一千块,就能跟你的手机卡在一起,保证拍摄过程的相对稳定,关键是你能拍出怎样的镜头,怎样的视角?

稳定器的使用
一个片子最后呈现的效果如何,当然不是一个电影机,一台单反,或者一个IphoneX就能搞定的。确实如喷文所言,需要导演,需要编剧,需要灯光,甚至需要很多的群演,这本来就是常识,为什么成了你嘴巴里面喷出来的口水呢?
作为一个自媒体人,更多地应该去看,这个片子里面的镜头,我能拍出来么?如果不能,我缺的是设备?还是拍摄的思路?后期的制作,我能剪的出来么?我缺的是硬件?还是软件?
至少我自己觉得,我缺的是一个导演的眼界和视角,设备是什么真的不那么重要。